1. 程式人生 > >4.6 走向自由的學習——《逆襲大學》連載

4.6 走向自由的學習——《逆襲大學》連載

返回到【全文目錄

目錄

4.6 走向自由的學習

走出“填鴨式”

學習可以是件快樂的事


4.6 走向自由的學習

大學是個自由的天堂。在大學,時間是可以自由安排的,學習方式是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自由選擇的,資訊獲取的渠道也有更多的選擇,甚至於,學習目標也是因人而異。及至走出大學的那一天,所有的事情將需要自己安排,享受自由的能力,變得無比重要。

自由,並不是隨意的同義詞。在應試教育中,充滿了被束縛和被安排。在大學學習中,主動一些,找到和享受學習的樂趣,這是獲得自由的方式。

走出“填鴨式”

為了吃到肉質細嫩的鴨肉,在養鴨場,小鴨子一個半月後開始填肥,每日兩次把做成長條形的飼料填入鴨食道內,鴨子便很快長肥。這種方法得到了廣泛推廣。據說,北京鴨多用這種方法飼養。

在學校,這種方法也得到推廣,不過物件不是小鴨子,而是小孩子。把知識一味地灌輸給學生,老師講個沒完,講完以後學生死記硬背,通過題海戰術,練出做題的條件反射。這就是填鴨式教育。不知道育肥後臨上屠場的小鴨子還會不會自己進食,反正進了大學的大孩子,不敢說自己會學習。

經過填鴨式教育,老師將書本的思想灌輸給了學生,只告訴“是什麼”,說不清“為什麼”,見不著“怎麼做”。學生全盤接受,不必懷疑,不敢懷疑,滿腦子,就是那麼一點死的知識。

被“填鴨”過來的學生,被訓練成了只知道上課才能學習,下了課沒有作業就不用學習。被“填鴨”過來的學生,很享受有些老師的“精講細練”,彷彿只有老師講過的,才是要學的。被“填鴨”過來的學生,容不得老師講點課本外的東西,講的東西在課本上找不到是件可以讓人憤怒的事。被“填鴨”過來的學生,被訓練成了沒有自己的思想,只會考試的機器。大學裡濃郁的學習氛圍只在考試之前的兩三週驟然形成,影印筆記的生意十分火爆,有能在課堂上喊得出的“劃重點”,也有在考場上不能說出來的“求助攻”。

填鴨式教育是一種畸形的教育。阻礙甚至扼殺了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當高考壓力一過,被填入的東西就在那個瘋狂的夏天全吐了出去。做題練出來的條件反射,等高考的訊號一解除,“高中還會考試,大學連考試也不會了”就是現實。滿懷豪情的大一新生,發現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學習。學習在他們心中,就是——被填入。不填,進不去,填進去了,消化不了。

痛陳走過的填鴨式教育,充滿了無奈和期待,而我們的著眼點,是要找出如何擺脫這種方式的控制。在大學,就要將有效的自學開展起來,“主動地進食”。這是一種務實的選擇。其實現在的老師們,也是這麼被填過來的,有些走出來了,有些還迷信這一套。我們還沒有機會一下子掃清填鴨式教育的市場,要自己掌握學習節奏,解除在被填鴨中形成的學習習慣,這是走向學會學習的道路。認識到填鴨式給我們帶來的傷害,其目標就是要走出,我們要在這種教育模式的束縛中,反戈一擊,華麗轉身,贏得學習上的主動。

是的,走出填鴨式,要的就是在學習中掌握主動,關鍵就是對當前被動的學習習慣作出改變,有效的自學就是開路的先鋒。作出改變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唯有放下過去,面向未來,這才是該有的姿態。得遇給學生充分學習自由的老師,我們在學習中練就更強有力的學習能力,讓這種自由飛翔;遇到了仍在填鴨的老師,利用好課堂,再找出超越課堂的辦法,讓自己的學習與課堂互動起來。一旦找到感覺,走出被填鴨的控制,學會了對課堂的利用,找到了課外的學習自由,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天空。

上大學意味著自由了。走出填鴨式,意味著掌握了大學中的自由。自由實則就是能夠追隨自己的內心,獲得自我意義上的不斷滿足。有些大學生疏於學習,沉浸於逃課、遊戲當中,老師管不著或有些老師壓根都不去管了。這些同學經常告訴自己,日子不能這樣過,卻回不到正軌,或找不到正軌,或根本不知道還有正軌。這是一種極端的不自由,已經完全地做了“無管束”的俘虜。這種生活中反映出的是一種被動的態度,實則也是一種掌握學習的能力。在環境和各種外在因素都具備自由的條件下,最終極意義的自由卻死在自己的手上,這種不自由令人唏噓,卻也只能在一邊表示同情。

與之相對,在不少同學上課、自習、實踐,忙得不亦樂乎。給了大把的時間,反倒搞成這樣。實際上,這才是一種真正的自我的自由,他們有機會不斷接觸新的事物,那種內心的充實無與倫比。即使僅看結果,想要的成績順便而來,需要的能力自然而到。對比有些“享自由”的同學,常被重修縛住了手腳,臨近畢業,別的同學都在實習中繼續充實了,自己卻被幾科掛著需要重修的課程綁得結結實實,求職左右受限。畢業需要的成績都苦追不著,更遑論能力了。這是被自由囚禁的可憐人。自由的不自由,不自由的反自由,自由就是這麼詭異。

大學生要享自由,需要通過一段時間的貌似不自由,自發地培養起享受自由的品質。應試教育中源於壓力的不自由造成了學生不會自由,這就需要在大學自由的環境中,用表面上不自由的方式,學會享受全面的自由。

學習可以是件快樂的事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經常強調有困難要克服,要知難而上。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也留下了秉燈夜讀,頭懸樑、錐刺股的美談,稱學海無涯需要用苦作舟。這些精神非常可貴,不少人在學習過程中,本該堅持一下,卻退了下來,留下的遺憾也不少,可見發揚這種精神還是必要的。

不過,我更提倡快樂的大學生活。在快樂的大學生活中,快樂的學習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在終身學習的年代,這種快樂的感覺是需要追求的,也是要在大學中找到的。我們要追求的幸福生活中,學習不能帶著這種苦澀。傳統的苦學,苦幾年也就過來了,而現代的社會,需要終身學習,終身去苦要不得。其實,學習中的快樂也容易得到,但必須要用學習的實踐獲得。做完一個難題後之後會有一種愉悅的感覺;看好書過程中的忘我投入,看完一本好書後有暢快淋漓的感覺;我上大學時,自習累了,到樓道里中放鬆時用疲憊的雙眼看著對面走過來同樣眯眯眼的學友,這些都是學習中的快樂。

和程式作伴的日子也可以是快樂的。當年的女中豪傑霍普和同事們費盡周折,發現程式故障只是緣於一只可憐的飛蛾,於是程式中的問題有了新名字——bug,再生出一個debug來,我想他們是快樂的。常在網上看到關於程式設計的段子,這些好玩的東東,是讓人快樂的。回到可以嚴肅些的話題上,面對一個複雜的問題,建立了求解的模型,設計出實現方案,這是資深程式設計師的快樂;面對提示出來的上百個錯誤,逐一排除,看到了“0 error(s), 0 warning(s)”,作為初學程式設計的小字輩,也是快樂的。快樂是在一種心態和熱情下得來的,為了得到快樂,需要平和地迎接這種心態和熱情的到來。

有人問我:“如何保持對程式設計的熱情?”這個熱情需要有,但個人認為熱情恰到好處就行了,不必特別狂熱。我們還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做。程式設計的熱情不是刻意保持來的,如果一定要所謂的保持熱情,只需要保證在程式設計上的持續投入。對於大學生,可以用一個星期作為時間單位進行安排,保證每一個星期編碼的數量。除了完成與課程同步的實踐,可以自行拓展練習,給自己額外安排一些合適的任務做,可以是一系列的題目,也可以是力所能及的專案。保持平常心,不要急躁,不要給自己扣帽子,不要懷疑對程式設計的興趣,持續地將程式設計學習進行下去,這是保持熱情的方式。也許在合適的時間,參加一個程式設計的比賽,無論成績如何,看到自己的進步,這是利用外部刺激強化熱情的方式。

作為剛剛起步的程式設計者,難得的是能淡定下來。遇到一個難對付的問題,先是仔細檢查,接著心生焦慮,再就想著一定是機器出了問題,在恨不得砸爛這臺破機子之後,下定決心一定要見個高低。我有個學生告訴我,他用了整整5個小時,對付的就是一個不足10行的程式。我能想到他急紅了眼的那個樣子。

這種精神或許真的需要表揚。作為職業人,要有這種執著的精神,以及可以頂得住壓力的品質。不過我也常告誡同學,這種事情,不必和不能做得太多。遇到強敵,暫避風頭,改做他事,也是一種智慧。只要不是永遠放下,就不能叫退縮。現在的障礙可能會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候突破,現在突破不了,經過冷靜思考,轉而學習為解決這個問題的基礎知識,或者見識了其他問題,最終也能突破。當該有的積累有了,難題迎刃而解。

程式設計的學習是這樣,其他科目的學習也是這樣。其實我們在處理任何事情時都是這樣。中國傳統文化中崇拜水的力量,涓涓細流匯成滔滔洪水,足以沖垮一切障礙。但要知道,當水的力量尚弱時遇到障礙首先選擇繞行。而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當力量還顯薄弱之時,不要和這些障礙拼個你死我活。而是要用獨立面對的姿態,不斷調整,讓一切為著有利於成長的方向進展,這是改變的希望所在。

為著學習中自由的到來,要找到快樂的學習,要關注在學習中的感受。如果學習的過程讓人感覺到了痛苦,各種厭學就會發生,積累到一定時候,真正的逃避就會發生。學習要進行下去的一個前提,就是不要讓學習陷入苦悶。在各種太過於苛刻的自我要求中,就會生出“我太懶”、“我太笨”、“我管不住自己”、“我的自學能力差”之類的“原因”,承認自己不行,直至放棄堅持。如果調整出另外的境界,結局自然大不一樣。

 

返回到【全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