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2017年個人總結-程式設計師的中年焦慮症

2017年個人總結-程式設計師的中年焦慮症

0?wx_fmt=gif&wxfrom=5&wx_lazy=1

記不清上一次寫個人年終總結是多久之前了,只記得那時候人人網還叫校內網,球場上出現最多的是麥迪的1號球衣,網咖最火的遊戲是魔獸世界。我那時候應該還是個翹課打球、熬夜開荒的暴躁青年。

25歲是老爺們兒的一道坎,以前是越活越矯情,以後是越活越糙。

時至今日,30歲的我已經是個到點就困、滿臉鬍渣的油膩中年人了,每天最劇烈的運動就是遛狗時被二狗子溜。有次彎著腰給狗子洗澡累壞了,氣的老子用僅剩的一點力氣抽了狗子倆嘴巴。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但今年偏偏老不知羞又想“矯情”一回,寫點玩意發發牢騷。
如果把少年的矯情理解為不知愁滋味的強賦新詞,那麼中年人的矯情就是嘗過愁滋味後的陳詞濫調,內容無非就那點事:工作、家庭、社會和自己。

自己

記流水賬之前還是先嘮點個人層面的主觀感受吧。
名利是好東西,能讓人趨之若鶩,也能改變人的心態。

然而名利卻是無法量化的,甚至任何人都不能自信地說自己“擁有”了名利。所以有人貪得無厭,有人知足常樂。於我個人而言,兩者的平衡點是現有的資本可以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安定的生活,同時得到一定的認可和成就感。

表面看上去,今年似乎是一個”豐收年”:工作上成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技術leader;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車子和狗子;甚至還抽空寫了本書,於名於利都頗有斬獲。可以說這些東西是我這幾年夢寐以求的:認可、安定和成就。

很多朋友說對與我這種非官非富二代的普通老百姓來說,畢業3年多便能夠達到這樣狀態已經非常不錯了。

然而生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我自己知道這些表面的平衡是廢了吃奶的力氣努力地支撐著:工作上絲毫鬆懈不得;房貸雖然不必節衣縮食但也並不輕鬆;至於寫書也僅僅是過往工作經驗的總結,算不得什麼。

這樣的狀態就像一個人踮著腳尖舉高雙手用最長手指的指甲蓋撐著一根勉強平衡的竹竿一樣,稍微一打滑或者一小股風就能讓一切分崩離析。可能有些誇張,但這確實是我上半年的精神狀態。

那時候剛剛換工作,思維上還未完全適應從一個開發者到技術leader的轉變,有些患得患失;房子的裝修費用也是緊緊巴巴,要不是公積金及時救急估計就得向老父親伸手要錢了;加上老婆的工作也不太順利還要操心裝修,夫妻間小吵鬧不斷。

焦慮的時候把自己關在車裡反覆聽《Por Una Cabeza》。雖然跟老中校面臨的苦難比起來,我這點小事根本不值一提,只是人在難受的時候往往以為自己面臨的是過不去的坎。
640?wx_fmt=png

不過還好挺過來了,現在的心態平和了很多:工作上不再強迫自己鑽牛角尖,開始讀一些技術以外的書;

生活上有個小几歲的老婆讓自己的心態年輕不少,加上養了只又肥又蠢的柴狗子,很多時候都笑出了豬叫聲,連平時哼唱的歌也從以前的“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變成了“沒有**黨就沒有新中國~”。
0?wx_fmt=png

當然,心態的轉變不是在一瞬間發生的,也不是單個因素促成的。這裡麵包括了工作、家庭和社會的發生的各種事情引發的各種思考。說白了,就是看開了。

工作

今年離開老東家其實有些情非所願,團隊、同事、領導和技術氛圍都非常不錯,去年也是我於技術層面成長最快的一年。最終無奈離開的原因是我見識到了最差勁的HR團隊和最自以為是的CTO。2月份來到搜狗地圖擔任Web前端主管,正式告別一線搬磚工人,搖身一變成為了~
0?wx_fmt=png

一線的搬磚工人頭頭…偶爾還需要充當一根和稀泥的攪屎棍…
0?wx_fmt=png

這並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事,該乾的活還是得幹,一樣都少不了。只是思維上的轉變有點費勁,甚至一開始想過打退堂鼓。

雖然去年在老東家也被扣了一頂“前端架構組組長”的帽子,但本質上還是工程師,所做的專案也是聚焦於工程化。

方向明確且單一的優點是能夠把精力集中在技術架構上,這是工程師最擅長也最樂於做的事情。但是轉型為技術leader必須脫離這種典型的工程師思維,除了技術架構以外,還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業務架構上。

此處提到的所謂業務架構,我個人的理解包括兩方面:

➤從使用者或者收益的角度思考適用於業務的技術;

➤根據業務特徵合理的分配團隊開發人員。

簡單說就是思考業務多於技術。對於工程師來說,第一點是最難的。越是資深的工程師越容易陷入唯技術論的深坑,而忽略了開發成本和使用者體驗。比如今年做了一個“汪仔不迷路”的活動,核心是一個迷宮遊戲。

初接觸到這個需求的時候我非常興奮,因為從技術實現的角度考慮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專案,涉及到Canvas開發、迷宮生成和定址演算法等技術細節。

整個開發團隊花費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開發,結果上線之後使用者資料表現平平,與投入的開發成本比起來簡直尬到不行,間接導致了運營團隊2018年對於此類活動預算的削減。

雖然首要責任不在於技術開發人員,但是開發者完全可以在專案評審時衡量開發成本從而提出建設性的調整意見。

思維上的轉變是今年遇到的一個難題,解決的關鍵是時間和經驗,倒也沒有對我造成很多困擾。更大困擾來自於身份轉變帶來的危機感。

身份轉變帶來的危機感

與技術leader相比,工程師的KPI更容易完成。

這句話是我今年最大的感受,與否不論,僅僅是個人觀念。工程師的產出更容易量化,比如文件是否清晰、線上Bug多不多、白屏時間幾秒等等,這些都是可以直觀感受到的,也是衡量一個技術人員能力的基本指標。

但是技術leader的產出不能是“論個的”,更多的是從技術以外的角度來評判,並且不能單純地把團隊成員的功勞彙總到一起。

這是很讓人頭疼的,領導也曾經叮囑過儘量將產出量化,時至今日我仍未得要領。所以目前我給自己的解決辦法非常簡單粗暴:多做專案,寫好程式碼,一個在量,一個在質。達到這個目標最重要的因素便是時間,而時間恰恰是我感覺最缺乏的東西。

年齡帶來的危機感

我的父親今年60歲,爺爺91歲,與他們比起來,剛剛30歲的我真沒資格說自己老。然而對於從事技術開發的人來說,30歲卻早已不能算年輕了。

技術開發者的核心競爭力是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時間的積累可以增長知識儲備,這是從業時間久的開發者相對於初入行開發者的優勢。

但是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尤其是前端。回顧前幾年所積累的經驗和技術,很多已經成為了舊時代的產物,只能算是經歷而非能力了。年齡越大,需要處理的事情越多,投入到學習技術上的精力越少,這是年齡大的開發者絕對的劣勢。

就好比一條百米跑道,前50米你領先於別人是因為起步早,但是後50米你的跑道上是跨欄而別人的跑道上是平地,能力相當的競爭者終會被超越。不是因為你老了,是你參與競爭的時間少了。

並且雖然年紀不小了,但是我的從業時間並不長,研究生畢業就已經27了,往後的時間更顯緊迫。所以今年一個深刻困擾是:年輕不在如何保持競爭力?

我給自己的解決方案同樣簡單粗暴:

➤努力充電;

➤博取認同。

而我從小就是那種只要有得玩就玩,沒得玩才學的貨色,所以高中的成績非常好,甚至某次月考超過了當時的女神班長拿了第一名,就是因為高中沒得玩。然後到了大學就浪開了,因為能玩的東西多了。所以雖然現在工作本身的強度並不高,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充電,但也只有在公司才能真正學的進去。

午休時間很長,吃飯頂多半小時,剩下的時間足夠學不少東西了。下班回家後就乾點不費腦子的事,比如寫寫文件。

其實我挺煩別人悶頭苦學的,小時候放學後我寫完作業就看電視,我爸就經常指著前鄰三叔家我堂姐的房間教育我:看看你姐多好學!因為我姐的房間燈能亮到11點多,那時候我早睡著了。

所以基本上每次考試她都是第一,我就在第二第三徘徊。現在覺得努力真的是一種天分,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保持努力的勁頭並不容易。

前面提到了名利,工作本身可以帶來“利”(工資收入),卻很難帶來“名”,除非做的非常出色。對於工作來說,“名”也是好東西,比如對外招聘時會有應聘者“慕名而來”,比如內部技術交流時會有人認為你“名聲在外”,說白了就是別人會因為“名”而對你產生認同

但是在工作中未達到“非常出色”的程度之前,任何的工作表現都會被認為是分內之事。所以博取認同的方式無非兩種:

➤於內 - 好好工作;

➤於外 - 自我營銷。

工作和營銷

好好工作的辦法說起來很簡單:好好做專案、做好專案、把專案做好。做起來也不難,唯堅持爾。

自我營銷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混社群,唯一難的是需要找準自己的定位。今年很少上知乎之類的所謂知識共享的社群了,因為裡面充斥著大量的營銷型內容。

比如“XX公司面試經驗”、“幾分鐘用XX框架做個TodoList”等等等等,用兩個詞語概括就是“捷徑”和“入門”,而且往往這類文章能夠得到大量的“贊”。

雖然不可否認這類文章對於部分人群是非常有用的,但如果技術社群的絕大多數文章停留在這樣的程度上就很可悲了。

今年有幸參加了Qcon,還寫了一本關於前端工程化的書。我個人覺得自我營銷可以適可而止了。

之所以把這兩件事歸類為自我營銷,因為它們與本職工作並沒有太大關係。參加Qcon分享的雖然是公司的工作內容,但也僅僅是在獲得上司批准後的個人行為。寫書是對2016年工作經驗的總結,與今年的工作內容也關係甚微。

往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需把精力全部投入在工作本身上了。三年不長不短,但是足夠讓技術人員的能力得到質的提升,從而分歧出不同的發展路線。

橫向架構還是縱向技術?

這個問號其實大可不必,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就確定了後續的發展方向,截至目前仍然保持初心,不斷擴充套件橫向的知識面。有必要解釋一下我個人對於架構師和技術專家的理解:

➤技術專家是對某個垂直技術領域有非常深入研究的人,簡單概括就是一專多精。其價值體現在對技術的佈道、進化、以及以此技術為核心的技術架構上;

➤架構師是對某個業務或工程領域的本質有深刻理解,從而能夠制定合適的技術選型、架構模式以及人員分配,簡單概括就是精於一業。其價值體現在架構對於業務或工程的支撐、融合以及演進上。

剛剛參加工作時更喜歡鑽研技術的細節,甚至有些鑽牛角尖。恰恰又遇到了JavaScript這門“醜陋”的語言,現在回想一下當時很多所謂的技術細節其實都是這門語言的“糟粕”部分。比如隱式型別轉換、包裝型別、float數字莫名其妙的精度等等等等,導致現在對於動態型別異常反感,越來越喜歡繁瑣但嚴謹的C++和Go。

後來覺得研究太細化的技術對業務提升不大,就慢慢轉向了效能優化方向,開始研究GC和動畫加速。

時至今日我仍然堅持效能是使用者操作體驗的核心,但對於業務產品來講,爭奪使用者更核心的競爭力體現在迭代速度和穩定性上(比如大名鼎鼎的P***hub,看看人家那更新率和穩定性,過了牆就沒掛過!當然了,其“業務型別”才是核心競爭力...)。

遂“奮不顧身”地投入到了工程和應用架構領域裡。

家庭

媳婦老稱呼我為“大神”,說她除了大師(更大的神)以外沒見過這麼牛逼的前端工程師。就衝這沒見過世面的樣子就值得娶了。她說當時我還有個綽號叫“拖鞋暖男”,因為秋冬季節我喜歡穿著一雙大紅色的棉拖在辦公區晃悠。

比我小5歲,挺有趣的一小姑娘。學過播音,會說拿著塔嘛的喇嘛和提溜著喇叭的啞巴;歌唱得不錯,最擅長的曲目是普通的disco~

0?wx_fmt=png

15年就瞞著父母領了證,閃婚。雖然認識的時間不短,但結婚前正式談戀愛也就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當時也沒仔細想以後能不能買得起房子啊、這妞會不會是女裝大佬啊、丈母孃會不會刁難啊等等亂七八糟的事。

我想著應該是我這輩子幹過的最吊的事了,事實證明也是一項非常正確的選擇。

雖然獨生女有點小任性,不太精於人情世故;有點饞,見到三文魚就走不動道;有點懶,駕照至今科目一還沒學;有點嘮叨,嫌我腳臭...
0?wx_fmt=png

有這麼一句名言:

在北京有了房子就有了歸屬。 ——魯迅

0?wx_fmt=png

魯迅不承認說過這句話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也覺得這真是一句毫無邏輯的屁話。我以前也以為老是漂著不好,有了房子就能多好多好,可真有了之後卻並沒有原本想象的歸屬感。

裝修的時候最關心的是院子,當時我想:有個自己的院子真不錯!種上花種上樹,還買了個遮風避雨涼亭,想著以後週末可以看看夕陽品品茶。結果自從涼亭擺上以後就再也沒用過,目前它唯一的價值是下雨天能讓二狗子有地拉尿...

倒也不是沒有時間,只是缺乏閒情逸致。我們夫妻倆都很在意工作,本質上就是怕工作不順而撐不起這個家。這棟房子並沒有絲毫減輕這座城市帶來的危機感和漂泊感。

歸屬感是個什麼東西還真說不清楚。說到房子,最有歸屬感的是農村老家的那棟平房;說到城市,北京是最冰冷的,上海的冬天實在是討厭,這些年反而最想念的是南京。

也搞不清楚為何對南京有莫名的歸屬感,可能是在那遇到了最多最好的朋友,也可能是當時身處校園沒有深刻接觸社會。

社會

很多人說我們80後趕上了最差的年代,完美躲避了所有社會福利:上小學時大學不要錢,上大學後小學不要錢;沒參加工作的時候工作是分配的,該工作的時候工作要靠搶的。

但是我反而覺得我們生在了一個不錯的年代,尤其是對於生長在農村的我來說。

我們成年之前所接觸的是一個相對純粹和封閉環境,這得益於當時中國的網際網路還沒有發展起來。所接受的價值傳輸都是從教育和父輩傳承而來,並沒有機會接觸和了解現今如此多的糟粕“文化”以及社會陰暗面。

就跟格林童話一樣,給孩子看到的是美好的一面,長大後才知道其背後殘酷的現實,強烈的反差增長了心裡的戾氣。

瑪蒂爾德:人生總是這麼苦麼,還是隻有童年苦?
里昂:總是這麼苦。

這幾句臺詞結合國情應該把“童年”改成“成年”。今年的北京挺鬧的,10月份去上海的時候機場安檢把腰帶都扒了。

當然對這些事早就見慣不怪了。我的爺爺當過民兵打過鬼子,一生見證了我黨的創業和發展;我的父親出生於1958年,經歷過大饑荒和黑暗的十年。

我年少時曾向父親吐槽過這個社會,但是他的反應很平淡,用他的話說就是“自古如此”,官也如此民也如此。後來稍稍年長後抱著非常“積極向上”的目標閱讀了《金ping梅》,然後發現蘭陵笑笑生所描繪的民間百態跟所謂的現代社會比起來簡直如出一轍。

近幾年那股子憤青勁越來越少了,今年社會上發生的很多熱門事件都沒參與評論和轉發,比如攜程和豫章學院。

一是因為在我所生長的農村學校裡體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二是因為這些表面上被批判的攜程和豫章學院們都只不過是政治權利的擋箭牌罷了。

但是唯一一次讓我失去理智的是紅黃藍的虐童事件,時至今日我仍然不完全相信打致幻劑和性侵只是謠言。紅黃藍的事被曝光以後,我和妻子慎重思考了生孩子的問題。

丁克

我和妻子都不是丁克族,只是近兩年還不想生育。紅黃藍是一個引子,引出了我們堅定晚育的決心。

從人口控制方面,這個社會是畸形的。小時候見識過為了躲罰款而被寄放在別人家、管別人叫爸媽的孩子,最近又見識了“催”生二胎的。

我有時候就想:人為什麼要孩子?是責任?是義務?養兒防老?意志傳承?吾輩何以為戰?天性不可奪?
0?wx_fmt=png

等我想明白這些事再說吧~

而且我也不想讓我媳婦成為那種天天圍著孩子轉,朋友圈10條有9條是晒娃還有1條是育兒心經的家庭婦女。我還想帶著她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

春天去了趟大理,租了輛電動車從古城一路騎到洱海。這倆地方其實沒什麼感覺,典型的旅遊區,商業味太濃。反倒是去洱海路上經過的幾個白族村子很是漂亮。

路上的車很少,鄉土味很濃。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純粹的景色、聲音和味道。山高雲低,白牆青瓦,田間有勞作的人,林裡有嘰喳的鳥。
0?wx_fmt=png

今年有個綜藝節目叫《漂亮的房子》,有一期在福建找了一棟臨溪而建的民房:
640?wx_fmt=png

我當時就感覺,這樣的住所不就是陶淵明所說的世外桃源嗎?天藍水清,山高路遠,這應該是中國最典型的人文景色之一,也是作為武俠愛好者能夠想象到的最美的地方。

但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是:那個村子的原住民幾乎已經走光了,只留下了不到兩位數的人家,留下的這部分人的生活也是靠最原始的手工勞作支撐。

白族的村子之所以能儲存純粹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政策上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福建的村子沒有被髮展成旅遊區卻面臨著荒廢的命運,因為那裡缺乏空間、交通、通訊等等這些現代化發展所必要的條件。

這些應該是中國最美的地方,現在反而是最不宜居住的。

我有時候就愛操這份閒心,想想到底在所謂的大城市裡有什麼好處。收入高?都花了。玩得玩意多?時間長了也就那麼回事。快遞方便?唉這還真是。

今年跟媳婦討論以後年紀再大點要不要把北京的房子賣了,去大理的新城洱海旁邊買個小房子過完剩下的半輩子。後來想了想,新城幾乎已經被完全漢化了,沒啥意思。而且蔬菜和肉貴的要死,天天吃土豆可受不了。

要不想轍移民去日本?那破地三天兩頭震一回,語言也彆扭,萬一蹲坑的時候地震了不知道是該罵艹你M還是八嘎呀路。而且11區的第三服務業那麼發達對身體也不好。
640?wx_fmt=png

得!說了是操閒心,還是在北京老實呆著吧。你丫虐我千百遍,我他媽待你如初戀;不是初戀太美好,而是下家不好找。

總結

年少時喜歡讀古龍,嚮往刀劍詩酒快意恩仇;年輕時喜好讀餘秋雨,憧憬更大的世界和別處的生活。現在開始讀王小波,學習做一個真誠有趣的人和冷靜的批判主義者。

來源:http://www.cnblogs.com/ihardcoder/p/8056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