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現在,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該不該走出國門?

現在,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該不該走出國門?

今天跳一跳大神。

自從政府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政策後,民間對於出海這件事一直抱有很高的興趣和意願,這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出海符合國家巨集觀層面的政策需求,對於企業來說是好事,用一個簡單的詞來說就是蹭熱點;另一方面是國內很多行業面臨產能過剩的情況,急需一些突破口來緩解現在自身的壓力。

對於網際網路行業來說尤為如此,在過去幾年的時間裡,以獵豹、APUS、SHAREit(茄子快傳)為代表的出海公司一度成為標杆和熱詞,很多企業開始扎堆往國外跑,在去年到今年年初,出海又逐漸冷下來,甚至有機構和公司開始反思自己的產品是否適合出海,在我看來,這些都是正常的波動和調整,市場規律告訴我們大部分情況新生事物都會經歷一個從泡沫到擠出泡沫的過程,這是一個合理的變化。

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的影響下,網際網路正在經歷第二次出海,這次出海和之前有很大的區別,之前的出海是基於海外市場的人口紅利,現在是模式創新後向國外輸出新的商業模式,在一帶一路的影響下,接下來會有更多的企業選擇出海。

至於出海還是不出海,一方面要根據產品特性,但首先要一個基本的判斷:那就是出海基本上已經成了趨勢,因為國內現在搜尋、社交、購物、支付等幾大領域基本上已經被巨頭把持著,流量基本上已經集中在BAT等寡頭的手上,同時大公司的產品全方位滲透,滲透率達到歷史最高,留給新公司的流量和領域越來越少,在這樣的情況下,要麼去三四線城市以及農村,要麼跨界做和產業深度結合的專案,類似網際網路+,比如江小白、樂純,剩下的就是出海,去往更廣闊的地方走,說不定能殺出一片未來。

網際網路行業的三次出海

出海一直都有,但總的來說,網際網路行業集體出海的基本上集中在兩個,一個是手機,一個是安卓工具。

第一波出海是以手機行業為主,時間大概是2014年前後,整個手機行業開始大規模進軍印度和東南亞市場,當時小米還特意招了谷歌背景的hugo來負責全球化市場,加入小米後一直駐紮在印度。

原因很簡單,這些國家智慧手機發展速度很慢,很多人還在用功能機,面臨著從功能機向智慧機升級的關口,而當時國內智慧手機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紅利瓜分的差不多了,因此,像小米這樣主打價效比的產品,能很快佔領市場,然後是OPPO、VIVO這樣的公司緊隨其後,最高的時候,中國手機品牌佔據超過50%的印度市場份額。

但現在手機出海也不好做了,根據國外媒體報道顯示,華為第二季度的智慧手機出貨量將有去年同期的3200萬部減少至3000萬部。以華為、OPPO、vivo為代表的智慧手機生產廠商正在遭遇“走出去”後增長停滯的困境。

隨著東南亞國家人口紅利釋放完畢,新一波的人口紅利可能會有一個比較大的轉移,比如像東歐、非洲、南美等等。

手機之後,是工具類產品出海的崛起和成功。為什麼是工具,因為工具不涉及到宗教文化習慣偏好,並且也不是巨頭核心業務,在當時安卓工具類app整體不發達的情況下,基本上做了就能起來。

這其中以獵豹和SHAREit(茄子快傳)為代表。獵豹大家都比較清楚,但對SHAREit是什麼可能還不太清楚,SHAREit在全球擁有超10億使用者,斬獲GP首頁推薦七百餘次,它其實是一個近場傳輸工具,不用流量和網路就能在不同系統、多個終端傳內容和資源,是一個非常簡單方便的工具。

目前在東南亞這些發展潛力巨大的新興國家,SHAREit是名副其實的國民應用,比如在印尼,當地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超過1個億,穩居Google Play 全榜第二,當地絕大多數的內容、資源都是通過SHAREit進行分享。

但工具產品的坑基本上已經被佔完了,像桌面、安全、傳輸、清理、防毒這些安卓使用者比較初級通用的需求,已經都被APUS、獵豹、SHAREit等公司把持著,這些公司的共同特點是在海外都擁有數億的使用者,並且產品在某個細分垂直領域做到了第一,新的創業者想進來,現在已經很難了。

出海還有機會嗎?

那麼問題來了,現在出海還有機會嗎?

我覺得還是有的,從巨集觀層面來說,過去的出海主要集中在安卓工具,移動廣告,以及遊戲等領域,比較單一,隨著中國移動網際網路高速發展,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的領先地位的勢能會逐步向外擴散,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這其中有兩條路徑,一種是中國創新的商業模式,成長到一定的體量後走出去,比如中國現在已經實現無現金社會了,而支付寶在過去一段時間大肆收購東南亞以及周邊的公司,就是為以後全球化鋪路,以及ofo和mobike這兩家公司,已經把共享單車推廣到全球60多個國家,即便是很多發達國家,他們的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也沒有中國發達和便捷。

另外一種就是針對海外的泛娛樂的產品,比如直播雖然先誕生於國外,但國內直播的發達程度顯然沒有一個歐美國家能夠相比,還有就是P圖之類的,另外像內容分發的新聞產品,國外還屬於一片空白的狀態,如果選擇一個好的角度和方法切進去,其實有很大的機會會成功,像國外版的今日頭條News Repbulic,風靡美國的直播社交產品live.me,其實背後都是中國公司。

對於很多創業公司來說,比起5年前第一次出海,現在出海的團隊的綜合實力更強,對於國外文化以及使用者的偏好更加熟悉,並且目標和策略更加堅決——這意味著成功的機率和可能性也要更高。

總結一下

出海不是請客吃飯,更不是拍腦袋,比如為什麼外賣這種行業在歐美就做不起來啊——因為歐美人力成本很高,然後歐美國家地廣人稀,送個外賣幾十公里,你覺得可能嗎,所以基於線上的產品,在一些流量紅利還未釋放完,或者說XX品類尚未覆蓋的地區,仍然有相當大的機會,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出海其實是一場持久戰,因為國內的競爭格局一直在變化,而國外的流行趨勢和風向也一直在變化,在這兩個變數之間,總會產生一些空隙和重複的地方,這其實就是機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