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應屆程式設計師:考研or工作or考公,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應屆程式設計師:考研or工作or考公,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過年前,從面試開始,我對工作的看法和期待開始慢慢有了轉變,這裡先說下第二家面試的公司吧。這家公司是支付寶簽約的渠道商,被新大陸公司收購了,位於臺江區商業圈那個最高的大廈。我承認我去的時候鄉巴佬了,進門一片金碧輝煌,空曠的大廳居然還噴香水。招待和保安各個都西裝革履,給人的印象是,空曠,整潔,奢華。我第一反應是,媽呀把公司開在這麼漂亮的地方,談客戶不是一談一個準嗎?

但是上了樓,到公司裡面,感覺還是很有落差的。公司空間不小,但是人更不少。走進公司,兩側辦公區擠滿了人,百來號人擠在幾百平的辦公區裡,和單間的辦公室、會議廳的空曠形成強烈對比。更讓我驚訝的是,當時招聘會上收我簡歷的人事小姐居然是公司的前臺。

因為我面試時提前到了一個小時,總監和我談了許多,聊到他入行十多年如何在四十歲前就做上總監的位置,成為一個成功人士。與其說面試,我覺得那位總監更多的是在說他十年如一日加班到深夜的故事。但是他的故事一點說服力也沒有,不惑之年的總監臉上鄒巴巴的,長得像五十多歲的中年人。

面試回來我就開始思考,是不是做技術就一定要用身體去換業績?做技術想要成功,是不是就比其他工作更艱難?這個問題我想了非常久,有了初步看法。

在每個行業裡面做到經理位置的人其實都屈指可數。不管公司大小,公司能做到高層的都很少,這個比例可能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但是經理或總監的位置只有寥寥幾個。不管是銷售總監、人事總監、技術總監還是財務總監,真正衡量一個人的,是他的業績。

資本論曾說,衡量一個勞動力價值的方式,是工資。工資是資本家支付勞動力教育、維持生活所需的費用,而剩下的那部分,就是購買勞動力價格的。打個比方說,我參加實習工作拿兩千或者三千的工資,是維持我最低生活費用的工資,而不是購買我產出的工資。

工資三千和工資三萬的區別,其中兩萬七的價格才是衡量我們真實水平的價值。衡量一個技術人員的價值在於:技術實力、在業內影響力、技術人員在團隊中的膠水能力。

在不同環境下對工程師的要求也有不同,小公司需要我們在配合開發時及時補位,大公司更多會強調上下游溝通能力。所以所有的大公司招聘上一定會標註:良好的溝通能力,邏輯思考能力,還有上進心。

如何選擇公司
小公司的選擇標準有:

  1. 通勤時間。通常我們選擇規模較小的公司都是在剛踏入職場或剛踏入某個領域的時候,有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一定不要在通勤上浪費太多時間。如果通勤花費兩三個,扣除工作的八小時,就完全沒有時間提升自己,職場前三年黃金時間將被浪費。
  2. 業務選擇。在工作中挑戰自己,就是挑戰自己的薪資天花板。只要方向是相同的,我們儘可能嘗試選擇有挑戰性的公司,而不是選擇呆在自己的舒適圈,只用自己熟悉的框架。能不能做,做了再說。
  3. 選擇可以成長的環境。公司不喜歡招一個鴕鳥一樣停滯不前的員工,員工也不喜歡進一個讓人喘不過氣的公司。既然初到職場,最應該問的就是:我可不可以在工作中發揮所長,例如最新的框架和輪子?我現在能在工作中運用到什麼知識、技術?在業務熟悉的情況下,我能不能在工作時間為公司做優化?工作不是學習的地方,但是工作一定是要能提升技能的地方,運用知識的地方,否則就算在八小時外再學習八小時也沒用。
  4. 一個可以交流的環境。上下游、甲乙方。這就扯到技術的兩個成長方向,一個是業務方向,另一個就是技術領域深入。譬如有兩個畫師,一個畫師可以畫花鳥蟲蛇,另一個畫師只會畫雞蛋,方的橢圓的正圓的黑的白的,只要是他畫的雞蛋不管多奇怪都讓人驚豔。業務就像是畫畫,明白要畫什麼東西,並把他畫的漂亮,這就是我們產出的實績。上下游溝通良好的公司對專案的管理一定也有獨到之處,小公司團隊一定要有凝聚力和戰鬥力,對人提升是巨大的。

我沒有在大公司工作過,但是也想稍微總結下進大公司的幾點思考:

  1. 大公司加班嚴重,都是八九點下班。選擇好Leader就是對自己的身體負責,。
  2. 技術方面,大公司沒有小公司自由。任務有專門的人員排期,晉升由業績和考核決定。

    選擇很重要,而瞭解公司是做出選擇的第一步。不讓自己後悔的方式就是多溝通。像我這樣沒參加過面試的同學會有的毛病就是有個工作就去了,或者收到offer的時候,容易糾結去三千還是四千的公司。同學,三千跟四千有差嗎,也許現在糾結三四千的offer,下次你就錯過了八九千的offer,或者錯過了在優秀團隊裡實現財務自由的機會。

為什麼我會選擇考研
計算機考研有用嗎?我工作了一二三年,還需要考研嗎?這種帖子我看的太多了。因為我曾經就是到處找這種帖子看的人。

研究生生活給了我們這些只會搬磚的技術人員一次“漲見識”的機會。但是科研是有門檻的工作:

  • 抽象思維能力,很多課題研究需要建模;
  • 實驗資料推理能力,精密的科研需要資料視覺化,模型重構;
  • 寫paper、寫專利的能力,既能提升思維和表達,也對創新、創業也是很大助力,這點進入創業公司就能深深體會到;
  • 創新能力。科研不是抄抄抄,而是在研究領域提出自己獨到見解,可能只是小突破,但一定是沒人想到的創新點。

研究生有什麼好處?其一,研究生接觸的是某個領域最前沿的新鮮事物。發表一篇期刊的背後要讀幾十上百篇paper,要演算厚厚的一疊資料;其二,研究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別看大學裡教授一個個邋里邋遢,每個能在名校做碩導的教授,年輕的時候都是同時代裡最優秀的人才,現在手中也掌握豐厚的資源;其三,很多人覺得研究生出來工資工資和本科生差不多,不值得浪費三年呆學校。但是相比四十年的職業生涯,花三年漲漲姿勢,對個人的發展也是很有好處。

從職業的角度來看,HR對一個人的評價方式有:

氣質,談吐,溝通能力。類似的問題有:自我介紹一下?對前公司、現公司的評價?或者引申出一個問題,應聘者回答。

硬實力從簡歷上很難看出,應聘者有80%的實力,那麼在簡歷上體現的就是120%的能力。HR也不是火眼金睛,最能看出虛實的就是一個應聘者的實績:考上top院校的研究生,參加某創業比賽獲得二十萬風投、創業獲得ABCD輪投資、在某科研機構發過五六七八篇頂會;自媒體軟文幾十上百萬閱讀量,這些都是職業生涯的閃光點。

譬如我想應聘一家投資理財公司,證券從業資質只是我的一個附加品,投資年化利率20%就是我真正的實績。業餘時間,在投資上用100萬賺到20萬,足以證明我在某個方向上的敏銳是名列前茅的。

有個現象可能沒什麼人發現,校招考試中考到抽象推理、智商題的公司,其實都是加班文化比較厲害的大廠。這類公司有這樣的底氣:在公司的高壓下,只要智商和基礎足夠紮實,就算是小白乾幾年也能成為大佬。不怕你專案經驗不夠,只怕你智商不夠用,畢竟大廠都要招最優秀的人。

我該不該進體制?

體制意味著安穩。安穩意味著有多重選擇。體制內能幹嘛?我給大家舉一舉幾個例子。

首先,是我姑的一個學生,進了地方報社,工資四五千。他在大學期間美術專業,自學插畫,現在在工作閒暇時間做插畫外包,每個月收入能達到一萬多兩萬。這個猥瑣老哥小日子過得有聲有色,他奶奶現在到處吹牛逼。

第二個例子,寫出《明朝那些事兒》的公務員,當年明月。銷售量幾千萬冊的成績,相信所有人都有目共睹。

第三個例子,一位掛過我科的實驗課老師。說實話那門實驗課我真上的不錯,考的也不錯,掛我的時候我整個人都懵逼了。他教過我兩學期,第一學期給我不錯的成績,第二學期居然給我打了好低分,我到現在都覺得是他看我字寫得難看直接掛了我,因為他太忙了。這位老師的集團公司在高新區有一棟樓,公司業務做往全國,在深證、北京、杭州等城市都有分公司,我和同學們無聊時估計他身家至少有幾千萬以上。從九幾年註冊資金兩百萬的小公司到現在的大公司,只要堅持不懈搞私活,我相信有理想的人都可以的!

在體制內,我們的free time會很充足,因而我們會有更多更自由的時間,給自己充電。清閒的工作不代表我們可以放鬆下來,在二十歲的芳華年紀裡享受老年生活,體制內意味著我們需要多重身份,我們有機會在有一份工作的情況下,嘗試更多活法。這樣的生活可能不精彩,但是也能活出有趣

能不能做,做了再說

程式設計世界,語言只是工具,任何語言都有適用的場景,但是隻要深入挖掘,一門語言可以通吃。

對於職場來說,職業只是一層身份,任何職業都有使用的場景,但是隻要深入挖掘,一種身份可以通吃所有。一個很挫的老師背後身份可能是某集團大佬;一個公務員賣土特產也能年入千萬。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只要踏實做好每一項工作,我們已經K.O百分之六七十的人了。

有點感慨,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我一樣運氣爆棚,隨便瞎投都能進一家氛圍這麼好的公司。可惜只入職三週,就要因為考體制和修改畢設離開。家裡人為我找了廣電的關係,希望我考公,我只能放棄現在的學習機會,離開,追求那幾乎不可能成的編制,或者一份廣電裡一個月,一千多,的打雜編制工作。

所以,說了這麼多話,我想最後給大家一個忠告。

++++++++++++++++++++++++++++

++++++++++++++++++++++++++++

++++++++++++++++++++++++++++

++++++++++++++++++++++++++++

++++++++++++++++++++++++++++

++++++++++++++++++++++++++++

++++++++++++++++++++++++++++

上面那些大道理全都是騙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