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觀察】人工智慧人才缺口百萬背後 華為HCNA-AI認證開啟突破口

【​觀察】人工智慧人才缺口百萬背後 華為HCNA-AI認證開啟突破口

640?wx_fmt=jpeg

申耀的科技觀察

讀懂科技,贏取未來!

640?wx_fmt=jpeg640?wx_fmt=jpeg640?wx_fmt=jpeg640?wx_fmt=jpeg

毫無疑問,人工智慧已經成為了當下中國產業升級和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的新動能和驅動力。

特別是由於線上線下生態及場景遠比其他國家豐富、多元,中國經濟中結構性的差異,以及細分行業中不同的應用場景需求,都給了以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創新以巨大的想象力,可謂發展的後勁十足。

640?wx_fmt=jpeg

在這個過程中,人工智慧浪潮顯然會無差別的席捲整個社會,即便是行業的領軍企業,也要面臨著來自人才、產品、服務以及市場定位等方面的顛覆,其中人工智慧人才的大量短缺,無疑成為企業邁向人工智慧時代的重要短板與難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華為日前對外發布的人工智慧工程師認證(HCNA-AI),希望培養具有人工智慧基礎理論知識,並能應用業界通用人工智慧框架進行應用開發、創新的專業人才,無疑打開了中國人工智慧人才短缺的突破口,同時也有了更多解讀的價值和意義。

人工智慧人才缺口百萬背後

眾所周知,去年7月,國務院公佈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中國人工智慧“三步走”戰略、八大關鍵技術研究、數十個產業落地、AI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以及成立人工智慧規劃推進辦公室等戰略規劃等。

同時,《規劃》中還強調到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慧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成為改善民生的新途徑。

640?wx_fmt=png

但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樣也帶來巨大的人才缺口。根據高盛《全球人工智慧產業分佈》報告統計,2017年全球新興人工智慧專案中,中國佔據51%,數量上已經超越美國,不過全球人工智慧人才儲備方面,中國卻只有5%左右。

不僅如此,騰訊研究院與BOSS直聘聯合釋出的《2017全球人工智慧人才白皮書》也顯示,全球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約有30萬,遠遠低於市場的需求,導致擁有數年經驗的人工智慧工程師年薪已經達到了30萬-50萬美元的水平。

確實如此,目前中國網際網路行業中最稀缺的就是人工智慧人才,甚至很多行業巨頭會用月薪幾十萬招聘人工智慧頂級人才。資料顯示,2017年AI技術類工程師的招聘量是2014年的8.8倍,遠高於全部IT技術崗位的招聘量增速,保守估計中國的人工智慧人才缺口至少在百萬以上。

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日前也印發了《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提出18項重點任務,並制定“三步走”規劃:首先到2020年完善學科體系,到2025年取得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到2030年讓高校成為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為中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但客觀的說,目前國內開設人工智慧課程的高校仍然較少,同時教學體系才剛剛起步,人才供應數量和質量都跟不上需求,人才缺口也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有效填補。

所以,這就需要產學研各方共同努力,打造出一個更加完善的人工智慧創新、創業的生態和人才培養環境。基於此,華為HCNA-AI認證也就“應運而生”。

在華為企業BG全球培訓與認證部部長馮寶帥看來,面對國家人工智慧發展戰略對人才需求的挑戰,華為與合作伙伴、高校、業界專家,進行人才培養的佈局與規劃,通過構建完善的人工智慧職業認證體系、高校課程建設、培訓夥伴賦能等多種方式,希望面向未來、為人工智慧產業鏈源源不斷輸送人才。

可以說,本次華為HCNA-AI認證的釋出,無疑將為全球人工智慧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一個良好平臺,同時對促進人工智慧人才的生態構建,培養人工智慧的專業人才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華為HCNA-AI認證實現突破

那麼,華為HCNA-AI認證包括哪些具體內容?又具備哪些與眾不同的特色?特別是對參與認證的考生而言,對他們未來的職業成長又會帶來哪些價值呢?

對此,華為企業BG培訓與認證部人工智慧認證首席架構師張志峰表示,華為HCNA-AI認證定位於人工智慧的普及、深度學習的瞭解、基於開源TensorFlow框架進行程式設計之基礎能力的構建和華為雲EI的學習,旨在推動ICT行業人工智慧人才的培養。

640?wx_fmt=png

目前,華為HCNA-AI認證架構設計涵蓋從理論基礎、基礎實驗到影象識別、語音識別、人機對話等程式設計實踐,其認證內容包括但不限於:AI概覽、Python程式設計和實驗、數學基礎知識和實驗、TensorFlow介紹和實驗、深度學習預備知識和深度學習概覽、華為雲EI概覽,影象識別、語音識別、人機對話的應用實驗。

不過,華為HCNA-AI認證僅是華為構建人工智慧人才認證體系的第一步,目前華為正在開發面向資深工程師的HCNP-AI認證,並已規劃面向人工智慧專家的HCIE-AI認證。按照相關的規劃,華為AI工程師認證體系將分為三個級別,具體而言:

一是,華為HCNA-AI人工智慧工程師認證,在今年7月正式釋出,通過該認證的工程師可從事AI相關產品售前、售後、專案管理工作,並具備從事AI技術工作的必備知識。

二是,華為HCNP-AI資深人工智慧工程師認證,計劃在今年12月釋出,通過該認證的考生可從事自然語言處理工程師、語言識別/語音合成工程師、計算機視覺/影象識別/影象處理工程師、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演算法工程師、資料科學家/資料分析師/資料探勘工程師等職位和相關工作。

三是,華為HCIE-AI人工智慧專家認證,計劃明年9月分佈,通過該認證的工程師不但具備從事以上職業的專家能力,並可從事業務相關的設計AI複雜解決方案的工作能力。

不難看出,華為人工智慧三大認證級別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通過不斷的學習和進階,相關從業人員可以走向人工智慧技術巔峰,進而贏得更加美好的未來。

張志峰表示,從HCNA到HCNP再到HCIE,華為的整個人工智慧認證會抓住業界應用最廣泛、最主流的深度學習,從理論到應用構建一套完整的學習體系。在此基礎上,華為還將結合自身在人工智慧領域的行業落地應用,打通深度學習演算法與行業應用試驗之間的壁壘,為整個人工智慧人才的培養帶來更多的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此次人工智慧認證也得到了外界的高度認可。在浙江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國家級教學名師王萬良教授看來,華為釋出的人工智慧工程師認證,可以說是人工智慧人才培養的標誌性里程碑。

他表示:“作為學界代表,也期望華為通過持續規劃演進的人工智慧認證體系,和更多的校企合作舉措,深化高校學生後備專業人才力量培養,為產業持續輸送高質量的人工智慧高技術人才。”

而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吳飛教授也指出,人工智慧有一定的學科獨立性,同時具備前沿交叉、技術交叉以及學科交叉等特點,培養的是高度交叉型人才;所以,高校要與企業合作建設人工智慧創新載體、匯聚交叉創新人才,共同打造人工智慧人才培養的新生態與新體系。

構築可持續的ICT人才生態

在我看來,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節點,以創新推動產業升級是經濟轉型成功的必由之路,而人工智慧正起到這樣的核心作用。但是,這一過程無疑需要產學研各方一起努力,謀求一條更好的落地之路,而在這個過程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640?wx_fmt=jpeg

所以,華為釋出的人工智慧認證,無疑將為整個業界輸送大量的人才,讓業界更多的公司享受到人工智慧帶來的價值,成為他們邁入人工智慧領域的新“突破口”,其價值和意義也將體現在三個層面:

首先,從國家政策看,無論是《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還是《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的印發,都預示著國家從戰略上高度重視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和人工智慧人才的培養。從這個角度來說,華為此次釋出人工智慧認證,不僅是順應國家政策的號召,同時也對推動人工智慧的落地起到加速作用。

其次,從市場需求看,如前文所述,中國人工智慧領域高階專家人才相對稀少,人才依然是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發展人工智慧產業、擴大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國際影響力需要大量智力支撐,一流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是人工智慧發展的根基所在。

可以看到,華為通過提供人工智慧的學習資源和認證體系,無疑為人才培養提供了成長的空間和舞臺,更為中國人工智慧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最後,從華為自身看,華為通過自身的技術研發和實踐,讓人工智慧和業務產生更加緊密的聯絡,並推動人工智慧成為技術領域新的驅動力。同時,華為人工智慧的發展,也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撐。

因此,華為積極與產業各方共同合作,通過釋出人工智慧認證,不僅有助於華為自身的業務,也為整個產業鏈的人才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進而也引領整個產業邁向人工智慧新時代。

正如馮寶帥最後所言:“在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慧時代,華為的戰略是‘平臺+生態’,其核心是平臺要開放,要協同;生態要有活力,具備多樣性。但是,無論是平臺還是生態的打造,人才都是關鍵,建設良性的人才生態體系是基礎。”

所以,面向未來,華為仍將通過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ICT認證體系,打造良性的人才生態鏈,持續為產業輸出優質ICT人才;同時,通過共建華為ICT學院,深化校企合作,促進人才培養創新;不僅如此,華為也通過舉辦華為ICT大賽和人才雙選會,促進人才培養和需求的高效匹配,搭建人才供需橋樑,推動產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未來技術競爭的維度正在悄然發生改變,人工智慧正是“看不見的競爭力”,特別是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範圍的大小,將是未來中國企業決勝的關鍵因素。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華為這種有也決心,也有實力的科技公司的加入,通過人工智慧認證的釋出,為整個業界持續輸送優秀人才,構建良性的人才培養生態體系,無疑會讓人工智慧技術迅速形成新的生產力,成為中國產業升級和企業轉型的新動能。

640?wx_fmt=gif

申耀的科技觀察,由跨界科技媒體人申耀(微訊號:shenyao)創辦,15年媒體工作經驗,擁有中美兩地10萬公里公路自駕經驗老斯基,在各大自媒體平臺擁有專欄,致力於科技行業的觀察和思考,在這裡讀懂科技行業,知趨勢,贏未來!

640?wx_fmt=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