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美國創新史》中的《十大啟迪》

《美國創新史》中的《十大啟迪》

《美國創新史》是哈羅德.埃文斯的大作,創新累積起現在的美國

縱觀歷史上的創新者,我們能學到些什麼?

當一個真正的天才問世時,你可以根據一種現象來認識他,即所有蠢材聯合起來反對他.——喬納春·斯威夫特( JonathNn Swift)

1. 不作假定。埃德溫·阿姆斯特朗堅持不懈地嘗試調頻無線電,而專家們告訴他

不可能的。他不斷用亨利·惠勒·肖 (18181885) 的格言提醒白己,肖是馬薩諸塞州萊思斯伯勒的演說家和幽默大家,筆名喬西·比林新(Josh Billings).肖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導致所有麻煩的並不是對具體事物無知,而是人們以為自己無所不知。”在此次研究中我們

--次又一次地發現:突破源自對假定的拋棄。點燃好奇之火的無知比泯滅好奇之火的半吊子知識更有資格作為求知的起點。移民到美國的電子工程師查爾斯·普歲蒂厄斯·斯坦梅茨說:“沒有人會變成傻子,除非他不再提問題。”

2. 開頭的不總是最好的。第一個提供蒸汽船執行服務的人是約翰·菲奇.而不是大家通常認為的羅伯特·富爾頓。但是富爾頓從菲奇的失誤中吸取了教訓,在另一條河流上,在一個更佳的時機獲得了成功。類似這種後來居上的還有亨利·福特的汽車製造、查爾斯·古德伊爾的硫化橡膠,艾薩克-辜格的縫紉機。奧林巴斯公司的馬克·岡茨也提及:“從失敗中領悟,成功源自領悟失敗,行動基於這些認識。”洞悉前人的失敗.定能讓你別有澗天。

3. 能“偷”來也不錯。引申自第二條。由借鑑和結合產生的創新,要多於單純發明的創新。亨利·福特說:“我沒有發明任何新事物,只是把他人幾百年來的發明組裝成了汽車。”這話聽來好懂,但卻強調了另一種比創造力更重要的品質——想象力,一種洞察事物間相互關聯性的能力。體重守望者公司的減肥食品並不是瓊·尼德奇發明的。諾蘭·布什內爾( Nolan Bushnell)沒有發明第一臺家用視訊遊戲機。創辦第一家信用機構的並不是劉易斯·塔潘。露絲·漢德勒製作了芭比娃娃,原型是一個叫“莉莉”的德國產性玩偶。畢加索說:“優秀的藝術家靠借,偉大的藝術家靠偷。”也許這話他也是聽來的吧!

4. 精益求精。一個創意,只有當它社推向極致時,才能勝出。塞繆爾·英薩爾要求制

造功率超常的發動機,胡安·特里普提出的飛機發動機功率也是前所未聞。假如他們的要求未能實現,就不會有今天的廉價電力和大眾消費得起的飛機票。在一些科學領域,也存在這種對比。19世紀的實驗者試圖從水晶碎片中找到製造廉價偏光鏡的辦法,後來又轉向用更大的水晶,但都失敗了。20世紀20年代,年輕的埃德溫·蘭德成功了,他轉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採用極微小的水晶。橡膠這種隨處可見的材科,以前一直派不上什麼用場,因為一到熱天它就變得黏糊糊、臭燻燻的。查爾斯·古德伊爾一次在用他妻子的烤箱時,因加熱時間過長,意外地發現了一塊加熱後的橡膠,自此,硫化橡有了商業前景。

5. 沒有東西第一次就奏效。急不可耐的社會和傳媒總期望凡事立竿見影。華爾街對每財季回報的迷信和短視使其回報每況愈下。“風險資本之父”喬冶·多里奧特(GeoygesDoriot)注意到有太多的銀行家和金融顧問忘記了產業巨人們的成長史。“公司的頭15年跟人的發育很類似——希望、麻疹,失敗、腮腺炎、重組、猩紅熱、執行不力、百日咳等,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銀行家和經紀人勸他賣掉境況不佳的公司,他反問道:“你們會賣掉一個正在發高燒的孩子嗎?”《今日美國》、亞馬遜網上書店和CNN多年高燒不退,但都好轉起來,因為其基本的創意方向是正確的。被斬首的創新,通常因為支持者不懂得珍惜,不知道要出落得人模人樣需要時間。這點還請參看一下萊特兄弟。

6. 創新者臉皮要厚。每一次變革都會迎來一大群尖刻的反對者。雷蒙德·達馬迪安認為核磁共振可以用於醫學診斷,因此成了“可笑的傻瓜”;西奧多·朱達提出在高峻的內華達山脈修鐵路,被稱為“瘋子朱達”;埃德溫·德雷克。“瘋狂地”認為他一定能通過鑽探找到石油;賈尼尼認為銀行可以服務大眾,結果成了“衝動的義大利佬”。獨斷論者在真理到來時就會把他們過去說過的話忘得一乾二淨——他們總是出於某種企圖。大約90%的冒險都會失敗,所以唱反調的人獲勝的概率更大;但是,十次裡面有一次將證明他們是錯誤的。泰德·特納也對我這麼說;“如果你已有一個創意,並且人多數人沒有對其嗤之以鼻的話,你的創意多半不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意。當大家認為我是瘋子時,對我來說根本就不是煩惱。實際上,每當此時.我認為我必須真正要做些什麼了。”

7. 嫁接是有效的創新手段。利奧·貝克蘭藉助感光化學發明了塑料;雷蒙德·史密斯借鑑嘉年華會的襲現手法把賭博變成了美國的主要產業;伊萊沙·奧的斯建造安全電梯使用的彈簧支撐臂,是從製作馬車過程中得到的啟發;威爾伯·萊特從思考讓自行車轉彎的辦法領會到如何讓飛機轉彎。超越邊界者能使知識運用更靈活、更具選擇性。

8. 成功意味著冒險。喬治·多里奧特喜歡說一句話:對於一家公司來說,取得成功之後就是它最危險的時候,他的經驗告訴他,此時公司通常會停止創新;反之,唯有持續改進和創新才能使公司擺脫效仿者的追擊。肖·奧爾森既給別人上了一課,又領教於別人。他在小型計算機領域保持了創新,所以,當效仿者出現時,他早已準備好了整體躍進,而且能控制高昂的再設計成本。後來,他卻被個人電腦擊垮了。與之類似的還有CNN被福克斯新聞頻道後來居上,愛迪生的直流電折戟於喬治·威斯汀豪斯的交流電。大公司尤其容易遭受攻擊,因為它們不是自然風險的承受者。戈登·摩爾之所以離開:仙童公司建立英特爾公司,就是因為他認為仙童公司船大難掉頭。官僚機制總是在精心打造屏障。創新者被認為是妄圖打破屏障、製造麻煩的人。每個公司都需要創新者,但極少有公司能容忍他們。

9. 一加一等於三。我們發現創新者多是以搭檔形式出現的。心理學或許能解釋這個現象。兩個能力近似的人不太可能帶來效果的疊加。索尼(美國)的主席彼得·彼得森年輕時曾是奔豪公司( Bell Howell)的總裁祕書,他發現:“如果你手下有兩個能力相同的人,他們通常會陷入是非,因為他倆都擔心被對方排擠。所以,我深信搭檔之間必定是互補關係,我稱之為‘連鎖脈動’。”可圈可點的創新搭襠有蘋果公可的沃茲尼亞克和喬布斯,仕女造型公司的艾達和威廉·羅森塔爾,網景公司的馬克·安德里森和吉姆·克拉克,辛格和克拉克,柯爾特和路特,福特和庫曾斯,萊特兄弟,以及Google的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

10. 接入網路。孤立的創新者可以包造奇蹟——如費羅·法恩斯沃思發明了電視機一—但他們很可能是在知識領域取得成功,或者與地理學有關,或者與電子學有關。塑料的發明者利奧·貝克蘭移民美國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比利時的大學蔑視科技成果商業化。在此次調查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知識象牙寶塔裡的創新與商業創新之間關係是多麼密切:生物科技產業的繁榮是內加州大學舊金分校引發的,電子科技的發展則與斯坦福大學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