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讀後感】讀《漫談“大學生的四個learn”》之後有感

【讀後感】讀《漫談“大學生的四個learn”》之後有感

說明 人才培養 家庭 實際應用 我見 歷史 right where 不同的

在看完《許紀霖教授在上海財經大學演講——漫談“大學生的四個Learn”》(下問簡稱《四l》)之後突然有點話想說。其實我對這篇文章有感的,所以想寫這篇文章來說說看,我對四個learn的理解,以及對大學生的理解。

我在的學校名叫“福州大學至誠學院”(Fuzhou university Zhicheng college)嚴格來說並不算上“university”而是“college”(也就是大學下面所屬的學院),根據原本文中對university的定義:

University(大學)這個詞,按照它原來的含義其實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university是一個地方,一個可以接納來自世界各地學生的地方。我們知道中世紀的歐洲是由宗教統治的。羅馬教會領導的基督教並不是單單一個民族的。它希望普度眾生,最起碼是全歐洲的眾生,那麽這個傳統就保存了下來。越是好的大學,越是國際化的大學,留學生就越多。所以我們說對大學來講開放是第一個標準。第二個,大學是提供博雅教育的地方,培養紳士的地方,在歐洲紳士主要就是貴族。無論是法國的巴黎大學、德國的洪堡大學,還是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都是以這條為宗旨的。在教會以外之所以還要組建大學,其目的就是要培養有知識的貴族。那個時候的知識可能跟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有些不一樣。我們今天更註重應用性的知識和技術,而那時人們更偏向於陶冶性情的知識。所以他們培養出來的人通常都是些博雅之士。

而college在英文詞典中是這麽寫的:

牛津詞典:

[C, U] (often in names 常用於名稱) (英國)學院,職業學校,技術學校
(in Britain) a place where students go to study or to receive training after they have left school

[C, U] (often in names 常用於名稱) (美國)大學
(in the US) a university where students can study for a degree after they have left school

[C, U]

In both BrE and NAmE a college is a place where you can go to study after you leave secondary school. In Britain you can go to a college to study or to receive training in a particular skill. In the USA you can study for your first degree at a college . A university offers more advanced degrees in addition to first degrees. 在英國英語和北美英語中,college均指中學後的教育機構。在英國,college提供高等或專職教育。在美國,college開設初級學位課程。university除開設初級學位課程外還有更高學位的課程。

(PS。吐槽這個垃圾編輯器,要按兩次空格,不然直接引用寫不完。)

因此至誠學院可以理解為提供初級教育學院和職業技術教育的學院,至誠學院本身是屬於福州大學下面一個較大的學院(開設了許多的系)跟 數學與計算機學院、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同屬於一個等級的地方,但是不同點是至誠學院同時也是一所獨立學院,意思是可以不經過福州大學的招生自行進行招生(這也為什麽學費要兩萬的原因,公辦大學其實只要四五千就夠了);另外一方面是所謂的“專科”學校(當然有更專科的學院,在中國環境下職業技術學院可能到目前為止仍然具有貶義的意思)。

現在換到現實環境下,至誠學院現在在往“應用型大學”方向靠,也就是相對於研究更偏向於技術,但是與中國普通的職業技術學院仍有不同,一是學院仍然保留了大學的基本功能也就是(1)容納學生的地方(2)提供博雅教育的地方,博雅教育說白了就是博文廣識,這在古代只有比較有錢人才能玩的東西,正如《四l》說的那樣

在教會以外之所以還要組建大學,其目的就是要培養有知識的貴族。那個時候的知識可能跟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有些不一樣。我們今天更註重應用性的知識和技術,而那時人們更偏向於陶冶性情的知識。所以他們培養出來的人通常都是些博雅之士。

人們常說大學是個熏陶人的地方正是博雅教育功能體現的地方,一個大學不僅僅要做到容納學生,更要做到陶冶性情,當然由於近代中國的歷史原因,新興的大學可能還沒有發展到有自己文化的地方。大學需要做到的就是提供一個合適的氛圍,一個合適氛圍最主要的是體現人性真善美的地方,只有這樣才能給人一種潛移默化的改變。

下面來說說自己的母校至誠學院,至誠學院的辦學地點是在福大的舊址上面——怡山校區上面,相對於福大的新校區——旗山校區 和 在山上的陽光學院(馬尾經濟開發區某座山上),在舊址上重生的至誠學院無疑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文化傳承,福州大學建校不過寥寥60周年(1958年建校),文化底蘊雖然不夠深厚,但是仍就有一定的痕跡,可以從逸夫館、圖書館、東教樓等地方看出來,這是一個學校留有痕跡的地方,哪怕學校把地盤賣了差不多了,也不能把核心教學區給賣了(眾所周知一個學校有許多的區域組成)(不得不為至誠樓可惜,這是唯一一處以我們學院命名地方【可能先後順序有問題,可能先有這個樓後有至誠學院】,當然也有好地方了,至誠樓後來變成了怡山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這種新生有種特別的感覺,一種敢奉獻自己變成另外一種傳承的地方)(當然學校後面要是賣了打我臉就當我沒說——2019年),所以說至誠學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正如校訓體現的

明德至誠,博學遠誌。

以及院訓所體現的那樣

明德博學,臻於至善。

兩個地方同樣都體現了關鍵的地方,首先要讓學生做到明德,這也是大學最關鍵的地方,首先要完成的就是博雅教育。

當然不同的學生讀同一個學校都可能讀出不同的感覺,就像“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你雖然已經被福州大學至誠學院錄取了,但是不同的地方取決於不同的讀書的態度,如果你有一個真誠之心,並且有著一種信念,那麽你讀就是“福州大學至誠學院”,如果沒有並且聽信了高中老師的鬼話,那麽你讀的可能就是“福州大學至誠職業技術專科學院”,當然就教學水平而已“福州大學至誠職業技術專科學院”可能比不上福建省其他的真正的職業技術專科學院。

而人與人之間這種區別往往取決於你小時候家庭學校是怎麽對你進行教育的,註意是家庭和學校這一關鍵的地方,真正的博雅教育僅僅靠學校一個地方是難以完成,最主要印象還是你的家庭,你的家庭決定了你基本的生活習慣,上文說道博雅教育最開始是歐洲的一些貴族玩的東西,既然身份是貴族那麽就說明其家庭背景了,如今科技日益發展的現在每個人都有著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但是權利與義務的相伴,你是否最好準備接受高等教育這一義務了呢?(國家政策,只要你想上你能上國家就一定能讓你上)相信大部分人填至誠學院都是自己的意誌吧,畢竟選個兩萬塊的大學確實有點艱難(當然相應的資源數量也是不一樣的)。

你是決定當成專科學習,還是當成一個真正的本科學習(以學位授予點為準,不按逼乎勃學劃分法【在逼乎,浙大(一本)是三本學校】)。

在這三年來我見過太多的同學了,太多的同學都有著各自的學習方式,我見過大部分的人都在渾渾噩噩的渡過自己最為寶貴的大學四年,每天沒課12點起,打開《英雄聯盟》或者《王者榮耀》或者那一段最熱門的遊戲,平常作業呢就隨便抄抄,反正沒事,還把學習當做應付老師家長交代的任務一樣,到了期末考試,如果有“大佬”講課,那就去聽聽,反正平時沒聽嘛,臨時抱佛腳,有些人就是這樣。有些人堅持了下來,仍舊渾渾噩噩,有些人在最後突然醒悟,認為這樣不行,就有了不同選擇,有的選擇了好好學習,有的選擇了退出。當然仍有少部分人堅持了下來,願意做“大佬”,願意過自己想過的大學生活,哪怕學習的慢一點也沒事,學得快有的時候的原因是學的多。

大學生主要要做到“四個learn”

分別是

學會做事(learn?to?do)

學會做人(learn?to?be)

學會與人相處(learn?to?be?with?others)

學會學習(learn?to?how?to?learn)

當然順序可能會有些調整,不知道多少人看過自己的培養計劃,我來摘抄一段自己的培養計劃吧。

技術分享圖片

所以你看出體現上面四個learn的地方了,learn to learn (要求第五條)和 learn to be(要求第二條) 以及 learn to do(要求第一條)都是顯式要求的,而“learn to with others”是隱含要求的,這是你們要自己要去學會,學會的花樣有多種多樣例如加入學生會、加入社團、組成小組參加比賽等等,這些都是學習方法。

再來看看之前幾年的培養計劃,至誠學院的計算機工程系最早是2009年開始創立(準確說是2005吧,09是畢業的地方,最早的09屆畢業照可以在墻上看到)的,所以你可以從培養計劃內容的改變而感知到學校對學生要求的變化。

09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培養計劃書節選:

三、培養目標

按照“軟硬結合、加強實踐、面向工程應用、註重創新和發展”的指導思想設置課程,組織教學活動。通過學習,使學生成為具有紮實的計算機理論基礎和實際應用的基本技能,突出工程實踐能力的訓練,具備較寬的知識面和較強的適應能力,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學生畢業後適合在信息處理及相關技術與產業領域的企業、事業單位、高科技部門、高等院校、政府管理部門、金融和經濟管理部門等,從事計算機科學理論及應用系統研究、開發、管理、維護等,也可以攻讀計算機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相關的高新技術學科的碩士學位。

四、業務基本要求

1、掌握馬克思主義、李德勝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業精神,積極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2、掌握計算機領域較紮實的基礎理論和較寬廣的專業知識;掌握計算機系統的分析和設計的基本方法;

3、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具有研究開發計算機軟件和硬件的基本技能;

4、通過自學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5、具有掌握文獻檢索和其他有關科技信息獲取能力;

6、具備運用先進的工程化方法、技術和工具從事計算機項目的分析、設計、開發、維護等工作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工程項目組織與管理能力;具有團隊協作、技術創新和市場開拓能力;

8、掌握一門外語,具有良好的閱讀、理解和撰寫外語資料的能力。

10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培養計劃書節選(這一屆軟件工程專業創立):

三、培養目標

本專業按照“厚基礎、寬知識、重應用、精專向”的辦學指導思想,采用企業參與辦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把學位教育與職業訓練相結合,以就業為導向制定培養計劃,體現“重視理論、軟硬結合、加強實踐、著眼應用”的專業特色。培養具有堅實的計算機軟、硬件理論基礎和實際應用技能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紮實的計算機理論基礎和實際應用的基本技能,具備較寬的知識面和較強的適應能力,具有較強動手能力。學生畢業後適合在信息處理及相關技術與產業領域的企業、事業單位、高科技部門、高等院校、政府管理部門、金融和經濟管理部門等,從事計算機科學理論及應用系統研究、開發、管理、維護等,也可以攻讀計算機科學和與之相關的高新技術學科的碩士學位。

四、培養要求

1、掌握本專業領域較紮實的基礎理論和較寬廣的專業知識;

2、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創意思維和創業精神;

3、掌握計算機系統的分析和設計的基本方法,具有研究開發計算機軟件和硬件的基本技能;

4、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操作、維護和應用能力,具備從事計算機項目的分析、設計、開發、維護等工作的能力;

5、掌握文獻檢索和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獲取信息的能力;

6、了解本專業學科前沿發展趨勢,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的標準規範和法律法規;

7、掌握一門外語,具備良好的閱讀、理解和撰寫外語資料的能力和進行國際化交流的能力。

11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培養計劃書節選:

三、培養目標

本專業按照“厚基礎、寬知識、重應用、精專向”的辦學指導思想,采用企業參與辦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把學位教育與職業訓練相結合,以就業為導向制定培養計劃,體現“重視理論、軟硬結合、加強實踐、著眼應用”的專業特色。培養具有堅實的計算機軟、硬件理論基礎和實際應用技能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紮實的計算機理論基礎和實際應用的基本技能,具備較寬的知識面和較強的適應能力,具有較強動手能力。學生畢業後適合在信息處理及相關技術與產業領域的企業、事業單位、高科技部門、高等院校、政府管理部門、金融和經濟管理部門等,從事計算機科學理論及應用系統研究、開發、管理、維護等,也可以攻讀計算機科學和與之相關的高新技術學科的碩士學位。

四、培養要求

1、掌握本專業領域較紮實的基礎理論和較寬廣的專業知識;

2、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創意思維和創業精神;

3、掌握計算機系統的分析和設計的基本方法,具有研究開發計算機軟件和硬件的基本技能;

4、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操作、維護和應用能力,具備從事計算機項目的分析、設計、開發、維護等工作的能力;

5、掌握文獻檢索和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獲取信息的能力;

6、了解本專業學科前沿發展趨勢,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的標準規範和法律法規;

7、掌握一門外語,具備良好的閱讀、理解和撰寫外語資料的能力和進行國際化交流的能力。

可以看出時代的變化,由於軟件工程的原因,培養計劃發生了一些偏差。說了這麽多道理,最主要的大家要明白大學正正教的是什麽不是具體的“法”,大學教的是“道”和“術”。

大一大二這段時間大家都是新來的fresh man,所以大學進行了通識教育,讓你們去學習《高等數學》(微積分+線性代數+離散數學)、《大學物理》、《哲學》(雖然你們一直認為這是洗腦的東西,我不知道最早的這種奇怪的印象是是從哪裏來的,但是估計可能他們家長受到文革的影響不小,我跟你們說《法律與道德基礎》、《中國近代史概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其實和真正的政治差得遠,這是說到底只是皮毛(比如為什麽不出電子版這是一種政治)教授的其實只是基本哲學方法而已),是讓你們有一種意識去運用知識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些東西如果你們上這些課的老師心情好可能會這麽說),這些是“道”,是一種從宏觀角度對萬事萬物的概括。

而術呢,就是你們大三大四學的內容了,你們可能發現自己拿到的課本都是什麽奇怪的“xx概論”,這其實就是在特定道路上進行精益求精的結果,一個修鞋匠,如果只是研究如何修鞋,那只是“法”(一說“技”),而研究如何把鞋做的合腳,研究怎麽讓人舒適,這就是“術”了,當然我們其實是采用自頂向下的方法,正如某本計算機網絡的書。

技術分享圖片

從應用層逐步走到了物理層,這就是自頂向下,而大學學習也是類似,只不過他的頂是“道”慢慢從“道”走向“術”,當然我們學校可能大四就能碰到“法”的東西了。

大學怎麽學,主要取決於你自己,你想要活出什麽樣的大學生活你就能活什麽樣大學生活,這之間細微的差別只在於執行力,而執行力可以由現代科技補足(比如愛賴床,我們有許多方法可以讓你不怎麽愛賴(參考書目《睡眠革命》)),“you will to be you want”!

(以上只是我的胡言亂語,任何其他相關與其他人均無關系)

【讀後感】讀《漫談“大學生的四個learn”》之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