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創新產品的需求分析:未來的圖書會是什麼樣子?

創新產品的需求分析:未來的圖書會是什麼樣子?

SEE作業:

  • 如何對需求不確定的創新產品進行分析和設計?簡要總結一下有哪些方法和策略
  • 以“未來的圖書是什麼樣的?”為例給出您的分析和設計
    • e-book作為紙質圖書的電子化,固守著紙質載體的空間順序圖文特點,結合網際網路之後出現了慕課、付費閱讀、線上課程等新的形態;
    • 網際網路條件下提供了虛擬高維空間、超連結和多媒體互動性等更好的媒介特性,以遊戲、多媒體互動式課件為典型代表;
    • 從作者和讀者兩個角度看,未來的圖書會是什麼樣的
  • 這是個開放性的作業,言之有理有據就好,可以發散性地來思考這個問題。

網際網路產品分析

對於任何一款產品來說,弄清產品需求是必要的,對於需求不確定的產品,首先要做的就是得到確切的使用者需求;
對於一款創新產品來說,要優先考慮可行性,其次考慮創新性,目前行業或領域的可變革性是關鍵;
當行業的的可變革性較低時,一款產品主要把握的還是可行性,這樣可以做出中規中矩的產品,只有當行業對變革有強烈需求時,創新性才會大放異彩;

網際網路行業就是最好的例子,因為相對於其他行業來說,該領域的技術變革與發展是最快速的;
在過去的網際網路黃金十年中,大量的企業湧現出來,各類技術層出不窮。但總體的發展,主要還是依賴社會環境的可變革性,而非某一種技術的出現;

以BAT為例,在21世紀後個人計算機在國內逐漸普及,使用者才有了中文網際網路搜尋以及即時通訊的大量需求,所以百度騰訊逐步發展了起來。
相對來說,阿里在人們印象中普及的晚一點,主要依託於11年左右智慧手機的出現以及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
就過去的三巨頭而言,他們的發展主要依託的還是網際網路和社會的同步變革,技術上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創新。
恰恰相反,從15年開始,相比之前的網際網路時期,其實出現了更多的新技術:

  • 2015年安卓端大熱
  • 2016年虛擬現實火爆
  • 2017年是人工智慧元年、共享經濟元年
  • 2018年在貿易戰壓力下力推5G
  • 2019年重談區塊鏈

而就結果而言,過去的幾年因為技術起家的企業寥寥無幾,每種技術都有種曇花一現的感覺。
分析其中的原因,大部分都與市場有關,網際網路之所以發展迅猛,主要是大量的資本湧入。

安卓端技術火熱的時候,出現了很多應用,如許多不錯的單機遊戲等,但後來都轉向了網遊、直播、短視訊這些更技術一般的應用;
發展由技術轉向了使用者群體,主要還是資本需要通過操控市場發展方向來實現自己的盈利。

虛擬現實技術、共享經濟可以一起分析,當年虛擬現實技術在國內剛出現的時候,網上說淘寶要開VR網店,讓使用者可以進行VR網店的體驗。
剛才網上又搜了一下:


黑科技這個詞剛出現的時候感覺還是比較貼切,但現在黑科技已經被各種資本自誇黑的不行了。
不得不說一些技術概念的提出可以俘獲資本的投入,但往往會對大眾造成一種誤導。

阿里如果要像淘寶一樣開設VR網店,前提得是VR技術像智慧手機一樣普及,這是這項創新變革的社會前提。
那麼國內有哪些高校在進行這項技術的研究呢?斯坦福是有虛擬現實技術實驗室的,但國內高校目前還很少聽說有,國內大眾目前對虛擬現實的瞭解僅僅還只停留在16年的感性宣傳階段,因為盈利性和可普及性較低,所以很少有資本投入,這是目前國內現狀。

共享經濟恰恰擺脫了這些問題,看上去可盈利,又很容易普及,於是就有了17年的投資熱潮。
對於這種不切實際的盲目投資,大的資本團體不見得會虧,虧的都是散戶。
共享經濟的出現顯然不符合當時社會水平,一切的操作更像是資本炒作,一場資本狂歡假象下的資本騙局。

通過VR和共享經濟分析,可以得到創新產品的出現,關鍵在於當前社會水平能夠給與市場足夠的可變革性,否則就會變成對市場的運作。
當社會對某一行業變革有強烈需求時,好的創新產品是很容易成長起來的。
假如現在每個人能像用淘寶一樣使用VR技術,商家可以像運作淘寶網店一樣運作VR網店,阿里開VR淘寶將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
假如社會真的可以善待共享經濟,整個市場才會得到健康的發展。

人工智慧、5G、區塊鏈這些名詞,在概念上已經過於名副其實。
過於名副其實會給人以名不副實的感覺,這些技術的發展與終將普及不可置否,但這類底層層次的技術更適合低調逐步過渡。
就像2G換3G,3G換4G,沒什麼好說的。時代終是要發展的,又何必大驚小怪。

所以,如何對需求不確定的創新產品進行分析和設計?

做產品,需求不確定已經是個很玄的前提了,而且還是創新產品。

創新產品可以從兩個角度考慮這個問題,一是產業變革,二是產品盈利。
不同角度會是不一樣的方式,前者是從社會發展方面考慮,類似BAT這一類產品,後者是從投資盈利考慮,比較像拼多多。

以未來圖書為例|

做產業變革的產品

電子書不會成為承載知識傳播的主流。

至少在當前階段,還沒有看到什麼技術足以全面替代紙質書籍。
書籍和報紙不一樣,報紙可以被網際網路逐漸成為歷史,是因為它與書籍承載資訊的價值形態不一樣。
優秀的報紙價值在於時事新聞的優秀,它的價值在於當時的時間點,符合“閱後即焚”的特點;
而優秀的書籍恰恰相反,它是價值在於歷史性的沉澱,隨人生的階段而產生不同的感悟,符合“書讀百遍”的特點;

以現在出現的各類電子書、部落格、公眾號、網課等為例,使用者大多是入門級,起到的是概念引領作用,真正對技術、知識有了解的人,會有更好的渠道去獲取。
好比當初考研408的時候,大多數有基礎的都是自己看書學的,基本沒人會看網課。一是因為沒必要,二是因為能真正把知識通過資訊化傳播做好的人很少。

什麼時候電子書能成為主流?
當學校採用電子書教學,當社會上流人士和知識分子也不再閱讀紙質書的時候。
這些似乎沒有什麼必要,為什麼要放棄體驗良好的書籍,採用傷眼的電子螢幕呢,更關鍵的是,這並不見得會有更好的盈利,市場不允許。

電子書也等不到產業變革的那一天,產業變革會是很漫長的過程,彼時全息技術可能已經發展成型,那會是更好更理想的承載媒介,會是新的替代“竹簡”的“紙”。

做盈利的產品

充分利用社會現有資源,創造新的產業模式。

因為目標是做出可以盈利的產品,所以就不要過於糾結技術,網際網路各大廠的起家大部分都是模式匹配了社會需求,所以發展成了順水推舟的事。
就近階段的未來書籍而言,可以充分參照電商的兩種發展:

  • 利用簡單的技術,發掘新的模式。
  • 現有模式下把握使用者主體,針對性割韭菜。

後者一般是在某一領域已經有成品後,充分利用一些洪泛性宣傳,憑藉資訊不對稱或者貪便宜心理使使用者感覺自己賺了,收穫第一批韭菜。然後用業績去拉取第一批投資,將投資打廣告和鼓勵使用者分享給其他人,用於獲取第二代韭菜,經過幾輪融資過後使用者群體會獲得爆發式增長被認定為優質資產。憑藉資金的滾入,可以獲得龐大的現金流套牢投資者。但由於野蠻生長,獲得的韭菜品質一般都不太好,通過大量福利的補貼才能留住使用者,慢慢會逐漸出現虧損的現象。但投資者不會承認自己要虧了,會依然為自己的投資叫好,鼓勵更多投資人進來共同承擔風險。如果企業這時候能提升自己的產品和使用者品質留住使用者,就能在行業裡存活下來,如果做不到,還只是憑藉運營模式拉取投資活下去,就很容易出現崩盤。

但是這種模式,已經不算什麼創新產品,更像是營銷策略。

前者是比較符合未來圖書的產品思考的,利用現有的簡單技術,發掘新的模式。

這種情況需要考慮整個書籍的產業鏈。
電商領域淘寶選擇的是提供平臺,將店鋪租給商家,其餘的由商家自己完成。對淘寶自己而言,就只需要關心如何吸引商家和買家的問題,對整個產業鏈的涉及不會太多但卻發展了電商產業鏈。在收穫了大量的使用者之後,將這些使用者轉為其他產品的使用者,比如支付寶等。
京東選擇了承包整個電商產業鏈,自營店除了產品的生產以外其他全都自己做了,九年虧損188億後扭虧為盈撐了過來,就平臺品質和對社會產業影響而言,是做的比較優秀的,真正的把使用者投資花在了有意義的地方。只要未來不出現大的問題,京東應該能像超市在國內的普及一樣發展下去。

書籍行業承包產業鏈的話,噹噹差不多已經這樣做了,自營的書籍除了印刷基本都自己做了。
那麼改變目前書籍的產業鏈,或者說進行一些改動是比較可行的做法。

首先,使用者是比較有需求的,使用者希望更方便更便宜的買到正版書籍,至於出版社或者作家,是希望能更大的盈利。
其次,目前的社會技術發展,滿足對產業鏈進行改動的條件,書籍行業的電商就是個例子。

關於產業鏈,從商家發貨,到買家接收,目前沒有什麼可改動的了,都是物流層面的問題。所以只能考慮產業鏈的上層,也就是印刷出版環節。
目前的模式是作家到出版社再到發行,作家到出版社是必要的,但是發行在目前的網際網路環境下似乎可以做一些改動。

如果有一個具有足夠公信力的平臺,面向作家和讀者,平臺擁有作家的版權,以電子書或者紙質書形式出售給讀者。
同時平臺承擔印刷的職能,根據買家的需求印刷相應的書籍售與使用者。

將出版社排除在印刷書籍之外,只負責報批、編輯、審稿等原有職能。
改動的關鍵在於出版社不會放棄印刷書籍環節的盈利,所以平臺需要將印刷的盈利補貼給出版社用於更好的審稿等業務。
這樣既減少了出版社的業務,同時保留了出版社的盈利來源,在盈利不變的前提下把更少的事做的更好。

出版社盈利不變,平臺的盈利從哪裡來?
更優質的出版書籍,更高效的產業鏈供需平衡。

在這種模式下,剔除了原有產業鏈發行環節的冗餘成本,出版社提供更好的審稿編輯等業務,平臺提供優質的正版印刷和書籍供應。
解決了哪些問題?

  • 書籍的印刷不會出現過多或過少
  • 買家隨時可以買到過去買不到的絕版書籍
  • 統一的中間平臺,讀者可以更方便的和作者或編輯交流內容問題
  • 產業鏈成本降低,書籍質量提升
  • 作家更容易維護版權問題
  • 正版書籍變得便宜
  • 盜版書籍更難存活
  • ...

平臺可以站穩產業鏈的中間環節,作家、出版社、讀者都需要通過平臺來溝通。
當模式穩定下來以後,就可以削減給出版社的費用,不再補貼印刷盈利。
平臺總體盈利 = 產業鏈優化帶來的部分利潤(剩餘的利潤用來降低書籍售價使讀者獲利) + 出版社的印刷利潤

當正版書籍的成本變得便宜且優質,盜版書就很難再賣出去了,這時候維護了作家的利益,如果考慮適量降低版權費用,可以進一步降低版權成本,相比於如今的大量盜版書、pdf等,作家的利潤並不會降低,使用者可以買到更便宜的書籍。

至於網課一類的視訊資料,或者部落格微信公眾號的圖文,也可以參照類似的產業鏈。
視訊圖文資料的作者把版權授予平臺,平臺負責稽核和排版,將內容呈現給使用者。
這樣平臺就完全承擔了出版社的職能,資訊化的出版社。

這樣資料會變得更加優質,讀者才願意付費,作者可以更好的盈利,寫出更好的內容。
平臺獲得使用者流量後會有廣告收入,讀者也能擁有更好的獲取資源的平臺。
就目前的現狀而言,大多數人是不願意為網際網路資源買單的,因為覺得不值。
只有使整個行業生產出優質的內容,使用者才願意買單,這是平臺存在的意義。

不考慮長遠重大科技變革的話,書籍出版行業的產業鏈本身環節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短期內產業的變革應該只能發生在各機構的職能變動上,通過一個優質平臺來承載產業鏈的關鍵環節,進行高效的排程降低成本,是目前相對可行的方法。

與網際網路相關的產業鏈未來變革,大多都會伴生出統一的公信平臺。
或許統一書籍或網路優質資源看起來不切實際,不過淘寶、美團、滴滴當初也是那麼不切實際;

所以是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