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版“費德曼實驗”註定也是一門“燒錢的”生意
在北京、上海等多地城市,無人貨架成了白領們熱議的焦點,沒吃早餐,來一盒泡麵,中午犯困,來一包咖啡,加班補充能量,來點零售.........相比於便利店,無人貨架把商品搬到了消費者觸手可及的地方,提供方便的同時更是節約了成本。
2017年堪稱無人零售的元年,無人貨架更是得到了資本的新寵。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17年中國無人貨架市場前景研究報告》,截至9月末,已經有至少16家無人貨架獲得投資,其中不乏單筆融資金額過億元的案例,最高融資額達3.3億元,總額超過25億元。廈門又一城認為,無人貨架在短時間內屢屢重新整理融資金額,有望成為新零售風口下的一匹黑馬。
其實,無人貨架的出現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了基本的雛形。當時美國有一個名叫保羅·費德曼的農業經濟學家,每拿到一個研究合同時,費德曼總會買點兒麵包圈分給大家,當作一種獎勵。後來費德曼養成了習慣,每到星期五都會在辦公室裡放一筐麵包圈,讓大家隨便吃。這樣下去費德曼自己覺得很不划算。為了收回買麵包圈的成本,他在麵包筐旁放了一個空的用來裝錢的籃子,上面標有建議價格。結果這個沒人看守的收款籃收回了95%的麵包錢。後來,費德曼決定辭掉研究所的領導職務,專門賣麵包圈。費德曼用很簡單的方式招攬生意:一大早,他將麵包圈和一個用來裝現金的籃子放在不同公司的食品間,等到午餐時再回來取錢和剩下的麵包圈。幾年後,費德曼賺的錢和原來當研究分析師時一樣多。
如今市面上獲得高額融資的猩便利、繽果盒子等無人化模式也只不過是保羅·費德曼的“麵包圈”的升級版,除了商品種類變得多樣化,支付方式從以往的現金轉變成電子支付。那麼升級版的保羅·費德曼的“麵包圈”是都真的前途光明?
1、貨損率
原本業內普遍認為:在辦公室這樣小範圍的消費場景下,依託公司內的熟人關係,可以對購物完主動買單做一定的督促,而且主打的白領群體素質應該也比較高。但真正執行之後發現,人性往往是經不起考驗的。9月14日,虎嗅發表了一篇文章《我們已經吃垮兩家無人貨架了》反映了無人貨架這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雖然現在無人貨架各創始人都強調,無人貨架貨損率在商超業態可接受的10%之內,但具體實情仍備受質疑。
2、SKU少
無人貨架的性質決定了雖然在SKU上比笨重的自動售貨機要強,但與便利店相比仍舊非常有限。雖然許多無人貨架創始人頭提出過類似利用大資料畫像,實現無人貨架“千架千面”,但是目前只能通過每個貨架上貨物的消耗量進行粗略畫像,並不能做到精準。而如果想做到淘咖啡那樣運用視覺感測器、壓力感測器等多種感測器結合,將使用者的整個購物行為和軌跡捕捉進行精準畫像是否又違背了無人貨架的低成本的出發點。
3、缺乏有效的競爭壁壘
從已有的無人貨架上來看,大多是簡易的貨架與商品+支付二維碼模式,有的附帶冰櫃。從無人貨架硬體配置上來看,似乎毫無壁壘可言,而軟體應用層面就更沒有深挖的可能性。如今,由於無人貨架落地模式大多是地推人員與放置點的公司談好合作形式,以排他合作模式來作為壁壘。但這種壁壘的價值性非常受質疑,巨頭一旦入場或者競對燒錢入局,都會大大增加無人貨架的穩定性。如何在更好服務使用者的硬體、軟體層面形成壁壘,將是無人貨架玩家未來長期經營的關鍵核心。
無論如何,這場升級版“費德曼實驗”已經不僅僅是當年賣麵包圈的實驗了。無人貨架儘管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且缺乏有效的競爭壁壘,但作為最貼近使用者的前端,它有可能成為白領使用者高密度的觸點,如果無人貨架能夠和其他相關業務(線上平臺、物流系統、o2o服務、本地便利店、本地生活服務等)結合起來,最終有可能會對傳統便利店、傳統零售業務形成高頻打低頻的降維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