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人付費閱讀使用者看財經媒體變現
【並非胡言】
隨著國內對於網路版權保護的制度建設逐漸提高,有價值的資訊迎來付費閱讀越來越有可能。
胡學文
財新胡舒立日前宣佈“財新通”個人付費使用者超20萬,訊息一出引起業界震動。她還表示,續訂使用者數增長強勁,接下來財新將繼續擴大讀者面,會推出多種其他方式,降低財新的閱讀門檻。
財新通上線時間不長,實行付費閱讀機制第一年效果超預期,令業界驚喜,同時也引發了業界思考:財新付費閱讀的初見成效,是否意味著可以對財經類媒體付費閱讀有更大期待?
筆者以為,隨著國內對於網路版權保護的制度建設逐漸提高,有價值的資訊迎來付費閱讀越來越有可能,而財經類媒體由於傳播資訊的特定受眾群體以及與經濟收益的高相關最有實現基礎。
首先,國內視訊付費消費幫助財經資訊付費閱讀培育了市場和使用者習慣。大約五年前,可能沒多少人能想象,今日的視訊付費閱讀群體會如此大,使用者對於掏錢看一則視訊或電影會如此的習以為常。這背後自然有國內視訊版權保護制度的莫大功勞,也得益於國內移動網際網路技術、智慧手機的迅猛發展。
最新財報顯示,騰訊視訊訂購使用者數達8200萬,從2017年9月4300萬的行業歷史紀錄到如今8200萬的急速增長再一次證明,“內容付費”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使用者所接受。甚至還有分析稱到2020年以前,國內的視訊付費會員數將突破2億,相應市場規模將達到近500億元。
財經資訊消費不能等同於視訊消費,但相較於一般的社會、娛樂、體育等新聞資訊也有特殊性,受眾以投資者為主,且與受眾的金錢收益有極高的相關度。雖然消費者數量不會有視訊消費那麼廣泛,但消費視訊內容並且自覺掏錢的好習慣,有望為下一步財經資訊付費消費上規模實現奠定基礎。
其次,直接TOC是檢驗財經資訊付費閱讀變現能力的關鍵。筆者注意到,胡舒立在釋出付費訂閱個人資料的同時,也提及了一個機構資料,但市場關注力明顯沒有那麼大。為什麼?原因可能在於,在付費訂閱這個業務中,機構使用者並不是新事物。應該說,對於絕大部分媒體平臺來說,機構使用者都是絕對大頭,有企事業單位、有廣告大金主等等,這些付費訂閱的機構客戶,其實在考驗資訊付費閱讀變現能力上並沒有太高成色,甚至有的不排除廣告客戶的另一種投放形式而已。筆者也瞭解到,除了財新外,目前市場上也有其他媒體機構在從事著財經資訊向投資者銷售變現的業務,但有的還是銷售給中介機構再分發給終端投資者,並沒有直接對接到使用者需求,有的直接面向C端的使用者基數還很小。直接面向C端使用者才是關鍵所在,C端使用者潛在客戶數量巨大,資訊消費需求千差萬別,挖掘得好就是一座富礦。
其三,付費使用者對於內容生產、廣告業務、交易消費的正面作用會越來越受到重視。毫無疑問,一般媒體要想獲取付費使用者難度巨大,但往有利的方面想,付費使用者一旦獲取,平臺獲得的價值就不單單是使用者支付的金額,更大的價值蘊含在付費使用者對於內容生產、廣告精準投放、交易行為的促進作用上。
媒體機構付費使用者連線起媒體生產和使用者消費兩端,可以較準確體現出使用者對內容的偏好,反過來也可以給媒體生產更符合願意付費使用者需求的爆款資訊產品。比如視訊網站就可以根據付費使用者的喜好,選擇明星拍攝最火的IP劇本,從而實現生產現象級神劇作品。
落到財經媒體的付費閱讀上來,優質的財經資訊憑藉著視訊消費培育的市場、使用者習慣獲取種子使用者,這一部分人應該可以歸結為高淨值使用者的範疇,代表著較強的價值投資嗅覺和資金支配實力,對財經資訊的需求旺盛,也更大概率會願意為真正有參考價值的財經資訊掏錢付費。如此一來,媒體平臺可以藉助這些維度更精準地進行內容生產、廣告投放,甚至在幫助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參考、購買交易行為方面發揮更直接的作用,上述服務反過來也會更好地粘住客戶。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