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賣家電的TCL格力創維九陽等廠商們,為何搞不好使用者服務?
一年幾千萬甚至上億臺的產品,家電廠商可以輕鬆賣出去;然而,面對幾百萬甚至幾萬使用者的個性化服務需求,很多家電廠商卻搞不定了,這到底是為什麼?
常偉||撰稿
不是不會,是不願意、不值當,沒回報。這是當前很多家電廠商的“服務軟肋”癥結所在。
跳出家電產業,再來看看,那些服務搞得好的行業和領域,哪一個不是依靠服務賺得“盆滿鉢滿”?因此,要想家電廠商真正在服務上有所投入,必須要有足夠的商業利益回報。絕對不能永遠都陷入“只投入沒回報”。
這些年來,家電圈的眾多廠商們總有一個疑惑,為什麼同樣是面對消費者,家電廠商推銷產品的能力總是那麼強大,而是服務使用者的能力卻那麼薄弱,甚至很多時候會讓使用者產生懷疑。
一個個模仿甚至是買過來的“小功能”、“小賣點”,在家電廠商的包裝策劃下,就可以成為國際領先、國內首創、獨一無二的創新成果;但是,面對使用者日新月異的各種服務化需求,比如空調、洗衣機、油煙機、冰箱的深度清洗和保養,以及電視、淨水器、空氣淨化等智慧模組的整體設計和應用,很多家電廠商卻無法提供專業的服務體系和能力。
為什麼家電廠商的產品策劃、推廣,以及營銷能力,如此強大;但是,在面對使用者多樣化,甚至個性化的服務需求時,總是無法得到滿足和保證呢?為什麼,在家電產品的創新能力、營銷推廣能力,以及渠道鋪貨能力,甚至是物流配送能力紛紛建立起來之後,服務使用者的能力卻還停留在10年前?
不是家電廠商的能力不行、水平不好,不會搞好、搞活服務。而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來,甚至直到2019年來,很多家電廠商心裡都非常清楚一件事情:將大量的資金、人才投向服務,並不產生“立竿見影”的商業價值和利潤回報。
甚至30多年以來,眾多消費者對於家電服務的認知就是:“免費服務是理所應當”、“免費服務都搞不好服務怎麼收費”。然而,免費服務卻成為很多家電廠商經營過程中的“包袱”與“困擾”。
不少家電服務人員就向家電圈表示,“在整個公司的各個部門中,服務部門是地位最低的,因為我們永遠都是隻花錢,並沒有真正創造利潤、帶來收入。更重要的是,萬一出現客戶投訴,十有八九是服務的責任,或者由服務部門來背鍋”。
市場業績好,是產品研發和市場營銷部門的功勞;市場業績不好,就是售後服務跟不上,還要控制費用、削弱服務費。這個“惡性迴圈”一直沒有得到扭轉和解決。
顯然家電服務的“短板與軟肋”,是由過去那個時代背景所造成的,並非家電廠商並不具備服務創新的能力和水平。關鍵還在於,沒有找到服務商品化、服務商業價值化引爆的突破口。並不意味著,今後家電服務仍然是這種現狀和水平。
一個新的拐點已經在2018年全面逼近家電產業,並有望 在2019年開啟家電產業的服務引爆元年,其核心就是家電的促銷、推銷時代,正在讓位於家電的服務、體驗時代。
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正是當前經濟換擋、產業轉型,所有家電廠商都必須要從數量取勝向質量稱王的轉型變革。這就導致家電廠商再靠過去的“想辦法通過低價多賣家電產品賺錢”變得更加艱難,只能想辦法通過“不只是賣家電,還要賣服務來賺錢”。
那麼,這也就倒逼所有家電廠商必須要“做大服務的邊界、做深服務的內涵、做強服務的平臺”,才能真正實現靠服務盈利的破局。
====
家電圈:覆蓋產業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