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地圖的智慧化成績單:1億4千萬使用者呼喚與AI新紀元


十一長假是地圖的使用高峰期,可以說是年度地圖大考。當人人都在用手機地圖規劃路徑和導航時,地圖的下一步又該朝哪個方向走?地圖還有進化的可能嗎?
在今年的十一長假中,百度地圖為我們回答了上述那些問題:地圖的下一步,就孕育在人工智慧當中。
10月4日,國慶假期剛剛過半,地圖還在無數旅行者手中持續被呼喚著。百度地圖就公佈了2018年國慶截至10月4日的使用者使用資料:目前,使用者使用百度地圖智慧語音助手功能的次數相比日常翻了一倍,使用百度地圖智慧語音助手的使用者數已累計突破1.4億。國慶港澳臺、國際出行中,百度地圖語音呼叫量比日常大漲180%,港澳臺和日本、韓國、泰國、美國、歐洲等都是使用百度地圖高峰區域。

換言之,AI語音互動已經被證明為地圖下一個重要增長點,而由此帶來的多元AI服務,也正在地圖場景中孕育著更復雜的改變。
我們知道,AI帶來了自然互動、主動判斷等全新計算能力,而這些能力與地理資訊系統的結合,或將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生活。
比如當你要停車的時候,AI可以主動幫你找到停車位;當你在駕駛的時候,可以通過AI語音互動呼叫地圖,讓它幫你策劃複雜的路線。這些能力讓我們生活中,原本必須呼叫人類同伴完成的事情,可以被地圖+AI代替完成。我們曾幻想這是理想主義的地圖,但現在理想已經必須照進現實。
隨著市場格局的推進,今天的符合使用者與市場需求的“現實主義地圖”,其實就是人工智慧地圖。基於一系列重磅合作,我們可以看到在AI地圖這條路上,百度已經走到了最前端。
我們可以從使用者、駕駛、城市的不同維度,看到百度地圖的AI連擊,可以說,第一代AI地圖正在來到我們面前。
地圖:語音互動的最前線
從互動邏輯上說,地圖的觸碰式互動其實是有天然不便的。很多時候我們在出行中急於找到路線,卻要大費周章地輸入不少地名,在國慶這樣的擁堵假期裡絕對令人捉急。
這寶貴的幾分鐘,給了AI語音互動可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代替觸控的可能。而且語音比觸屏更方便的地方,在於可以應對駕駛場景的地圖呼喚需求;其次在忙碌的場合下,地圖可以被語音快速喚醒;再者隨著深度語義理解的切入,地圖正在能夠更復雜理解人類的互動需求,比如複雜的行程規劃、模糊地點查詢等等,無法用手指完成的操作,或者說給老人孩子以及特殊人群準備的地圖服務,都可以在語音互動上完成。
百度地圖在國慶4天裡,被叫“小度小度”的次數比日常翻了一倍,可以說是這個市場邏輯最真實的例證。根據百度地圖工作人員透露,從2018國慶前、中期的資料來看,最大的變化就是來自語音請求的大幅增長。越來越多的使用者指令通過“語音”發出,使用者已經習慣喊出“小度小度”來幫忙。

而事實上,地圖背後的語音互動並不簡單,首先地圖喚醒場景往往比較嘈雜,需要極高的遠場喚醒能力,其次每個人對導航和地圖需求的表達不盡相同,需要背後的語音系統去理解使用者,這需要高耦合度的語義理解能力作為基礎,而在使用者旅行場景中,需要呼喚更多地圖能力,或者連續導航,那就需要深度語義理解和連續對話等AI能力來幫忙。
百度地圖在國慶期間的語音大熱,背後是百度語音互動領域的技術支援。當我們在抱孩子不便打字的時候叫一聲“小度”,實質呼喚的是大量AI演算法瞬間就位等待工作。
因此,地圖可以說是AI語音能力的最前沿應用場景,而且可以為語音互動積累大量精準資料,形成語音能力與地圖使用體驗的良性迴圈。而AI也並非只為地圖提供了語音能力,更多AI帶來的有趣功能,正呈現在我們的長假生活中。
AI能力正匯聚於地圖窪地
除了語音互動,地圖裡正在集合越來越多的功能,而這些能力都離不開AI作為基礎支撐。由於地圖的本質是抽象資料與真實地理資訊的緊密結合,這讓AI的視覺分析、知識圖譜、資料分析能力都可以應用在地圖當中。
這麼說可能不夠直觀,我們看看十一長假裡火起來的地圖應用,就可以發現AI正在地圖中無處不在地影響著我們。比如百度地圖基於AI提供了智慧導覽、AR步導、AR周邊搜尋、未來出行預測、最佳拍照地點等“AI黑科技”。
這些酷炫功能其實意義非凡,比如AR步行導航和智慧導覽,將地理資訊知識圖譜與AR視覺建模結合在一起,給愛旅行的路痴黨們帶來了巨大的福音。讓看不明白平面地圖的小夥伴們徹底解決了分不清南北西東的尷尬。而且這些功能可以集中作用於旅遊場景當中,讓使用者可以在十一的人山人海中準確知道旅行目的地,並獲得景觀資訊、智慧導遊、AR景象還原等旅遊附加值。
而基於百度地圖車流資料系統的“未來出行預測”,則可以說是AI資料分析領域在地圖中的場景落地。十一假期讓出行峰值大幅改變,平時幾十分鐘的車程現在可能要幾小時,這一功能讓大量使用者避免了錯過火車飛機的尷尬。

這些能力,來源於百度綜合的AI實力。各種各樣的AI價值可以在地圖這個統一場景裡展現出來,讓使用者手中的地圖不再僅僅是地圖,而是綜合出行助手與旅遊達人。這種進化,因AI而起,且遠未到盡頭。
地圖,也可以是無人駕駛的培養皿
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AI與地圖的故事也在發生改變。比如我們今天可能還無法體驗,但每個人都在關心的無人駕駛技術。
無人駕駛所依託的AI技術,也離不開地圖的幫助。比如無人駕駛無法離開高精地圖資料的支援,這些資料必須要地圖應用來採集和提供,而地圖高精化不僅可以完成自動駕駛的應用加持,更重要的是在努力攻堅自動駕駛技術的時刻,可以為各種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測試環境、模擬環境,移交開放資料和測試平臺。
以百度為例,Apollo平臺正在與百度地圖進一步加強合作,將地圖業務和自動駕駛進一步聯絡到一起,為無人駕駛的美好未來塑造地圖這一重要培養皿。
而在更巨集大的場景中,地圖還在為智慧城市提供著更多想象力。
更是智慧城市的想象中樞
不久之前,百度重磅宣佈開源車路協同平臺,讓我們看到了地圖資料與智慧城市、智慧道路、智慧物流結合的可能。未來的AI城市,將是密佈感測網路、機器視覺體系、城市運算系統的一體化協同組織。而地圖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城市開啟運算,協調AI系統與資料系統的中樞。城市的想象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圖
2017年,百度與雄安新區簽約,助力雄安打造智慧城市。百度地圖也與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達成合作,將相關大資料向中規院雄安新區規劃工作組免費開放,為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由此可見,地圖在進一步路網升級、車路協同、城市智慧化的程序中,同樣有著不容小覷的戰略地位。某種程度上來看,無人駕駛和智慧城市兩大命題,今天都是無法離開地圖產業矩陣的AI化支撐的。

從語音互動,到綜合AI能力賦能,再到無人駕駛、智慧城市,地圖正在與出行AI化、智慧化的巨集大歷史演化緊密耦合在一起。
在我們希望得知地圖下一步如何進化的時候,百度地圖已經用AI能力給出了答案。新一代地圖,是以AI帶來的互動自然化、服務智慧化、現實世界與資料世界緊密結合為三大支撐的AI地圖。
屬於地圖的新時代已經到來,而AI才是讓理想中的科幻世界照進現實的最佳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