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 2019微觀:人工智慧還能火多久?
近日,一年一度的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落下帷幕,同時也為電子消費市場發展指明瞭方向。值得一提的是,AI人工智慧技術近年來甚為火爆,而2019年能否延續這個輝煌,引起很多人的關注,CES上又會透露多少端倪呢?
CES 2019:人工智慧已成常態
據瞭解,2019年的美國消費電子展(CES)在1月8日開幕,超過18萬名人齊聚拉斯維加斯參加,全球科技再次進入大眾的視野中。近幾年來人們對人工智慧的熱度不斷上升,本次CES展會的11個場館均從不同方面展示了AI的各種實現方法,AI+也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
首先就是BAT中的百度,現場,超過200家百度的全球合作伙伴、中外媒體和觀眾共同見證了以百度AI為代表的“中國創新”進展:
在自動駕駛領域,百度Apollo釋出了全球首個最全面的智慧駕駛商業化解決方案——Apollo Enterprise,推出了熟練操作“穩如老司機”的Apollo3.5版本,併發布了全球首個面向自動駕駛的高效能開源計算框架Apollo Cyber RT。
在智慧語音互動領域,小度與聯想聯合宣佈,雙方將在2019年第一季度推出搭載DuerOS(小度人工智慧助手)的聯想智慧平板系列新品。
在智慧雲領域,百度釋出了中國首款智慧邊緣計算產品BIE(Baidu Intelligent Edge)和智慧邊緣計算開源版本OpenEdge。同時,百度還將聯合英特爾、恩智浦(NXP),分別推出兩款搭載邊緣計算的硬體產品。
“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人工智慧正在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百度總裁張亞勤博士在釋出會上時說道,”開放與合作是人工智慧時代全球大勢。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將為全球人民帶來更多機會的時代,以AI為代表的前沿創新和產業變革,有希望持續不斷地創造增量價值, 讓更多企業、開發者和個人享受到技術創新的紅利。”
不僅是百度,阿里在人工智慧上也是動作頻頻,在CES上,阿里巴巴宣佈和英特爾達成合作,基於英特爾硬體產品和阿里雲展開人工智慧發展合作。
兩家公司表示,他們將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期間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對運動員進行三維立體跟蹤。英特爾週一在拉斯維加斯表示,雙方希望能夠通過多個攝像頭將運動員姿勢建模技術和計算機視覺成像等深度學習技術結合起來,生成一個“3D網路”數字模型,從而幫助教練在日常的訓練和競賽中“不使用特殊的感測器裝置”來提取運動員運動力學資料。
“在阿里雲的基礎上,英特爾開發了名為3D運動員跟蹤的新技術概念,它可以通過人工智慧來分析運動員的動作視訊,這種方法有望改善訓練過程,並有可能在實際比賽中提高觀眾的體驗。”英特爾資料中心執行副總裁兼總經理Navin Shenoy表示,它還將為廣播公司提供“即時重播中的動作分析、拆解和亮點回顧”的能力。
不僅是BAT碩果累累,在語音助手方面,除了谷歌與亞馬遜明爭暗鬥,智慧助手的擂臺上少不了來自中國的挑戰者。中國的AI語音識別企業科大訊飛副總裁、消費者BG副總裁李傳剛在1月6日的CES媒體見面會表示,今後所有的企業都離不開AI,科大訊飛將與合作伙伴分享資料,成為語音平臺提供商。目前使用該公司人工智慧的終端達到21億臺,遠遠多於亞馬遜的Alexa。外媒指出,科大訊飛正在將亞馬遜作為競爭對手。
而另一位語音助手的“猛將”是阿里巴巴天貓精靈也吸引了不少關注。在CES前夕,阿里巴巴宣佈天貓精靈與寶馬合作升級,寶馬中國旗下3系、5系等主力車型將接入天貓精靈的語音互動及AI服務能力,並於2019年Q4在中國上市。美國當地時間1月8日,天貓精靈在CES釋出支援“語音組網”的新一代智慧家居連線方案IoT Connect Kit,同時與博世合作推出首款面向高階市場的智慧音箱琪娜。
在CES展會現場,阿里巴巴展示的戴森風扇、Blueair空氣淨化器、海信電視、松下吸頂燈、科沃斯空調、奧克斯掃地機、凱迪仕門鎖等都可以通過天貓精靈進行語音控制。在智慧汽車領域,阿里巴巴已經與寶馬、沃爾沃等汽車品牌達成合作,將實現家車互聯。
此外,在5G技術和8K顯示技術的促動下,5G、8K、AI三者相結合也指日可待。
編者認為,從今年CES上可以看出,AI人工智慧已經成為科技領域的新常態,一夜之間,彷彿不和人工智慧掛鉤似乎都OUT了,那麼2019年的人工智慧真的能夠一帆風順嗎?這個還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人工智慧還要火多久?中國能否成為領導者?
近日,愛思唯爾集團在中國首次解讀其最新發布的人工智慧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在全球範圍內,人工智慧研究在過去5年(2013—2017年)以每年接近13%的速度快速增長,中國、美國和印度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科研產出最多的國家。
也就是說,人工智慧的研究仍然是當下企業投入的重點。但是由於目前人工智慧還尚處於發展的初期到中期,很多問題也迫在眉睫。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缺陷,導致人工智慧技術發展不夠成熟。根據職場社交平臺“領英”釋出的《全球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全球人工智慧技術領域專業人才數量超過190萬,這一領域的人才需求在過去3年間增長8倍,且缺口仍在擴大。全球共有367所具有人工智慧研究方向的高校,每年畢業人工智慧領域的學生約2萬人,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據估計,中國人工智慧學科人才需求的缺口每年接近百萬。
人工智慧領域人才供需差距為何如此大?相關運用不斷突破,促進各國不斷部署人工智慧發展戰略,這是人工智慧領域人才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得益於資料、算力和演算法的集中突破,人工智慧近年來開始進入落地實踐階段。以深度學習為主要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正在語音識別、資料探勘、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展露強勁發展勢頭,相關應用突破還可能給醫療、交通、製造、金融、教育等領域帶來鉅變。
那麼在此大背景下,中國的AI人工智慧技術能否成為領導者呢?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根據報告顯示,中國發表人工智慧論文數量和引用量均在增長,發展速度與全球人工智慧研究的增長率(13%)相當,尤其在計算機視覺和模糊系統兩大領域發展迅速。資料顯示,在過去3年,中國學術界吸引人工智慧人才的數量遠遠多於流失的數量,中國的研究環境越來越有吸引力,引用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儘管如此,但是目前來看,美國仍然是最大的競爭對手,據瞭解,美國企業同樣吸引了眾多AI人才,科研實力雄厚,這歸功於其跨界組建聯合實驗室的傳統。美國學術界同樣表現不俗,在學術產量和保留人才方面均表現突出。美國在全球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其研究領域的多樣性雖不及歐洲,可遠勝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