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IPO之後:網際網路的換場與換屆
1999年,中國網際網路以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崛起揭開了序幕;2009年,中國網際網路進入BAT三巨頭階段;之後三巨頭的穩定性在2016年被打破,百度掉隊,京東起航,同時TMD(頭條、美團、滴滴)成為移動網際網路的領航者;2018年,ofollow,noindex">馬雲 宣佈將交棒逍遙子,王興在港交所敲鐘,這背後是否有什麼隱含的軌跡?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會再次進入多極世界嗎?
2018年,整個網際網路行業流年不利。馬雲的交棒引發外界諸多猜測,騰訊因為投資策略以及遊戲業務不斷被輿論挑戰,百度在陸奇 離職後再次引發外界質疑,京東更因為劉強東 在美“涉性侵”事件引發連鎖反應……
巨頭之外,今年的網際網路行業出現了一波IPO大潮,這波大潮可謂史無前例的洶湧。成立8年的小米、美團;4年多的蔚來汽車;2年的拼多多、趣頭條……甚至在幾天前一直說“不需要IPO”的華興資本,也食言直奔港交所而去。
IPO的企業在扎堆,但大多數都沒有躲過破發的命運。至於尚未IPO的滴滴和今日頭條,目前則遇到史上最嚴厲的監管,當下都在忙著“內部整改”中。
2018,網際網路企業想說愛你不容易!在這樣的流年不利中,到底隱含著什麼規律和軌跡?
BAT之下的倔強分子
2010年,彼時影響力巨大的報紙《計算機世界》,以一篇文章《狗日的騰訊》引爆了全行業對騰訊的聲討。這篇文章指出,騰訊的抄襲是不給創業公司留活路。現實中,當時所有創業公司確實害怕與碾壓能力超強的騰訊正面交鋒。
那一年,二次創業的雷軍 ,選擇的第一個業務就是手機IM——米聊。悄悄做、不宣傳,雷軍希望在騰訊反應過來之前把米聊做大。然而,1個月之後微信上線,米聊黃了。
同樣是那一年,連續創業的王興進入團購市場,隨後很快行業演變為“千團大戰”。
在《狗日的騰訊》文章爆棚後,騰訊做出了重大的調整,以“投資+流量”扶持創業企業,當然,被騰訊扶持的公司幾乎也都成了騰訊陣營的一份子。從那時候開始,阿里和百度也都加大了相關市場的投資力度。每一個新的風口刮來,BAT都會出手搶下頭部的創業企業。
後來的幾年中,整個網際網路行業很難見到可以獨立發展的企業,不是騰訊系就是阿里系,或是百度系,你總要To BAT,你總要有一個靠山。
美團、小米、滴滴、今日頭條,是那時候殺出來的少數派。
美團和滴滴雖然拿了大佬的錢,但一直堅持獨立發展路線。小米沒要大佬的錢,自知幹不過BAT,於是選擇了智慧手機這條繞遠的路,最後從硬體兜回到網際網路和IoT。今日頭條則是憑著資訊流這一獨特的玩法,開創出一個新模式,哪個大佬都沒能降服它。
美團拿了阿里的投資,阿里提出一個要求:希望美團在支付平臺上只接入支付寶而放棄微信支付。其實,這樣的站隊最正常不過,京東就是在接受騰訊的投資後悄悄地關掉了支付寶通道,沃爾瑪也為了騰訊而棄用了支付寶。但是王興認為這有損於使用者體檢,拒絕了阿里。
快的和滴滴合併而成的滴滴出行,集騰訊與阿里的投資於一身。程維是一個極為強硬的CEO,堅持獨立發展,拒絕站隊。就在過去兩年中的共享單車大戰中,滴滴先是投了ofo,與騰訊主導的摩拜站在對立面上。後來在ofo的整合中,程維又與螞蟻金服死扛,不願妥協,甚至被傳出在螞蟻收購ofo的協議上拒絕簽字。
王興曾拜訪馬雲,希望美團能得到騰訊和阿里兩方面的支援,王興顯然有些貪心了。馬雲的回答是:“你完全搞錯了,我們認為滴滴合併快的對阿里來說是一個失敗的例子,我們不會讓這種錯誤再次發生。”
站隊,幾乎是2010年以後所有網際網路創業企業必須的選擇。對於BAT來講,如果收服不了你,還有很多種方法玩死你:收購你的競爭對手,不給你流量,公關上打得你滿地找牙,甚至還可以投資你、折騰你,直到讓你消失。
日後阿里為了給美團“製造麻煩”,確實付出了極大的成本:先是以95億美元收購餓了麼,又在美團上市前投巨資對“餓了麼+口碑”進行改造。當然,這些舉措後來被證明並未對美團的IPO產生實質影響。因為,此時的美團已經長得足夠強壯,翅膀也足夠硬。
翅膀足夠硬的,還有2012年開始創業的今日頭條,愣是在2018年與騰訊直接槓了起來。作為小字輩的張一鳴親自上場叫戰很正常,但是能把馬化騰 都引得親自下場應戰、公開互恕,可見馬化騰對張一鳴是真的“動心”了。
要知道,當年那篇引發全行業聲討的《狗日的騰訊》出來之後,馬化騰也只是在內部會議上說了一句:“他們怎麼能罵人呢?”
2016年11月17日下午,烏鎮網際網路大會期間,在西柵河邊的轉角咖啡館裡幾個人圍桌而坐: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美團點評CEO王興、滴滴出行創始人程維與PingWest品玩創始人駱軼航 閉門長談了3個半小時。那個時候,在BAT陰影下長大的TMD,已經逐漸變得強硬,BAT沒有機會再滅掉他們了。那年7月,王興提出了“網際網路下半場”理論,把整個行業都帶入了下半場,而那時的TMD儼然成了下半場引領者的角色。
王興說過一句話:“從戰鬥力來說,阿里非常強,但如果他們各方面做得更有底線一點,我會更尊敬他們。”這句話可以說是作為新一代網際網路企業家代表的王興,對移動網際網路市場亂戰的一種姿態,也袒露了對大者恆大論調的不屑。
生於移動,成於移動
王興創辦美團的時候,千團大戰是在PC端展開的。現在回憶起來,千團大戰真的是中國網際網路歷史上首個“颶風口”。以前也有過風口,但不會一下子湧入這麼多創業者和投資人,將市場瞬間變為紅海。千團大戰始於PC網際網路,定局卻在移動網際網路。
美團是團購網站的第二梯隊,既不是創業最早的,也不是融資最多的,但它是唯一抓住移動網際網路風口的那一個玩家。
作為引線,蘋果第一代手機是在2007年面市,並點燃了智慧手機時代。而到了2009年,很多中國企業家都在說:移動網際網路將是未來的趨勢所在。
從大家預見的趨勢,到真正成為最大的市場,這中間需要時間,也需要敢於撞牆、破局的人。
2010年雷軍創辦小米,就是將網際網路的一切都押到了移動上。在千團大戰中的王興,並沒有跟風,而是冷靜思考之後走了與其它團購網站都不一樣的道路——開闢移動網際網路。
作為一個典型的資本驅動型風口,團購網站當時的路徑幾乎都是一樣的:融資,燒錢打廣告,瘋狂補貼,圈使用者,只要使用者足夠多就可以再融資,再做大,然後IPO——至於什麼時候賺錢,不在大多數人的考慮範圍之內。
其實中國網際網路的資本邏輯超越商業邏輯,基本上就是始於那個時候,以後有機會懂懂再單獨寫文章聊一聊這個話題。
2010年千團大戰的時候,PC流量還是大頭,但PC流量獲取的成本已經非常高昂 。美團決定把所有的錢都用於購買移動使用者,這種新的操作 方式對於美團來講有著極大的挑戰,不熟悉路徑,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結果是,美團成為了移動網際網路的開路者、破局者。或許王興當時並沒有想到破局,只是考慮採取與別人不一樣的打法,但是今天回頭來看,美團無疑成為了移動網際網路推動者之一。
同時,作為最早的移動網際網路推動者,美團也成為移動網際網路紅利的最大受益者。移動網際網路流量剛剛起步,拉新的成本非常低。張一鳴在2012年創辦的今日頭條,同樣也是這個紅利期的受益者。包括小米,2010年做米聊無功而返後,在2011年底釋出了第一款手機,2012年市場歡迎程度一路飆升。到2018年IPO時,小米也成了“敲鐘”大軍中最吸引投資人的一家。
王興在IPO敲鐘聲 前的簡短講話˙中,最後向喬布斯表示了謝意:“特別感謝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感謝他帶來了智慧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新時代,才使得美團點評得以創造今天的奇蹟。”其實,這些因果背後是一個產業的變遷。
王興、張一鳴、程維、雷軍,他們這一輪創業都是生於移動網際網路、成於移動網際網路,他們天生就懂得移動網際網路與PC網際網路的不同,一切戰略的出發點都是基於移動。他們的成功是因為真正理解了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的需求,是理解並直接服務了上億“付費使用者”而不只是“流量”,理解了“五環內外”的市場規律和核心。
樂觀的無邊界主義者
在BAT的陰影下,起步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王興、程維、張一鳴和雷軍,都是樂觀的無邊界主義者,他們的創業時思維沒有邊界,發展起來之後依然沒有邊界——只有一個核心:使用者的需求。
2012年今日頭條想做內容平臺的時候,一沒內容,二沒使用者,而且當時網際網路行業則是內容巨頭林立 。張一鳴祭出技術大旗,以資訊流的方式搭建了一個全新的資訊平臺,自己不生產內容,卻成為內容最多、使用者也最多的內容分發平臺。成功之後,今日頭條的邊界便沒有了,短視訊、直播、微頭條,做一個成一個,愈戰愈勇,居然對騰訊老大哥都形成了那麼一點點的威脅。
2013年美團做外賣的時候,餓了麼已經做了5年,但一直沒有獨步市場,為什麼?太難了!外賣業務需要幾萬、幾十萬線下大軍才能連線餐廳與消費者,這是多麼難以管理的一個龐大體系,想想都讓人頭疼。王興一猛子扎進去,還做成了。回過頭來看,美團的外賣配送體系確實是阿里鐵軍之後又一彪悍的線下團隊。
滴滴做網約車的時候,面對的是國有計程車企業,是一個嚴格監管的行業,一個網際網路創業公司為什麼敢去捅破這種壟斷?滴滴做了,也做成了。你以為滴滴之後的擴張只是圍繞解決一切出行的問題?錯了,滴滴也做了外賣。
小米從做手機到智慧家居,再到IoT,硬體上已經做得非常成功,但是小米從來都不認為自己是做硬體的,而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看熱鬧的人說這是講故事,其實小米來自網際網路的收入已經進入高速增長的通道。
生於移動網際網路,是美團、今日頭條、滴滴甚至小米等一眾創業企業的共同特徵。他們的成功在於看到了BAT的既往邊界,而且與阿里的電商、騰訊的社交、百度的搜尋形成了差異化的邊界設定。這一代網際網路企業,你很難用一個詞去定義它。
對BAT來說,作為成長於因特網時代的“老一輩”網際網路公司,他們的成功源自於在有限的甚至說“孤立”的邊界中形成了先入為主的“壟斷”地位,這種地位讓其構建了相當的競爭壁壘,以至於鮮有後來者能“插足”其中。
而TMD最大的不同,是將“邊界”從線上劃到了線下,將差異化變革的標的從網際網路轉向網際網路+傳統產業。這其中,美團是一個典型,其從“吃”這個剛需切入,從團購到外賣,通過移動網際網路的平臺和解決方案去改造傳統的餐飲服務行業,將Food+Platform作為其突破BAT陰影的角力方向。同樣,滴滴改造的則是傳統的計程車行業,而今日頭條則是改造著傳統的傳媒資訊行業。
當然,如果守住新邊界“吃老本”,故事也不夠精彩。對於王興這樣的連續創業者而言,其作為新一代企業家的代表,很重要的一個創業精神就是不被既有的邊界所框住,勇於打破邊界,即便是在BAT的疆域也無所畏懼。當然,這種無邊界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和意識層面的態度和管理運營主張,並不是說要盲目地拓寬邊界。
【結束語】
2016年烏鎮網際網路大會上TMD三小巨頭在咖啡館對話;
2017年烏鎮網際網路大會上馬雲沒有被邀請參加各種“小飯桌”,一篇《馬雲挺住》讓馬雲略顯不淡定;
2018年Q2和Q3,大批生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創業公司集中IPO,這種密集度頗有百年不遇的感覺。
9月10日,馬雲宣佈一年後退休。
9月20日,王興重重的一捶落在港交所的銅鑼上。
9月30日,騰訊組織架構調整的訊息刷屏。
時代總要往前走的,是時候讓新一代的網際網路創業家正式登臺。
他們生於移動網際網路,也是他們推進了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今天,移動網際網路的各種應用也是他們創造出來的。你很難說是移動成就了他們,還是他們成就了移動網際網路。
他們是在BAT的陰影下衝殺出來的“幸運分子”,也是無所畏懼的一代,骨子裡自帶倔強。
他們善於思考,內心充滿信念的力量,簡單、直接,只要是使用者需要的,他們的商業就沒有邊界,大家無須揣測他們所謂的謀略和原罪。
他們是“網際網路+傳統行業”成長起來的一代,通過數字化、網際網路化、智慧化,改造了一個又一個傳統行業,是他們將網際網路與實業進一步深度合作,對社會升級貢獻了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