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下雙師課堂4.0時代來了?從威渡迭代看背後雙師市場變遷
文| 黎珊
“今年,威渡的核心戰略是要從雙師課堂系統服務商轉型為開放的雙師平臺。”探索了3年的雙師系統服務的威渡科技創始人郭建良對多知網談道。
在K12領域,這幾年,市場一直期待用雙師模式解決師資、擴張難題。市場認為,雙師模式的四部分:教研、師訓、運營、科技,在當下已經發展出較穩定的模式,為行業的進一步分工提供了思路。作為雙師系統提供商,在其科技的基礎下,一旦同時掌握了教研、師訓、運營經驗,也就代表了新的生產力。
威渡是雙師系統服務商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家。據瞭解,目前威渡已經和全國近400家教育機構,合作了近2000個雙師專案。未來幾年裡,威渡在雙師模式的探索上將迭代到第四版本。
雙師模式現階段的探索,其核心是教學管理平臺
我們瞭解的雙師課堂場景,是兩位老師——一位線上主講老師和一位線下的輔導老師的配合課堂。
而在這種模式的背後,其軟硬體配置和教學設計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迭代。在郭建良看來,雙師模式的發展,伴隨著K12教學環節發展,將經歷四個階段。
在威渡2015年剛成立時,其創始團隊已經構思清楚,雙師需要解決線上授課的模式,其體驗要能近乎線下。
在國家十三五提出“加快大資料關鍵技術研發”政策之下,國家要求的初步教學大資料模型出現了,“那個時候答題器馬上就出現了。”郭建良談道。
1.0版本形成了“雙師系統+答題器”的場景,通過答題器完成知識點對點互動,從而完成資料沉澱和資料邏輯的統計。
到2017年,威渡的雙師模式已經跑了兩年。“有些機構開始要求,在雙師基礎上是否能加上錄播系統。”在1.0版本上加入了直播推流,通過內容分發網路滿足機構的需求——讓報名雙師的學生能夠看直播課,於是形成了“雙師系統+答題器+直播”2.0版本。
但從教學邏輯來看,大班直播和小班直播是不一樣的:大班直播是單點對多點的推流,可以上萬人的直播課;而小班授課,是有互動的直播。
而從目前來看,對教學邏輯的探索,是科技公司或者說是眾多音視訊技術服務商進入教育行業的關鍵門檻。
郭建良認為,在答題器模式的資料沉澱下,教學管理系統的表現形式主要代表三個維度:一、教務系統,沉澱和教務相關的資料;二、課程管理系統,沉澱大量以班課形式為核心的業務資料,包括題庫;三、學情分析系統。
而這對雙師系統提供商提出的要求是:一、必須是科技公司;二、必須懂教學邏輯。比如雙師直播需要給主講老師提供很多教學工具,這些工具必須和教學業務邏輯相符,尤其是報名、課消、排課、基於業務的統計。
下一步3.0版本,是雙師系統+答題器+直播+教學管理平臺,但這還不是雙師的終點,威渡奧進一步探索的是4.0版本“雙師系統+AI” 。
雙師-線上-線下,三者之間可以相互導流
目前,在威渡的B端使用者中,一部分是直接面向C端;另一部分是B2C加盟商。
對於前者,郭建良介紹,主要是面向一二線城市的大機構和其他城市的頭部機構。對於後者,主要是幫助這些加盟商用科技工具快速解決師資效能難題,讓師資能傳遞到各個校區。
對於這些以線下課外輔導業務為主的機構,雙師模式在慢慢幫助機構形成線下到線上過渡的思維。威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可以幫助構建一個“線下、雙師、線上”的閉環模式。而線下、雙師、線上之間,三者之間是可以相互導流的作用。
除了雙師課堂,目前,威渡也和好未來直播雲合作,引入直播雲技術,對於機構可以直接用來做直播課,也可以錄製作為點播課。點播課可以提供課前預習,課後複習。
雙師技術和直播雲技術的同步使用,對於機構來說,可以讓適應不同學習方式的學員逐步分層。
比如,有些孩子因為各種原因,沒來上課,他們希望在家裡看直播課,老師便可以在講課的時候開啟多流錄製,滿足雙師課、在家看直播、回家看錄播的需求;而當學生對雙師不適應的時候,可以分層出來,導流到線下班;此外,對於已經完全適應線上教學的學院, 可以從線下班分到直播大班課。
目前,對於不少引入雙師模式的機構,都希望能通過雙師獲得增效。從生源的角度來看,雙師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機構解決儲存量問題,同時還能產生增量使用者。
一旦模式跑通,雙師課堂、點播課、直播大班課的業務資料能產生有效沉澱,那麼運營人員就可以根據孩子的學習時長,有針對性引導家長把孩子送到雙師課堂或線下課堂,就解決了導流入口的問題。
“但招生不應該是雙師課堂的目的,真正用雙師解決好師資產能的問題,才能為機構帶來長遠的增效。”郭建良認為,現在模式還在探索中,平臺的搭建,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市場下沉,有空白就有市場
“今年擴充套件到十幾個城市,同時,一二線城市的展會不再參加。”郭建良談道。
作為系統服務商,為了規模化地發展,在原有的護城河外,需建立起一座高牆,並通過完成閉環式的模式探索,來形成完整的產業輸出。
在威渡探索雙師4.0版本的時點上,威渡的輸出重心放在下沉市場。而對於閉環模式的探索,也促使了威渡自身的轉型——從雙師課堂系統服務商轉型為開放的雙師平臺。
從市場格局來看,大型教育品牌,尤其是科技能力較強的公司,在經歷了一定時期的雙師模式的聯合探索後,長遠來看,將降低對系統服務商的依賴。
區域下沉,“雙師”的發展和整個教培市場的發展規律相同,雙師也是從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往二三線城市、四五線城市下沉。
截至採訪時的資料(2018年9月),威渡合作了近400家教育機構,近2000間雙師教室。郭建良認為,目前在雙師模式科技上的探索和教育培訓領域的積累,讓威渡有能力從雙師課堂系統服務商轉型為開放的雙師平臺。
從整個雙師市場看,目前雙師教室部署主要以新一線和一線城市為主,從二線城市到五線城市都有涉及,其中四五線城市主要通過加盟商來完成。
當一二線城市在大舉談論雙師的時候,三線及以下城市對雙師的認知不足。
有空白就有市場。
用雙師做市場下沉,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對雙師還不瞭解的時候,讓機構能先用好。”
威渡轉型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雙師模式在全國發展的程序。郭建良看到,目前雙師的格局是,巨大型教育機構引領,地方頭部機構跟隨,尾部機構轉加盟商。
可以想見,一旦雙師課堂成為主流,大機構會圍繞“適應雙師課堂”的區域進行份額爭奪,而雙師服務的購買機構,會著重培養高質量輔導老師團隊,並提高自身運營能力,行業進一步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