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手,都有哪些思維共性?

功利是檢驗一個人價值的標準,但不是唯一,我深以為然。
前幾天,朋友向我推薦了一個成長社群,群主是個事業有成的中年女性,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群內每天都有成長乾貨的分享,內容挺不錯。
朋友的大意是: 所謂的成長,就是不斷完善自己人生的過程,至於為了賺錢而成長,只會讓人變得充滿銅臭味。
但是被我婉拒了,因為我們對成長的看法還是蠻有出路的。
在資訊過剩的時代,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個懷才不遇的高手,以成長為幌子而自我安慰,明明只有青銅的實力,卻非要給自己套上王者的皇冠。
這是件很可怕的事,人們往往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為自己知道,其實一無所知。
我一直都認為,為了成長而成長,很容易讓人在例行公事的過程中尋求“自我感動”,這種沒有實際結果的成長,才是真正的一文不值。
現實本來就是功利的,勤奮並不等於成長。要想真正成長,唯一的辦法就是遇到困難立即解決,想方設法的獲得更多財富。
沒有看似很功利的結果,你的成長就只是幻覺!
很多人以成長為目的,去學習那些很有幫助的技能和知識,於是就會這麼想: 只要自己成長了,賺錢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現在網上很流行的就是心靈成長,它告訴你年輕的時候,抓不住機會沒關係,沒錢也沒關係,被人看不起也沒關係。只要你的內心足夠強大,誰也殺不死你。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非常快,時不時就會被焦慮和壓力纏繞,也許心靈成長並沒有錯,但是在最應該奮鬥的年紀追求心平氣和,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如果你想學習某個技能,就要找到這個領域的頂尖高手,花錢讓他幫你解決問題,這其實是最快的成長方法。
在這個階段,你一上來就以賺錢為目的,你學過什麼沒學過什麼都不重要,不會就立即去學,總之你必須要完成目標並賺到錢。
如果沒有具體化的結果作為參考,你就會選擇應付了事,非但不會成長,你的精力也會大打折扣。
能獲得長期回報的,必然都是高投入高風險的事情,因為成功往往是無數人失敗的墊背。
很多人都認為,要想成為籃球巨星,其中最重要的素質就是熱愛籃球,其實並不是。在喬丹的傳記《為萬世英名而戰》中,作者說。
“真正能使喬丹成為巨星的素質,是對失敗的痛恨。”
當場上的九個隊員都在例行公事,只有喬丹還在拼盡全力,儘管此時離比賽結束只剩一分鐘,儘管他的球隊仍然落後20分。
喬丹在整個的職業生涯當中都是最想贏球的那個球員,他可以為此付出一切代價。
可以這麼說,喬丹對贏球的渴望,已經遠遠勝過了他對呼吸的渴望,所以他才會成功。
當成長沒有功利可言時,就意味著你隨時會在激烈的角逐中出局,而且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你必須對自己要求功利點,你的人生才會更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