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AI,餓死老師?
未來還會有教師這個職業嗎?
小的時候,我們總是在幻想一個問題:這個世界要是沒有老師該有多好呢?這樣就沒有人留作業,沒有人讓我背課文了。
一轉眼,20年過去了,“AI+教育”炒的火熱。人工智慧似乎就要取代教師。從2015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教育公司開始佈局AI,用人工智慧爭奪市場份額的戰爭一觸即發。
今年9月,可謂是“AI+教育”第一股的英語流利說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上市,開盤價報16美元,較發行價大漲28%。
截止收盤,股價報12.65美元,較發行價上漲1.2%,市值6.07億美元。而2018年的IPO,讓市場對“AI+教育”概念落地的期望也變得越來越高。
流利說的上市,又能否為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進一步落地帶來曙光?這仍然是個有待時間檢驗的問題。
當然, 教育是人工智慧最好的應用場景之一 。一方面在於教育行業如今的模式和100年前並沒有明顯的變化,亟需新科技升級創新。
另一方面,教育行業容錯率高,和倫理問題離得遠,不像出行、醫療等行業,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
AI+教育發展現狀
目前看來,自適應學習是未來網際網路線上教育的新契機。無論教育還是其他網際網路行業,個性化的產品體驗無疑會產生更好的服務效果。
AI銳見根據目前教育行業及人工智慧的結合情況,把自適應學習分為三類: 自適應+K12教育、自適應+語言教育和自適應+分級閱讀。
2017年,線上教育公司屢獲資本垂青。
1月20日,學霸君宣佈完成一億美元C輪融資;
3月,乂學教育獲得1.2億元天使輪融資,並在3個月後被追加至2.7億元;
4月,作業盒子獲得1億美元C輪融資,此前,作業盒子累計融資3.02億人民幣;
8月14日,作業幫完成1.5億美元C輪融資;
8月23日,VIPKID的2億美元D輪融資更是重新整理行業紀錄;
2018年1月,噠噠英語1億美元C輪融資;
3月,一起作業獲投的2.5億美元的E輪融資;
……
根據GET教育科技大會發布的《2017年教育行業藍皮書》顯示,2017年前8個月,一級市場教育行業的總融資額達96.4億元,公佈金額的融資案例達156起;和去年同期的58.1億元相比增長66%,融資案例增加68%。
線上教育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物件,AI功不可沒,其資料處理能力賦予了教育更多的可能。
在AI的介入下,自適應系統能夠根據學生的答題結果,自動判斷學生的知識圖譜,並有的放矢地推薦符合學生個人能力的內容。
在K12領域以VIPKID發展最為強勁,VIPKID今年8月啟動V+戰略,深度融合雲端計算、大資料以及AI技術,推出全球首個第三代線上教育技術引擎。
短短五年時間,VIPKID在技術上完成了從線上化、數字化、到智慧化的“三級跳”。
英語流利說今年9月的上市,可謂是自適應+語言教育的一次成功。
去年7月,“流利說”推出一款基於AI技術的自適應學習產品——“懂你課堂”APP,其基於RHR層級遞迴理論、語音識別技術、大資料和智慧演算法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學習內容和計劃推薦。
在這股自適應+語言教育浪潮中,一大批英語線上教育機構也開始尋求向AI轉型的機會。
自適應+分級閱讀這一領域,在海外已經有較為成熟的體系和課程設計,但在國內還尚未成型。
由於文化背景、語言體系的差異, 分級閱讀體系作為舶來品並不能直接應用。
考拉閱讀是享閱教育傾力打造國內唯一一家K12中文分級閱讀品牌,該平臺針對不同閱讀能力和不同閱讀興趣的學生,提供了不同難度等級和不同文字型別的閱讀內容,有效提升每個學生的閱讀能力。
分級閱讀的關鍵難點之一是“如何科學劃分文字的難度等級”。
考拉閱讀歷時兩年,構建起全球最大的中文分級底層語料庫,結合語言學,測量心理學以及深度神經網路為代表的前沿AI演算法解決了這一難題。
分級閱讀將是未來的線上教育發展的新趨勢。
K12線上教育依舊火熱
2017年在K12教育(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早幼教、素質教育、語培留學、職業教育、AI、知識社群和新媒體等其他領域均湧現出單輪上億元的大單。
綜合融資情況可以看出,K12領域融資額最高。今年6月,VIPKID完成5 億美元的 D+ 輪融資,據瞭解,本輪融資完成後, VIPKID 的估值超過200 億元人民幣。
K12由於覆蓋時間長、使用者規模大(超1.8億)且是剛性需求,因此 是最有爆發力的細分賽道之一。
2017年全年,K12線上教育行業投融資熱區集中線上培訓領域,其中線上少兒英語培訓領域投融資筆數佔35.9%,線上學科輔導佔28.2%,合計64.1%。
市場需求大、剛需屬性強、政策限制少、盈利模式簡單清晰,成為線上培訓受追捧的原因。
尤其是線上少兒英語培訓領域,相比於線上學科輔導來說,政策限制更少、使用者需求更標準化、師資配備(外教)與線下差異更大,導致 融資熱度迅速升溫。
拍照搜題、表情識別和個性化推薦等是最常見的落地模式
在實際產品中,拍照搜題、表情識別和個性化推薦等是最常見的落地模式。
例如,乂學教育釋出的“松鼠AI”通過人工智慧系統給孩子量身定做教學方案。
海風推出的“好望角” 通過面部識別、眼球識別、表情分析等把孩子聽課狀態實時反饋給老師。
因材施教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異基礎上通過不同的教育方法,促進每個人的發展,是孔子留給後世的彌足珍貴的教育思想財富。
這種思想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同樣適用。
目前,貼上“因材施教”等標籤的教育公司很多,操作思路也大同小異:藉助AI等技術,拆解不同學科的知識點,在較短時間內檢測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在對學生情況充分了解後,進行個性化推薦。
不得不說,這種模式對應試教育中提高學習效率很有幫助。在當下教育資源稀缺的情況下, 傳統教學只能做到分班教學,最多也只是大班小班的區別,教師很難顧及到所有學生。
而AI則可以做到“千人千面”的學習,用資料隨時、隨地、最高效地反饋掌握學習情況,調整學習方案。
但是,有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大眾對AI的期待過高,已經超出目前AI所能達到的地步;專案同質化嚴重,有很多公司只是盲目追風,打著AI的旗號依舊是傳統教學;最重要的是,缺乏既懂AI 又懂教育的人才。
結語
AI+教育的結合,還在初級階段。
AI目前在教育行業的落地專案多集中在自適應學習、測評和機器識別、大資料以及智慧硬體領域。
除了上述提到的以外,還有諸如學校管理系統提供商——校寶線上、用智慧演算法排課表的曉羊教育等。
但是,人工智慧真的能完全取代教師嗎?
從目前來看,答案是否定的。
學霸君合夥人&首席科學家陳銳鋒曾說:“AI並不會使老師的數量減少,而是代替老師解決低效的重複性的勞動,老師則可以提供更精品化的教學。”“在對孩子情感的引導上,AI並不能取代真人老師”。
AI在教育領域落地有兩大難點,一是資料,二是人才。
二者缺一不可。
不過,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在未來的幾年,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熱度依舊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