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招標採購中的野路子公司
最近公司因新增業務需要採購一套軟體系統,結合之前的一些專案招標經歷,說說遇到的那些比較偏的公司吧,我暫且稱之為野路子公司。雖然我們是非國有企事業單位,軟體採購不是嚴格的走招標程式,但是流程卻是相當規範。
1、挑選公司。一般來源都是網路搜尋和圈子推薦,根據行業綜合情況,各個梯隊的公司都會找幾家;
2、索取公司和產品相關的資料。通過電話、微信等通訊工具先告知對方我們的專案和需求,要求提供相關的公司和產品資料;
3、充分了解資料資訊、或去其線上演示系統點點看(如果有提供),再反饋我的疑問,溝通其公司、產品和我們的需求方向是否匹配,最終約見5家左右有匹配度的公司;
4、就公司情況和產品與我司其它部門溝通,邀請/約見做演示、宣講,現場就我們需求痛點深入交流;
5、挑選入圍的公司,按我們需求範圍結合他們產品授權方式,在指定時間內給份正式、明細的報價;
6、綜合評估挑選<=3家入圍,組織內部評審;
7、最後統一投標口徑,要求再次報價。最後確定中標公司,並向所有有效參與投標的公司通報結果。
所有的專案都一樣,整個過程簡單、高效和透明,但總會遇到那麼幾家野路子公司。什麼是野路子公司,我總結了以下幾個特徵。
1. 宣傳資料混亂。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資料不成冊,一張張圖片,很難直觀的看出有啥聯絡。更有甚者每張圖片一個專案,一個不同的開發公司名稱,實在讓人疑惑。諮詢解釋說那個是我們xx地區的代理公司,那個xx是我們的開發平臺註冊名稱,這個是什麼合作方/客戶。
2. 產品思路、解決方案不清晰。很多時候採購軟體,不僅僅只是軟體功能,而是行業解決方案、業務經驗。看著這些功能,不知道他們之前是怎麼有那麼的自信,表示可以覆蓋和解決我們的需求。還有些提供的演示系統慘不忍睹,一堆選單,什麼電商O2O、OA、ERP、智慧 ..., 產品大而全核心功能毫無積累、深度可言。甚至點開沒幾個功能使用,操作大多無反應,系統介面真不是不可貌相,是真不如我以前在學校的專案水平。就使用問題交流解釋這個是我們是演示版,你們要的功能在我們其它專案的系統上,只需要合併到這個版本即可,如果不相信我們,我們給你可以做演示。
3. 並不關心你的專案、需求,滿嘴跑火車客戶誰誰誰,什麼都有、什麼都可以做。商務過度吹噓說的挺好、做事非常不專業,資料/標書完全看不出產品針對於需求點的解決方案。
4. 套近乎,積極主動的接近個人而不是公司專案。考慮到相互的付出,不論我們是否約見對方都會給答覆,很多時候大家都能相互理解,保持愉快的溝通並期待下次合作。但是也有列外,對方自己也表明提供的演示系統、資料與專案方向明顯不匹配,拒絕後仍堅持我們開發平臺效率比其它公司更高,可定製,要求約見、演示。說我是麼麼職位(甚至有創始人)表明想跟我們個人認識。這裡面碰到一個極端的,因為看對方確實想爭取,不忍拒絕解釋我們約見需要召集各部門協商表決,請重新整理髮送貴公司及產品的詳細資料,我們會重新評估是否約見。即使此次確實不成,也許還有下次。說到這裡對方話風陡轉,我們是一個比較高效率的公司,不會在文件上浪費太多時間,最後還嘆道你們其它同事不認可我公司的產品,是因為他們肯定有貓膩,要不我們見見。
這些便是野路子公司的特徵,從根本上來說他們想搞定的是人,不是專案!我總結的經驗是一般合作比較愉快的公司,首先是關注專案,其次是招標流程,最後才是人,整個過程方方面面表現出Professional。同樣是公司,因為關注的次序不同,導致給我們的交流感受卻是天壤之別!
搞軟體採購招標似乎有這麼個潛規則,如果投標公司跟你套近乎而你表現不是太熱情,如只談專案、要求、專業,不私聊透露點非招標檔案統一告知內容啥的。他就會認為你是找他過來陪標的,然後熟人有“熟人”的正常價格,陪標有陪標的價格。
你們是銷售精英、商務經理或是區域總經理,我想告訴你們絕大多數企業IT部門都是在想怎麼找到合適的公司順利的推進專案,野路子不專業的溝通交流方式會讓大家都很累。你們好口才、高情商、玩規則,雖然我們很累但是也能理解你們,我們也是在原則內儘量配合,但是路子太野請走開!
本文ofollow,noindex">原創 ,如需轉載,請先來信告知並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