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曝飛豬“殺熟”,大資料屢屢“殺熟”傷了誰?
文/東方亦落
近日,作家王小山在微博上曝出阿里的平臺“飛豬”存在大資料殺熟現象。表示其他地方賣兩千多元的機票在飛豬上票價超過三千元。
昨晚,飛豬官微就此事件迴應。
所謂殺熟,就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看到的價格要貴出許多的現象。在網際網路和大資料時代,“殺熟”現象頻頻發生。今年年初曝出的攜程殺熟事件,現在曝光的飛豬殺熟現象,都是大資料殺熟的體現。
在傳統的線下消費中,“殺生”是一種套路。通常是老客戶能夠享受到更多的優惠,這種優惠通過會員卡、積分制來實現,也廣為大眾所接受。
然而到了網際網路消費環境中,情況似乎完全相反了。隨著使用者消費次數的增加,最開始能夠享受到的各種優惠會逐漸消失,變成老使用者可能要付出更高的價錢獲得服務,而新使用者則能夠享受到各類優惠。
說到底,大資料殺熟的根本就是大資料營銷。大資料通過對使用者資料的細分,根據使用者習慣建立使用者畫像,然後通過畫像給使用者推薦相應的產品與服務並且進行定價。
站在平臺的角度而言,必然是希望將利益最大化。在網際網路流量紅利觸及天花板、電商獲客成本日益增加的網際網路行業中,用各種優惠和低價策略吸引新客戶確實是極為有效的手段,在培養了使用者消費習慣之後提高價格獲取更多利潤也無可厚非。
然而,大資料殺熟卻還是引起了公憤。因為這種現象是隱蔽性的,在未告知使用者的情況下“暗箱操作”,在未公開規則的情況下對新老使用者實行“差別定價”,將拉新的成本在不知不覺中轉嫁到老使用者身上,給使用者造成了不可預知的損失,很容易使使用者對平臺產生恐懼和厭惡的心理。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發現其他人購買同一商品的價格比自己便宜時,76%的美國成年人會非常生氣,而在消費能力不及美國的中國,這種感受會更加明顯。人們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大資料殺熟現象,但在感情上終究無法接受。
其實對於網際網路、大資料等新事物,人們往往抱著天然的好感,因為人的本性就是探索未知領域,所以對於網際網路和大資料等一直持較為包容的態度,正是這種環境給了網際網路新經濟發展以極大的助力。但若是對大資料殺熟現象放任自流,不僅會傷害使用者情感,還會對電商行業造成損害。
首先,殺熟會傷害使用者對線上消費的忠誠度。根據《中國電子商務報告》顯示,中國電子商務銷售額早在2016年就已出現下滑趨勢,若殺熟繼續發酵,很容易透支輿論信任,可能會對電商行業造成更多負面影響。
其次,殺熟會打亂線上消費節奏。例如當年團購平臺、網約車平臺的燒錢大戰之時,許多使用者在享用完優惠之後就棄之不用。如果殺熟現象繼續蔓延,這種現象難保不會再次上演,會給行業造成不小的損失。
所以說,殺熟傷害的不只是使用者,更是整個電商行業。所以不應任由殺熟現象繼續發展。作為平臺,有義務給使用者有效的渠道瞭解平臺差別定價機制的詳細情況,這樣有助於解決許多矛盾。作為管理部門,應該出臺相關的機制,有效遏制大資料殺熟現象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