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豬大資料殺熟事件不是最後一個 飽受詬病的大資料殺熟為何屢屢發生?
10月7日,作家王小山在微博上發文表示稱:自己在飛豬上購買機票時遇到“殺熟”問題,該微博發出後一時間也讓飛豬大資料殺熟成為微博熱搜話題。事後,飛豬也在官方微博迴應質疑稱:飛豬敢於承諾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利用大資料損害消費者利益。

坦白的說,不少知名的網際網路平臺都被曝出過有大資料殺熟操作,從攜程、京東、再到滴滴、以及現在的飛豬,被爆出來的也許還只是冰山一角。在“大資料殺熟”經過全民討論過後,公眾對隱私保護的戒心越來越強烈,但網際網路公司們肆意處置使用者資訊的案例依然層出不窮。
雖說飛豬不是第一個曝出大資料殺熟的平臺,但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平臺,短期內也許很難從根本上杜絕這種事件的發生。隨著眾多知名的網際網路平臺都相繼出現大資料殺熟,人與機器智慧的鬥智鬥勇已經在身邊出現,作為弱勢的消費者只能被坑嗎?未來如何才能有效的遏制大資料殺熟事件的發生?
飛豬迴應大資料殺熟質疑未能讓使用者安心 大資料殺熟成資料平臺慣用的隱形法則

飛豬出現大資料殺熟事情後,雖說它也很及時的在官方微博發文來自證清白,但這種操作方式也並不能讓使用者對它完全放心,畢竟這已經算是知名網際網路平臺慣用的應付輿論方式。只是消費者們在經歷大資料殺熟後,難道他們收到的解決方案只能靠平臺發文來應付嗎?
殺熟並非新事物,不少消費者線上下也被店家坑過,但線上下消費者容易跟店家溝通維護自己的權益。然而從線下轉到線上,在 “網際網路+”消費環境中,網際網路平臺操作“殺熟”更頻繁、實現更容易,其背後是電商營銷“千人千面”技術在起推手作用,同時由於如果消費者不主動發現並曝出來的話,基本上這種操作對於網際網路平臺來說安全係數很高。
網際網路平臺到底是如何玩起大資料殺熟的套路呢?
據南方日報曾經報道:平臺根據大資料來殺熟,背後的技術來源是電商銷售‘千人千面’的技術,其源頭在於平臺根據蒐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流量軌跡、購買習慣等行為資訊通過平臺大資料模型建立使用者畫像,然後根據這個畫像來給使用者推薦相應的產品、服務和相應定價。
大資料殺熟對於網際網路平臺來說既能用來鞏固新顧客,又能從忠實顧客身上賺一定差價,實現平臺在短期利益最大化,因此這個方案估計也成為國內不少網際網路平臺心照不宣的神操作。但大資料殺熟並非密不透風,還是被使用者發現不少平臺都有這樣的操作,從攜程的飛機票、訂房殺熟事件,到京東商品對plus會員售價高於普通會員,再到滴滴打車對老使用者相同路程收費高於新使用者,一時間各大網路運營商都紛紛被被使用者揭露有殺熟現象,這麼多知名網際網路平臺都有殺熟行為確實讓使用者憤慨不以。

網際網路平臺為什麼會這麼大膽的敢去這樣做?一定程度上來看是平臺藉著在市場上的地位以及對忠實顧客消費行為的判斷而做出的操作,有店大欺客的現象。這次飛豬也曝出大資料殺熟事件,雖說事後也跟其他平臺一樣,堅決表達平臺不會殺熟的立場,但是在消費者心裡還是會對它的說法產生不信任。
對於消費者來說他們很不爽這種殺熟行為,畢竟這損害了他們的權益,但是按照之前爆出來的慣例,事後知名平臺發個宣告自證清白後,事件就不了了之了。難道消費者們真的只能吃虧嗎?
飽受詬病的大資料殺熟頻頻發生的背後 消費者難道只能吃啞巴虧有苦難言?
為何大資料殺熟會頻繁出現?這主要還是由於資料平臺跟使用者之間的權利並非是平等的關係,一方面,各平臺利用網際網路收集了消費者大量的個人資訊,並且通過大資料演算法能夠越來越細緻的瞭解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跟偏好,可以說平臺通過資料已經很瞭解使用者的習慣。另一方面,由於使用者並不能知道平臺收集的這些資料的處理方式,平臺美其名曰會保護好使用者的資料,但是它們卻不會告訴使用者會如何利用這批資料。
從這兩個方面就可以看出,網際網路平臺在暗,出於弱勢的消費者確實也難以發覺這樣的問題。對於有殺熟行為的平臺來說,一旦被消費者發覺,事後發個道歉信,但如果更多消費者未能發覺,它們仍然能用大資料殺熟來達到自身目的,平臺默許大資料殺熟不算是一步鋌而走險的棋。
消費者對於大資料殺熟的擔憂在於:平臺畢竟是強勢一方,消費者作為弱勢一方就算主動曝出平臺這樣的大資料殺熟的事件,但是消費者之前所受的價格坑卻沒有辦法彌補。同時使用者被大資料殺熟給“算計”後,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正當合法權益也受到侵害。
不可否認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使用者享受到資料帶給我們的便利服務,但應該儘早地考慮到我們將要為之付出的代價。當下曝出的“大資料殺熟”所代表的動態定價也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而已。而在不遠的未來,資料安全,關係到更多使用者最核心的資訊其實就是你我的安全。
當下頻頻發生的大資料殺熟確實會讓使用者對於平臺的不信任,轉到其他平臺消費,但難以保證其他平臺不會有殺熟行為。由於平臺操作大資料殺熟的成本跟輿論影響並不大,導致這種殺熟行為屢屢發生。大資料殺暴露出大資料產業發展過程中資訊的非對稱以及價格的不透明,難道消費者對平臺的這種殺熟行為真的無計可施?
大資料殺熟頻現催生使用者的危機感 遏制大資料殺熟的出現需各方力量努力

對於使用者來說,眾多知名網際網路平臺曝出的大資料殺熟只會讓他們對平臺的不信任感增加,同時也更恐懼未來自身資訊資料是否安全。眾多網際網路平臺手上掌握一批龐大的資料,大資料殺熟看似只是用價格來左右使用者的消費行為,但從深層次來看,使用者對於“大資料殺熟”的恐懼與警惕會增加,背後是個人資料被網際網路平臺惡意操作的擔憂。為了遏制大資料殺熟的頻頻發生,平臺、使用者以及監管部門都要共同作出行動。
首先,大資料殺熟的源頭要先解決,網際網路平臺要能真正做到自律
雖說各平臺曝出大資料殺熟後,都會以道歉來表明自身立場,但是主動澄清表明未來會向用戶承諾會加強自身的服務,有這樣端正的態度及敢於承諾的勇氣,無疑都是一個良好的開始。因此,最根本的還是網際網路平臺自身要真正做到維護消費者資訊資料,不要將資料濫用甚至不惜以盈利為主。
其次,使用者要對資料有要保護意識,平時對網上資料有意識清理
使用者可以養成手動清理cookie記錄的習慣,不讓網站有機會追蹤自己的行為邏輯,以及用任何服務之前都會貨比三家。使用者平時在網上要多做新的嘗試,避免形成消費慣性被商家利用。或者到線下諮詢後再上網下單。比如想去旅遊,除了在凱撒、眾信旅遊等網站上查詢價格外,還應去他們的線下店面諮詢各個線路的價格,跟線上價格比較後再做決定。
最後,監管部門要對平臺監管到位,對大資料殺熟行為給與嚴厲懲罰
監管部門對惡意的大資料探勘行為施行監督和管控,法律要對網路平臺的種種亂象果斷亮劍,用剛性的法律法規予以嚴懲,規範網路平臺合理利用“大資料”。對於使用者來說,這種法律保障也漸漸浮出水面。
其中《電子商務法》將為網購消費者提供“護身符”,它將於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關於殺熟這類操作有了具體的法律條例可保障,據法案第十八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根據消費者的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特徵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搜尋結果的,應當同時向該消費者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徵的選項,尊重和平等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網際網路平臺用演算法確實能讓技術對效率進行改造從而更好的服務使用者,但演算法卻不能濫用,不能讓它成為網際網路平臺謀取短期利益的武器,對於平臺來說,未來如何好好的利用好演算法仍然很關鍵。也許還有其他有大資料殺熟行為的網際網路平臺沒有被曝出,但小編仍希望飛豬是最後一家,其他平臺能真正做到保護好使用者的資料,只是用演算法服務使用者而不是算計使用者。
文|凌晨六點TMT,遊戲工作室(http://youxisenlin.com/)作者,多家科技媒體專欄作家,TMT行業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