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晶片並不是不對外出售,在麒麟的發展史上,也曾面臨諸多尷尬
目前的安卓界有四大處理器廠商,它們分別是高通、三星、麒麟和聯發科。這四家廠商佔據了目前安卓裝置份額的95%以上,從上萬元的高階機到拼多多上的山寨機,基本上都被這四家廠商所把持。
而在我們的印象中,這四家廠商只有海思的麒麟最為特別,因為它只供華為自用,絕不對外出售。前段時間華為輪值董事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麒麟晶片目前是華為最大的籌碼,是華為手機業務區別於其他廠家的最大特色。
簡而言之,華為不會把麒麟晶片作為一項增收的業務對外出售,目前市面上確實也只有華為的手機採用了麒麟晶片。而除了麒麟晶片,可能三星的獵戶座算是比較特殊的,基本上也是隻有三星自己和合作夥伴用,在失去高通的日子裡,魅族依靠著三星的獵戶座堅強的活了下來。
高通和聯發科基本上屬於那種誰都能用的,也是目前市面上手機的主流選擇。當然,這四家廠商都各有各的特色,有的風光無限、潛力巨大,有的卻如履寒冰,被迫轉型。
海思從2009年試水第一代晶片以來,直到2017年麒麟970的出現,麒麟晶片才有了與其他家旗艦晶片對抗的資本。而在此前8年之久的時間裡,麒麟可以說一直是在積累實力。
也許我們以為麒麟晶片至始至終都是不對外出售的,但事實恰恰相反,在麒麟晶片的發展史上,華為曾經也是對外出售過自家的晶片。
海思半導體是2004年從華為獨立出來的,但直到2009年它才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晶片。也許我們熟知的是華為的K3V2,但這款晶片卻是它的第二款晶片,華為旗下的第一款晶片正是K3。
彼時的2009年,華為的移動端業務還沒有達到現在的規模,當時華為的大部分手機都是運營商的定製機。華為自己當時的體量消化不了K3,所以K3從一開始,華為就是打算對外出售的。
華為將自己的第一款產品K3進行打包成解決方案,基本上所有廠商拿著都能用的那種,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找到合適的買家。但現實是殘酷的,當時市面上只要是有點知名度的廠商基本上都看不起華為晶片,一個才成立了5年的海思,在當時的市場裡沒有任何話語權。
研發K3已經耗費了大量的資金了,晶片都已經生產出來了,自家的手機消化不掉,大廠又不要,那麼華為只能小山寨手機廠商了。當時的市場下,山寨手機廠商數量龐大,對晶片的需求量非常高,正好是華為的物件。
也許是造晶片的第一步邁出後,華為付出的代價超過了自己的想象,所以在K3問世的三年中,海思都沒有任何動靜。2012年,沉寂三年之久的海思推出了K3V2,而且這一次華為把這款晶片用在了自己的旗艦機上。
K3V2的起點還是比較高的,採用了1.5GHz主頻的四核Cortex A9架構,採用了40nm的工藝製程,華為把這款晶片用在了自家的P6和第一代Mate上。這是華為第一代正式商用的晶片,雖然這款晶片一上市就撲街,無論是高通還是聯發科,都能吊打這款晶片。
也正是從K3V2這款晶片開始,華為後來的晶片都沒有對外出售過了,當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現在華為可以說自己不對外出售是因為麒麟晶片是華為手機區別於其他手機的優勢,但從當時來看,最主要的原因仍然還是效能羸弱,與高通聯發科相比,不僅在效能上毫無優勢,而且當時的聯發科的晶片更加便宜好用,K3V2除了華為自己用,找不到合適的買家,如果賣給了一些山寨廠商使用,那麼作為自家P6和Mate上使用的晶片,面子上肯定過不去。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後來華為手機的發展出乎意料,華為手機的業務規模已經基本上能夠滿足海思晶片的生產量了。
K3是華為在晶片領域的試水,但沉寂三年後的K3V2應該是表明了華為在晶片領域做下去的決心。
從2014年開始,海思以每年兩款甚至是三款的速度持續的釋出著新的處理器。2014年麒麟910的釋出,海思基本上確定了以麒麟加上數字來命名旗下晶片名稱的規則。2014年,華為釋出了麒麟910、910T、920、925、928和第一款面向中端市場的麒麟620。
大規模的釋出新款晶片對於華為來說是提升晶片效能的最好辦法,通過手機市場的檢驗,馬上對晶片進行改進。海思晶片進入到了一個厚積薄發的時代,為後來搭載麒麟955晶片的華為P9出貨量突破千萬做出了重要貢獻。
從2016年開始,海思的晶片逐漸與其他競爭對手步入到了同一水平,麒麟650作為一款中端晶片,是海思第一款集成了CDMA全球通基帶的SoC晶片;麒麟960不僅解決了CDMA基帶問題,還極大地提升了GPU效能,特別是華為2017年推出的麒麟970,這款晶片的水平與高通、三星等競爭對手處於同一水平,而且在某些方面還有更大的優勢。
馬上,10月中旬將至,華為將在10月16日召開華為Mate 20的釋出會,這款手機將搭載華為最新的麒麟980晶片,屆時將成為安卓陣營裡效能最強大的手機晶片。從2012年搭載K3V2的第一代Mate釋出,到如今短短6年時間,華為把自己的晶片從無到有,做到了世界前列。
我們在價值平衡上,即使做成功了,(晶片)暫時沒有用,也還是要繼續做下去。一旦公司出現戰略性的漏洞,我們不是幾百億美金的損失,而是幾千億美金的損失。我們公司積累了這麼多的財富,這些財富可能就是因為那一個點,讓別人卡住,最後死掉。……這是公司的戰略旗幟,不能動掉的。任正非對於華為做晶片這樣闡述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