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為何敢為天下先?
世界經理人專欄
ofollow,noindex">周海平
90年代初任SONY/ALPS/SPG等大型日企人力資源與公共事務高階總監。90年代中期於TCL集團先後擔任CEO公共事務助理、公共關係高階總監、CEO辦公室主任等。2007年起於博奧鴻基集團先後擔任董事長特別助理、高階副總裁等。2010年建立香港頂薈東方私人俱樂部有限公司,任執行董事至今。
敢為天下先,可能真是大多數老闆的一個共性。
我記得有一句老話叫“有撿也要起早才行”,這意思很明確——真有天上掉餡餅下來,你起晚了,也沒你撿得份了。想老闆們從這句話裡,早已悟出了凡事都要“敢於天下先”才行。
→凡事都趕在最前面
中國改革開放 40 年了,哪些開放之初,稀裡糊塗下海淘金的人,現在回想起來,哪一個不是勤快,而又貪早,市場缺什麼,就去販賣什麼,什麼好賺錢,就去搗鼓什麼,很簡單的想法,就是人無我有,做別人沒做過的生意,就想自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容易賺到錢。事實上,很多老闆就是這個樸素的想法,慢慢發起來的。
起早貪黑,或起早不貪黑,都是勤快的老闆喜歡的做事方式,這就像廣東人喜歡喝“頭啖湯”一樣,第一道湯,總覺得味道是最好的。這樣的思維特點,不光是廣東、福建以及江浙一帶的老闆根深蒂固,甚至更遠的京津地區的老闆,做生意都先行一步,勤快了許多。
可能,很多人要問為什麼?我猜想,一是廣東、福建及江浙地區,地少人多,資源貧乏,很多人靠山吃不到山(因為砍伐的厲害),靠海吃不到海(因為海水都被汙染了),才琢磨著經商做生意,無商不富。但說起容易做起難,都知道做買賣,勤快是第一位的。所以,一代一代傳承下來,都懂得,凡事要早才有機會,才有可能賺到錢,你如果懶惰的話,可能就沒有你的份了。
如果有人還沒想明白,那些一生都在勤力奮進,同時又敢於先行一步的大佬,像香港的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霍英東、郭炳湘等,包括內地的玻璃大王曹德旺,李書福,早年哪一個不是憑藉“起早貪黑”先行一步的生意理念,一點一點做大,積小成多,由量變到質變,再到嬗變,才發展到今天巨無霸的發家歷史,可能給到你一個清晰的認識,就是:幾乎所有的大老闆的發家過程,都離不開“凡事要早”這個信念,好像是基本點。
這可能是早期的老闆們的人生座右銘,一代一代傳承至今,想是否這個道理啊!
→對事物的 先知先覺
“先知先覺”作為成語,是老祖宗孟子的東西,好像哲學上也有這個叫法,意思說一個人對事物的認識以及預測,總是早於一般的人。當事物還在朦朧的時候,就知道它的過程以及未來。我想,有這種本事的人,也不是很多,即便有,也算是半個天才了,尤其商業方面,很多老闆都具有這個悟性。
我先說“玻璃大王”曹德旺這個人。人說實業興邦,我說“先知先覺”發大財。你能想象到,這個沒有讀過幾年書的曹老闆,卻是一個預測事物端倪、發展及未來的高手。當中國改革開放開始沒幾年,他就憑藉自己多年養成的敏銳的商業嗅覺,準確預測到汽車有可能成為中國大的消費產業,搞汽車需要技術,更需要大投資,但做汽車玻璃卻是比較容易進入的事,門檻低,資金投入少。私營企業可以搞啊!
為什麼?因為那時汽車玻璃,絕大部分都是進口。幾乎沒有國產汽車玻璃,國內幾乎沒有企業能看到這個生意機會。但曹老闆看到了。他知道,給汽車搞配套,是個巨大的商業機會,因為中國汽車保有量很低,市場蛋糕太大了。就這個絕對的大市場,就有得做了。玻璃好不好,暫且不去說,但是企業沒有幾年功夫,就成為國內汽車玻璃大王,填補了空白啊。你說他靠什麼?就一句話“先知先覺”。
就為這個玻璃大王,你可能想不到,曹老闆還為此得到華人企業家的最高獎勵——安永企業家大獎。
我再說說廣東南海一個在全國都叫得響的塑管品牌——“聯塑”的故事。也是“先知先覺”的經典好案例。
這個廣東老闆叫黃聯喜。他是看到 15 年前,中國房地產市場開始形成大氣候,國家正支援成為主導產業時,就草草上馬搞起了塑管生意。想想,一個全民買(炒)房的時代,讓房地產老闆發得不清不楚,配套企業也賺得盤滿泊滿,不用多少錢,不用多少技術,就憑著當時都是粗放經營。市場蛋糕足夠大,購買力又強,加上黃聯喜的“先知先覺”,早早殺進這個藍海市場,不賺大錢,才怪呢!
到後來,很多老闆嗅到了房地產塑管的賺錢味道,再一窩蜂地進入這行時,已經是微利時代,或是不賺錢了。所以,某種程度上說,所謂“先知先覺”,其實就是一種老闆能力——一個不可複製的賺錢能力。
→對商機的獨特悟性
要說到商機的悟性,據我看過的很多老闆的發家史,感覺,只要是能擠進行業前五名的老闆,多半都有這種本事。但如果說是具備特別厲害的商業直覺,恐怕只有天才般老闆,才有這樣的能耐。
這種天才般悟性的老闆,而非一般人所能具備,真是可遇不可求的人物。我想說下廣東長隆集團的蘇志剛,應該就屬於這一類的頂級老闆。
你可能想象不到,一個早年賣豬肉的廣東番禺農民,竟然也有霍英東一樣的氣魄,在中國改革開放的中期,就嗅出了富裕起來的廣東人,對娛樂消費的巨大需求。於是,他大力借鑒外國主題公園的賺錢模式,在自家家門口,前所未有的搞起了中國第一傢俬營的集動物世界+酒店+娛樂體驗+房地產圈地一體化的娛樂產業,加上這些年,他大手筆投入的橫琴長隆海洋公園,可以說是開一家火爆一家,生意旺得不得了。
儘管他沒有上市,人也很低調,可能年輕人裡,也沒有幾個知道他真的是財大氣粗。他是不缺錢的。按照廣東人的精明和穩健風格,我可以保守地估測,他今天的土地儲備,他的經營現金流,他的經營規模,牢牢佔據著中國主體公園的領導者地位。生意模式可進可守,有一句話叫“守正出奇”,可以很好地形容他的戰略意圖。早晚是中國的一匹巨無霸黑馬企業。
如果他哪一天真的上市,我想,市值也有幾千億,一點都不奇怪,絕對不輸給王健林的萬達商業王國。因為,他的東西都是乾貨。
什麼叫獨特的 商業悟性 ,這個叫蘇志剛的廣東番禺人,很好詮釋了頂級老闆的天才能力。
→敢於打擦邊球,不信邪
這 20 多年,我常聽到各類經濟學家出來說,改革開放 40 年,好多發起來的私營企業老闆,都有原罪,或是早期鑽了政策空子,打了政府的擦邊球,才成功的。說得也是。敢於打擦邊球——的確是絕大多數私營企業老闆,在過往的不可訴說的雜亂縱生的殺出的血路中,共有的一個內在的秉性。
哪些如雷貫耳的大企業,像華為、聯想、 TCL 、比亞迪、國美、蘇寧,哪一個不是從地方小企業稀裡糊塗做起?或給人配套,做代工?發家的早期,哪一個老闆不是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睡不好覺?如果不打擦邊球,他的企業,或許難以為繼,或許他早已死掉了。真要追溯起來,都有不得已而為之的原罪歷史。想一想,當年大企業都是這樣,更不要說小作坊企業的日子,是怎樣熬過來的了。
所以說,凡事也有好的一面。可能正是當年這些不太規矩的老闆們,敢於打擦邊球,不怕磨難,死裡逃生,或脫胎換骨,或鳳凰涅槃,或成功轉型,才有可能發展到今天的規範化企業。
不打點擦邊球,不做些偷雞摸狗的事,不交點學費,不信邪突破點道德,幾乎不可能誕生出今天的中國好企業,好老闆。這倒是千真萬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