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得得獨家】本土化版Steemit,簡書和Fountain的區塊鏈彎道超車計劃
2018年9月26日,成立於2013年的內容創作社群簡書與Fountain合作釋出了白皮書,希望建立一個像Steem一樣的基於貢獻證明(Proof of Contribution)的區塊鏈化內容生態系統,並設計了FTN作為使用者的Token激勵,發行總量為30億。
簡書的區塊鏈佈局標誌著新興內容社群嘗試著用區塊鏈技術去激勵使用者、管理社群,與天涯社群的情況不同,簡書並沒有巨大的財務壓力以及生存的焦慮。
雖然拿到B輪融資4200萬的簡書目前估值已超2億美金,處於發展的黃金時代,但在以內容為核心的產品中,簡書上有微信公眾號的強勢壓迫,在相對持平的水平上又和知乎、豆瓣有一定的潛在使用者重合。目前來看,要成為創始人林立所期望的“國內最大的創作社群”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次入局區塊鏈,簡書並不是追逐風口的心血來潮,而是想要藉此達到自己巨集大的目標。
運用Token激勵,銳化社群屬性
要論述簡書入局區塊鏈的合理性,首先要明確簡書是一個社群。自去年4月完成B輪融資,簡書就已經迴歸到“創作社群”的最初定位。
簡書是社群,不是一個部落格,也不是一個平臺。這可能和一些不太瞭解簡書的人的觀念產生了偏差。部落格、社群和平臺在網際網路視野下是截然不同的三個產品,簡單來講,部落格最關鍵的是作者的個體表達,平臺注重的是資訊的彙集,而社群則要以社群成員間的交流為重。
現在開啟簡書APP,可以看到,簡書已經把文章的評論區設定成了像傳統論壇一樣的“1樓”“2樓”和“3樓”。用林立的話來講,傳統論壇上的貼子就相當於話題,大家在貼子下進行與主題相關的交流。簡書也是一樣,只不過把簡短的帖子變為了長文章,在評論區人們依然可以交流。
而現實是,在90後和00後面前談到內容創作社群,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是知乎、豆瓣,而不是簡書。就官方定位來看,所有UGC產品的頭號對手微信公眾號是一個自媒體平臺、知乎是知識分享平臺、豆瓣是社群網站,這些與簡書的定位都不一樣。但是就目前來看,使用者並沒有很好地分辨部落格和社群以及平臺,而是習慣性地把他們混為一談。這一方面是由於人們的知識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於本身這些產品沒有帶給使用者明顯的體驗差異。
這樣就會有一個問題出現,本不是競爭關係的兩個產品,必須處於競爭關係中。這是目前簡書所面臨的尷尬——簡書不得不與微信公眾號、知乎和豆瓣發生競爭。
而此次加入Fountain公鏈,簡書為的是突出自己的社群屬性,從而形成差異化競爭,突出自己在內容創作產品中的特色。
社群建設至關重要的一點在於“社群氛圍”,社群氛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群內成員的共識,而營造成員共識,運用Token激勵不失為目前最好的方法。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簡書入局區塊鏈是理所當然的。社群是個包容性很強的產品,不同的社群會吸引不同的人,如果簡書可以建設一個共識度高、氛圍良好的社群,那麼就可以擁有自己鮮明的屬性,很難再面臨與其他產品的生死之爭。
Steemit本土化,簡書期待實現彎道超車
雖然知乎和簡書走的不是一條獨木橋,但由於目前各種UGC模式產品的定位模糊,公眾傾向於把這兩個產品作比較。Fountain的首席顧問蔣濤也向鏈得得App坦言:我覺得簡書相比知乎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從根本上講,無論是簡書還是豆瓣和知乎,都是以內容為核心競爭力的產品。然而提起知乎,大家會想到精英和專業;提到豆瓣大家會想到文藝和融洽的小組氛圍。而簡書,除了“小清新”這個模糊的標籤,並沒有一個可以吸引固定的創作群體和讀者的堅實核心。
這也是簡書面對目前的UGC產品的同質化趨向所產生焦慮——一部分人喜歡簡書的“小清新”,是其忠實的作者和讀者,而也有一部分人可能並不知道簡書或者並沒有想在簡書上寫作的慾望。這與簡書“做大”的願景不是很相符。如何吸引到更多的人、獲得更活躍的使用者增量,是簡書目前發展中遇到的兩大難題。
知乎比簡書早投入運營兩年,知乎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其融合了自媒體與論壇,在2011年前後,國內正缺少一款將論壇與自媒體的優勢結合的平臺,而知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實現了這種優勢集結,這是知乎成功的根本原因。雖然簡書只比知乎晚了兩年,但這兩年足夠知乎建設一個相對完善的生態並擁有數量可觀、相對穩定的使用者群體。雖然融資態勢迅猛,但簡書在UGC模式的產品中總是顯得有些小眾。
簡書深知在目前新興的內容社群中,如果按部就班地走下去,是很難超越知乎的。因為成功是不可複製的,就像騰訊不可能用抖音的方式再去建一個抖音,但是如果創新一下路徑,一切就又都有了成功的可能。
簡書這次其實並沒有創新模式,就像Fountain白皮書中開頭寫到的那樣“感謝Steem,一位先行者”,此次的區塊鏈佈局,簡書仿照了國外一個成功的依靠區塊鏈技術建立的英文內容社群Steemit 。將國外的模式遷移到本土並取得成功的案例在中國屢見不鮮,如知乎對於Quora的模仿,微博對於Twitter的模仿。
國內與國外的資訊脫節給了這些依靠舶來模式建立起來的平臺很好的發展機會,也讓這些產品在國內的大環境下顯得別出心裁。在每一次技術的變革浪潮下,頭部的企業永遠面臨更高的機會成本。這次,最先做出改變的也不會是知乎或是豆瓣。而擁有一定使用者基礎,卻仍有上升空間的簡書可以放手一搏,搶佔海外區塊鏈內容社群Steemit模式的本土化先機。
在外界看來,目前的簡書是舒適和安逸的,但其實簡書並不甘於此。蔣濤向鏈得得App表示,此次進軍區塊鏈就是為了實現“彎道超車”,Fountain的白皮書是由簡書的CEO林立起草的,同時林立負責Fountain專案中簡書DApp的生態設計和Fountain專案的技術架構規劃。目前國內還沒有一條像Steem一樣被大眾廣泛認可的內容生態公鏈,這是簡書和Fountain的機會。
由此看來,簡書和Fountain並不是合作那麼簡單。簡書之於Fountain就如Steemit之於Steem。Fountain更像是簡書孵化出的一條像Steem一樣的內容公鏈,與天涯自身構建的封閉式通證體系不同,由簡書CEO林立領導開發的Fountain可以吸引和容納更多的內容社群,自成一派,甚至通過這種方式的“聯合”,在使用者量和使用者活躍度上,可以趕超如知乎和豆瓣這樣的競爭對手,搶佔新一輪內容社群競爭中的優勢地位。
這樣看來,簡書此次加入只是Fountain生態建設的開始,Fountain想做區塊鏈時代內容社群的基礎設施,如Steem一樣承載更多的DAPP。而在Fountain上構建一個完善健康的內容生態,吸引和開發相對豐富的DApp,是任重而道遠的。蔣濤向鏈得得App表示,目前,Fountain要解決的是信任問題,而這種信任取決於簡書在應用區塊鏈技術後能否取得明顯的進步,大家看到簡書變得更好了,簡書上的內容創作者獲得的收益也更多,自然就會選擇與Fountain合作,成為Fountain生態中的一員。
內容社群轉型區塊鏈內容社群,共識問題是首要難點
Steemit的社群活躍度令大部分國內內容社群望塵莫及。資料顯示,目前Steemit網站的活躍使用者比例在23%左右,而簡書的網站加App總的使用者活躍比例在20%上下,且不說網站和App存在大量的重合使用者,而簡書的活躍度在網際網路內容社群中已經屬於很高的水準了,天涯社群的活躍使用者比例只有萬分之六左右。

簡書和Steemit對比
Steemit的可觀的社群活躍度是讓簡書選擇效仿的重要原因。但Steemit的高社群活躍度是由於良好的社群Token激勵不假,但在這之前,還要先解決一個問題——社群共識,讓社群成員認可這個工作證明,認可Token的價值。不然,Token就不能構成一種有效的激勵。
與本身就依靠區塊鏈技術建立起來的內容社群Steemit不同,簡書的使用者中很多並不瞭解區塊鏈是什麼,也不明白Token到底是做什麼的。很多使用者對於區塊鏈並不感興趣也沒有動力去了解。所以,要成功依靠區塊鏈轉型,讓token真正起到激勵使用者的作用,簡書首先要構建的是社群的共識。
Unetwork聯合創始人嚴肅向鏈得得APP表示,雖然對於簡書和天涯社群這些已經擁有一定使用者基礎的內容社群來講,運用區塊鏈技術轉型是一個很好的彎道超車的機會,但是社群的共識將會是它們轉型過程中的面臨的首要障礙。
一般來講,社群共識會涉及到使用者激勵、Token分配的問題,所以激勵機制是否合理,是否能有效地激勵使用者和盤活社群在轉型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這就需要一個合理的易於使用者理解的通證設計。如果通證設計的不合理,就有可能湧進很多來薅羊毛的投機者,破壞社群秩序,形成非常功利的氛圍。
相較於其他區塊鏈專案多達上百頁的白皮書,Fountain的白皮書已經顯得很簡潔了,而且避免了很多專業術語和技術性闡述,儘量貼合簡書使用者的知識範圍和閱讀習慣。
但就是這樣,蔣濤依然覺得在構建社群使用者共識的過程中,教育大量現有使用者對於簡書來說依然不是件容易的事。簡書沒有像幣乎以及Unetwork社群那樣佔比龐大的區塊鏈從業者和愛好者,雖然不乏區塊鏈相關的文章和讀者,但其中真正瞭解Steem及其運作方式的使用者少之又少,對使用者進行有效的教育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蔣濤向鏈得得App表示,在簡書選擇入局區塊鏈的兩三個月中,除了對Steem進行了解和研究、判斷簡書此次轉型的機會成本,也一直在嘗試用各種方式構建社群使用者的共識,包括開展的”未來“主題的徵文比賽、白皮書解讀等等活動,白皮書也已經做出了幾次修改。但社群的活躍度並沒有很明顯的提升,顯然使用者還沒有完全理解這個新的機制,還需要繼續對社群使用者進行教育和推廣。
由此可見,對於簡書來講,一方面,多於Steemit十倍的使用者量意味著更大的機遇,另一方面,1200萬的社群的轉化對於簡書來講也非易事。但蔣濤堅信簡書和Fountain把握住了一個難得的機會,這次簡書的區塊鏈佈局雖然不算高調,但從簡書的長遠戰略來看,簡書是已經考慮好要All-in區塊鏈的。
蔣濤很看好結合區塊鏈技術的內容社群的未來,“未來區塊鏈內容社群可以趕超微博、抖音、知乎,這些頭部產品如果不想被區塊鏈內容社群所顛覆,未來也會轉型到區塊鏈的。”
總的來看,目前簡書已經找到了當下內容社群和內容創作者的痛點,即使用者的貢獻幫助企業獲得了發展,但企業的市值和收益卻與使用者沒有關係之間的矛盾。無論是以前的天涯還是現在的簡書,都試圖利用區塊鏈技術創造一個讓使用者貢獻與使用者實際收益成正比相匹配的社群,無疑這樣是更合理的,也更符合人性。但良好的社群氛圍也是在發展過程中不能捨棄的,這是構建共識的基礎之一。一味地強調Token的獲取而不注重社群基礎共識,只會吸引更多與社群氣質不相符的瘋狂投機者,從而破壞社群的文化環境。
就如UGC產品之間有差異一樣,目前的網際網路內容創作群體也不能一概而論。對於一部分社群使用者來講,Token的價值與價格波動,基於社群貢獻所發放的Token能不能達到自己的收益預期,是決定是否參與社群建設的關鍵因素。而對於另外一些使用者來講,自己的內容創作並非是為了直接取得收益。也許他們更注重影響力,比如成為特定領域的意見領袖,這些人可能更傾向於在平臺效應和傳播能力更強的社群中進行創作,這就需要使用者激勵機制的多樣化設計。
社群使用者參與社群建設的目的是不同的。當下,設計出一個可以平衡所有人訴求的通證模型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構建一個長久穩定的社群共識,不然,對使用者進行再多的教化也是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