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基礎教育比較:kids are kids
我作為美國的教育專家,在中國進行講座時經常會被問到中美教育的體制差異問題。我想是因為隨著中國的開放與國際化,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很早就開始考慮送孩子出國留學,從中學甚至小學階段就可以做到國際化教育。
那麼中國的基礎教育與美國的基礎教育到底有什麼異同呢?
在我看來,kids are kids(孩子就是孩子)。
孩子一出生其實都是一樣的,但後來會有所不同與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中,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就會不斷去適應這個環境,隨之形成不同的特質。
區別的產生應該是來自於管理和環境。美國的教育系統很鼓勵學生的創新能力,從一開始我們考慮的就是,將來在真正進入社會的時候,這個孩子有沒有工作可以做。學校所培養的能力與社會是緊緊相連的,我們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孩子在學校學習知識之後,因無法找到工作進入社會而回到家中。因此,整個教育系統設計的初衷就是幫助他們與企業,與社會接軌,並以此為目標來培養孩子的能力。
中國的情況可能不太一樣,有些父母對待孩子的方法很像把孩子當成一個產品。學習什麼知識,未來怎麼走都是被父母提前規劃好的,另外,中國的家長還會把高考視作學習的終極目標。相比較而言,美國的教育體系更加註重對學生技能的培養。
在孩子的興趣培養方面,中美也表現出很大的不同。美國的教育體系更加註重對孩子興趣的挖掘和鼓勵。從他們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並引導他們往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發展。美國的學校老師會要求學生去做一個專案,通過做專案發現自己的興趣點在哪裡。譬如說讓學生去做一個有關空氣汙染的專案,學生就要去了解,空氣汙染髮生的原因在哪裡?找到原因之後,要繼續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解決空氣汙染?
孩子是怎樣進步的?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尋找和思考學生會找到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領域,喜歡研究環保問題的可能會成為環保專家,喜歡研究法律問題的可能會成為律師……興趣與未來的職業發展就這樣聯絡在了一起。孩子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他就有可能在這個領域有一番作為。
現在中國很多中產階級的父母也會給孩子報很多的“興趣班”,在我看來,這並不是出自孩子本身的興趣,其中會有“強迫”和“安排”的成分。如果不是出自內心的熱愛,孩子在這些“興趣班”的學習中是不會感覺到快樂的,這樣的學習對於孩子日後的發展和工作是沒有益處的。很多中國的家長並沒有意識到,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其實比成為一個成功的人更重要。
孩子逐漸長大,走向社會。挫折教育對於中美兩國的教育都是不可避免的,中美孩子在面對“失敗”這個話題時也會有極大的不同。美國對於孩子的教育中,也包括對失敗的態度。孩子如何面對失敗,失敗了要怎麼辦?我們會教會孩子承擔失敗帶來的後果,從失敗中去學習,然後站起來。美國的父母和老師會告訴孩子,林肯失敗了99次,但還是當了總統。
我們並不把失敗稱之為失敗,而是經驗,從失敗中去總結學習經驗,在失敗中去成長。但是中國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是不允許他們失敗的,一定要成功。
最後我想講的是,美國的教育體制與中國的最大不同,是美國的教育體系看重的是平衡——除了學生的SAT和GPA之外,還要看你的其他技能,譬如說你打籃球打得很好,你可以代表學校去打球,你的這項才能就可能幫你贏得很多的分數。學生有特殊技能,哪怕你的SAT和GPA差一點也沒有關係,你所報考的學校也還會收你,這一點就不像中國完全依靠高考。
美國的孩子選擇學校的標準跟中國也不太一樣,他會根據自己的專長選擇相應領域裡最好的學校。譬如說,我小提琴拉得很好我以後想往這方面發展,我就會選擇那些小提琴專業非常好的學校,而這樣的學校並不一定是哈佛、哥大等等名校。哪個學校更適合我的發展,我就往哪個學校去。在美國,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會告訴他,不要用考試的成績來衡量一個人的人生成功與否。
除了學習能力,美國的教育體系更加註重對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譬如說溝通技能,這對於一個人的發展其實是很重要的能力。相對而言,中國的學校對於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就要單薄很多,對於學生的解題能力會更加看重。中國的教育是讓孩子不斷追求最高的分數,考最好的學校。事實上,依靠很高的分數進入很好的學校並不意味著最後一定會找到工作,教育一定要注重平衡。我遇到過很多中國留學生,他們有很好的分數,但他們無法把自己的能力表達出來,展示自己。我為這樣的學生感到遺憾和惋惜。
當然,在我們美國教育者看來,中國的孩子具有很多優點的。譬如,中國的孩子非常嚴謹,課堂上會端端正正的坐著聽老師講課,而美國孩子在課堂上自由性很強,絕不可能好好坐著。綜合來看,在美國出生的中國孩子先天具備這兩種特質,所以ABC是自由度和嚴謹性結合得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