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環境教育年會:中國夥伴參會快報(二) 分享
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資助下,康奈爾大學公民生態學研究室組織帶領一批中國環境教育夥伴前來參加第47屆北美環境教育年會。
經過了第一天的 ofollow,noindex">“預熱” ,夥伴們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安排。北美環境教育年會的議程很滿,會場的眾多會議室和展廳,同時進行不同類別及各種主題的彙報。參會者們可以在議程上(APP、PDF和紙質版)尋找最感興趣的專案,到相應地點學習和討論。中國夥伴們的彙報分享讓人眼前一亮!
11日上午8:30-9:10am,康奈爾大學的 Alex Kudryavtsev 博士、 李悅 博士和 Anne Armstrong 彙報了康奈爾大學公民生態學研究室的環境教育線上課程,著重介紹了互動學習、專案制學習和相關評估研究。線上學習社群的搭建包括Facebook群和微信課程群,學員會加入相應課程的社群。即使課程結束,線上學習社群也會一直持續下去,每一位環境教育者都可以隨時與全國各地誌同道合的夥伴們進行交流!
11日上午9:20am, 羅文 做了題為“建立共享社群”(Creating Shared Community)的Bright Spot彙報,介紹了昆明的雲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在石城自然學校開展的系列社群活動,受到美國同行關注。分享結束後聽眾反應熱烈,表示很受中國同行啟發,來自Kids Against Climate Change的Kottie主動邀請合作。
11日下午1:15-2:15pm海報彙報(poster-presentation)是北美環境教育年會中非常活躍的一個環節。來自全球各地的參會者們將他們正在進行的環境教育專案做成海報,貼到展廳海報牆進行展覽。參會者們從被仔細遴選出的82張海報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案,與對方進行深入交流,互相學習經驗,開啟頭腦風暴。
劉敏 (雲南師範大學文理學院)向大家展示了“紅河哈尼族鄉村女性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Rural Women’s Influenc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IAHS)。她們希望通過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環境教育的開展使得當地傳統文化、傳統農耕、傳統生活方式得以保留,使世界遺產梯田農業能夠可持續發展。專案對鄉村女性在環境認知方面的知識與意識、行為與參與、態度與意願三大板塊進行調查並分析,基於調查結果設計環境教育內容模組,將環境教育內容、形式與當地的生態旅遊、鄉村經濟發展、哈尼族文化傳承以及梯田生態保育相結合,探索哈尼梯田遺產保護與哈尼村寨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紐帶。
夏雪 和 陳陽 還帶來了“如何運用環境教育提升社群的環境意識”(Promoting a Conservation Area Community’s development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的彙報。針對不同社群,深圳市紅樹林溼地保護基金會(MCF)在自己的6個自然教育中心中開展了豐富的環境教育課程和活動,包括講解和導覽、公民科學專案、學校教育等,吸引了大批社群參與。MCF致力於建立適宜於動植物的環境,保護生活在這裡的野生生物,讓人類能夠世代享有公園生機勃勃的環境,並能激發他們對環境的關懷,同時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於悅洋 (康奈爾大學 碩士研究生)的海報主題為“校園環保組織能力建設網路”(Capacity Building Network for China Campus Environmental Clubs),介紹了由環保社團發起的面向環保社團的系列能力建設線上活動,以及今年四月與九月的兩期分別聚焦於改變理論和環保社團文化的孵變營。
鳳羽桐 (南京大學 本科生)的海報圍繞“綠享APP” (Green Share App),介紹瞭如何通過掌上工具塑造我們的綠色生活。對環境教育者來說,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培養大家的親環境行為。綠享(Green Share)app就提供了這樣一個“晒環保行為”的平臺,激勵更多人採取環保生活方式;整合了“樂活生活”系列課程,傳授健康和可持續生活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並通過“社群地圖”功能幫助公民精準對接居住地的環境教育及其他環保活動專案。希望通過APP的嘗試,讓大家意識到選擇環保生活方式並不困難~
羅乃茜 和 譚羚迪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向大家介紹了“自然保護區的公民科學”(Everyone is a citizen scientist: Citizen Science in Nature Reserve.)。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和四川王朗自然保護區合作開發具有保護區特色的自然教育課程,發起了“科學志願者”活動,招募青少年學生、企業員工參與自然保護和科研,協助科學家和保護區完成收集樣方資料、安放紅外相機等基礎工作。同時還發起瀕危植物民間調查培訓,自然愛好者通過專業培訓,協助科研保護人員收集保護區物種記錄和影像資料,向自然觀察資料庫提交物種的位置資訊。這些活動促進了公眾參與自然觀察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反饋自然保護區、鄉村社群和科研團隊,做出真實有效的貢獻,影響更多的公眾共同守護自然。
梁園 和 魏蔚 (成都根與芽),將機構推進社群零廢棄環境教育的努力帶到了年會(Building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Through Zero-Waste Education)。成都根與芽一直專注於推動生活垃圾的可持續管理,在工作中發現了學校和社群沒有形成合力應對同一問題。學校隸屬於社群,完全可作為社群居民的良好示範,而社群又是人們認識環境,深入實踐的絕佳場所。通過孩子帶動社群,而社群的實踐達人又能進入學校傳遞經驗,因此讓學校和社群有機整合,實現聯動可以幫助我們達到目標!
李珊 (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的海報主題為“環境教育幫助減少佛教信徒放生引起的生物入侵”(Us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 diminish the release of invasive species by Buddhist followers in China),分享了深圳仙湖植物園致力於本土物種多樣性保護的專案,通過使用環境教育專案來減少比鄰的弘法寺佛教徒在園區內外放生入侵生物的行為,專案仍在持續進行中,這個專案引起了參會代表的關注並收到了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的Louise Chawla教授和澳大利亞環境諮詢師Samuel Winbrun提出的優化建議。
10月12日下午, 譚羚迪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Bright Spot分享主題是“我們的坑——北京溼地恢復中的公民參與”。隨著華北平原的溼地面積正在減小,水生生物的棲息地正在喪失,去年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和來自社會各界的志願者一起,在北京市郊的小毛驢市民農園挖坑放水,試圖恢復棲息地。這個坑引來了多種蜻蜓、兩棲動物、水鳥和水生植物,也為志願者和居民帶來了知識和歡樂。
10月13日上午, 郭可瀅 (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及長江日報)Bright Spots分享的主題是“帶孩子到公園上自然課” (Kids’ Second Classroom In Nature)。分享介紹了由政府(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和媒體(長江日報)合力組織和推廣的公益專案“公園大課堂”。它是在城市多個公園中,聚合各行各業的大咖,帶孩子週末到公園上自然課的模式。經過2年的實踐積累,孩子們共同建設了一座 通過“廢物利用”改造完成的 3000平米“夢想花園”,並出版了《一本會發芽的書》。分享結束後聽眾反應熱烈,引發了關於中外自然教育方式的熱烈討論。“為什麼幫孩子們建設一座夢想花園?”,“中國普通家長對帶孩子接受自然教育是如何看待的?”……分享會後,來自Florida Atlantic大學的Emily Howard還主動邀請同“公園大課堂”交流合作。
紅樹林基金會的 陳陽 和深圳市綠色基金會的 胡卉哲 在會議中也積極與各國環境教育工作者開展交流,他們在深圳所開展的環境教育專案引起了許多國際夥伴們的關注。
接下來,中國環境教育參會夥伴們將帶來更多參會見聞分享,敬請期待!
作者:中國參會夥伴
編輯:風羽桐、李悅
排版:於悅洋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10-21
本文作者:Cornell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