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入駐快手:作品近3000萬播放量,實力詮釋科研的兩張面孔
9月19日,中國科學院“中科院之聲”(ID:Zky19491101)正式入駐快手,短短20幾天,其釋出的13條短視訊,總播放量近3000萬。科學不是枯燥的,也不是冰冷的,中科院用更直觀的方式普及科學常識,引得快手使用者紛紛點贊關注,掀起了擁抱科學的小熱潮。
你可能看過它的第一條視訊——“江豚誕生記”——小江豚罕見的誕生過程和淘氣形態萌化眾多網友,目前播放量已近140萬。很多網友也由此意識到它們是比大熊貓還要稀少的瀕危物種,並留言呼籲大家重視、保護長江生態。
而介紹我國著名天文學家、“中國天眼”的發起者和奠基人南仁東的作品《關於“天眼”,你至少要知道這些》,獲得了將近68萬點贊,大家在紛紛為這位時代楷模致敬的同時也知道了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在貴州,瞭解了天眼的價值和對科學發展的意義。
中科院之聲的13條視訊,兼具“鬼畜風”和“嚴肅臉”:有動物,有植物,有北極,有望遠鏡,還有賞月科普——在你知道的基礎上,再讓你知道得多一點;當然,你也會接觸一些平時並不知道的東西,並由此獲得知識,比如長得像麵包的“刻鱗鵝膏”,視訊告訴你“食毒不明,千萬別吃”。
正是認知的一點點累積改變著我們,也改變著世界。中秋時,中科院之聲告訴你,當在賞月的時候,我們到底在欣賞什麼;當我們談論“塑料姐妹花”時,它讓我們見識桉樹的“塑料親情”;或者乾脆用直接醒目的彈幕隆重介紹那些出場“自帶標籤”的植物,比如巨魔芋就是“臭臭臭”,一些美麗的蘑菇就是“毒毒毒”。
通過視訊,我們用十幾秒鐘看到了曇花一現的全過程,見到了鬼吹燈中的屍香魔芋,見識到了北極站的接收器是如何運動的,知道了中科院在北極的遙感衛星地面站每天的資料接收量是國內站的2倍以上,北極站的視訊也收穫了最高的1300萬+的點選。
中科院之後,近期中科院物理所也正式入駐快手,科學正在快手上進一步流行起來,而其實科學內容在快手使用者的受歡迎程度遠超人們的想象,之前,以化學科普著稱的戴博士實驗室,就獲得了近200萬粉絲的關注。而在中科院之聲的作品下,評論中有網友呼籲“多普及下知識”、“多宣傳點這樣的視訊多好!”,可見網友擁抱科學內容的熱情。
毋庸置疑,快手正成為科學的重要傳播陣地。伴著調性鮮明的短視訊作品,越來越多的科學、科技、科普類賬號正吸引更多粉絲走近自己、認識自己,並由此傳播社會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