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陷入可信與效率危機,生態令卻“二者兼顧”?
在區塊鏈行業火熱下另有一番來自於普通使用者的冷思考,似乎除了比特幣和以太坊錢包外,區塊鏈技術對生活並無實際用處。而針對區塊鏈如今陷入的可信與效率危機,類似於生態令等區塊鏈新技術已然在技術和應用層面採用手段加以規避。
在區塊鏈技術對比於在基於中心化雲端計算模式搭建的網際網路標準框架後,再進一步深入研究,會發現區塊鏈技術“反其道而行之”,運用了p2p的網路通訊模式,使用冗餘的區塊鏈資訊儲存手段和共識計算過程,摒棄了物理動態上的中心化,這種技術的確為我們實現了煥然一新的網路結構模式。但另一方面,區塊鏈的技術框架模式,也讓人們不僅對落地應用中的效率發問:區塊鏈的儲存和計算,會有數個節點來做重複的儲存和計算,會不會效率較低並且費用昂貴?同時以以太坊擁堵、交易費用和維護成本為典型例子,去中心化系統的不經濟和低效也讓人們產生質疑。
這是一種去偽存真的過程,區塊鏈作為新興技術目前實現略為粗糙,在效率和使用性上的不足會影響到未來區塊鏈和數字資產技術應用落地的發展。業界人士提出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即是,將現有的技術系統與中心化的分散式技術相融合來改善並優化公鏈構造方法,而這種方法在ECOL生態令的雛形中就早有展示。
以ECOL生態令為代表的區塊鏈3.0技術,從以太坊的治理結構中跳出,摒棄過度中心化的治理模式,並不過分追求去中心化,也不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是強調有效和適度去中心化,還會搭配相關的超級晶片和硬體設施,輔助區塊鏈技術作,作到軟硬互補、虛實結合、安全文穩健、事半功倍。
ECOL生態令面向現在市場上數字資產種類多,系統差異大等問題,引入能夠連線比特幣、以太坊、Nxt、Eos、Hyperledger等多種不同區塊鏈協議的“安全互訪協議”,解除當前塊鏈分割的問題。作為一條公鏈,其共識節點涵蓋了使用者端,必須規範使用者行為,優化公鏈構造,才能使整個網路按照協議穩定安全的執行。
對於生態令來說,我們未必需要用傳統網際網路產品的標準去要求這些分散式新技術。然而,面向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技術融合的可能,與傳統方法和技術的對比,有利於我們梳理清楚這些新興技術的效能特點與發展趨勢,進而實現“區塊鏈的可信與效率”二者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