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告別,未必是最終的離開 | 薦文 2018 #40
以下是我在這周讀到的一些好文章和一些有意思的內容,也許你也會喜歡。
薦文
ofollow,noindex">《To Keep a User, Sometimes You Have to Let Them Go》
使用者不用你的產品了,未必真的是產品的問題,而有可能是使用者的生活發生了一些變化,例如,要去度個假,要考研衝刺等等。真正的忠誠度不是無時無刻都要用你的產品,而是即便不用一段時間也還會回頭。想想有哪些品牌是自己不常光顧但又對它忠誠的?我第一時刻想到的:讀庫。
《Four roads we call customer service》
每家公司都在強調自己注重客服,但類似螞蜂窩、滴滴、去哪兒的客服出糗事件卻在頻頻發生。好客服應該是什麼樣的?尊重客戶,解決問題,不推搡,願意從客戶身上學習和挖掘問題來改進。仔細想了一下,並沒有碰到過什麼讓我讚歎的客服經歷,但是最近發現願意使用 Intercom 這樣的線上客服工具的公司(如石墨、輕芒),產品和客服都不會差到哪裡去。
《Switching Cost》
更換一個產品是有成本的,也許是經濟成本(比如從安卓手機換成 iPhone),也許是學習成本(比如從 Windows 換到 macOS),也許是關係成本(比如從微信換到子彈簡訊),也許是其中兩個或三個的綜合。
《A product manager’s perspective on technical debt》
有時候開發同學說,接下來兩週要重構一下,你就少提一些需求吧,不免讓人覺得苦惱,畢竟,技術債明明是開發同學「借」下的,對吧?其實,作為產品經理不能這麼想,在業務實現速度和程式碼質量之間,也是 trade-off。
《The Trust Battery: My Interview with Shopify Founder Tobi Lütke》
對 Shopify CEO 的訪談部落格。蠻多有意思的觀點,例如他對於 Shopify 的定位理解很簡單——就像《超級馬里奧》中能讓馬里奧發火球的花;人跟人之間的信任不是開關要麼開要麼關,而是像電池那樣有能充能耗。
《理解「商業模式」的三個關鍵》
要理解所謂的商業模式,不妨從這三個問題著手:「第一,為什麼要為此買單?第二,誰會為此買單?第三,有多少人(客戶)會為此買單(規模和佔比)?」
:bulb: 有意思
- 一份調查顯示 ,對於手機解鎖,人們更注重安全性而不是便利性,傾向的解鎖方式中還是指紋解鎖更高。

- 來自 Nielsen 的調查結果 ,也許可以在投放海外廣告時做參考:
Facebook 和 Twitter 上視訊的閱讀量比圖片高 10% 和 20%,但是,Instagram 上圖片的閱讀量比視訊高 30%。

關注微信公眾號 BuildForever,我會每天推薦值得一讀的文章和有意思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