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計算2.0時代:產業升級背後的雲端生意
時隔六年,騰訊進行了大規模內部架構調整,新成立了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長期耕耘C端業務的騰訊,開啟了的B端的生意經,重磅加碼雲端計算。
幾天前的9月25日百度ABC雲智峰會上,百度宣稱要打造最“智慧的雲”,以人工智慧為中樞,以雲端計算為基礎,以大資料為依託, 構建百度雲生態,主打最全面的AI能力。
9月19日的雲棲大會上,阿里雲宣佈上線新一代面向萬物智聯的雲端計算作業系統飛天2.0,並將基於飛天平臺的杭州城市大腦升級到2.0版。
巨頭加碼雲端計算,連線戰略再升級
這場“上雲”的角逐BAT不僅都沒有缺席,在戰略上都給予了足夠重視。巨頭的集體爆發印證了今年是我國雲端計算市場的一個重要拐點。從消費網際網路到產業網際網路的升級,是網際網路企業連線戰略的自然延伸,也是搭建新一代智慧產業生態的重要路徑。除了BAT, 華為、海康、浪潮等知名的硬體整合商,電信運營商和IDC廠商,也在不斷加碼。早在2017年3月,華為就成立了專門負責公有云的一級部門CLOUD BU,當時業界普遍認為,華為雲將成為雲端計算領域的重大變數。
雲端計算並不是新概念,國外早在2000年以後得到了廣泛應用,亞馬遜2013年就已經進入中國市場,阿里雲的構建始於2009年。與諸如出行打車、餐飲外賣等消費級的服務相比,這是一場企業級服務層面的競爭,其標準化程度要弱許多,區域性特徵和非市場化的決策也相對顯著,對於優質的供應商來說,市場的積累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如今,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面臨轉型的傳統行業對雲服務有了更迫切的需求,人工智慧、大資料、物聯網等技術對生產效率的改善給了他們對於數字化、智慧化的信心,不少企業意識到了業務上雲的優勢。
深入產業的Cloud 2.0時代來臨
在Cloud 1.0時代,遊戲、視訊、電商等網際網路企業的業務很早就在雲上,可謂是雲的原生領域,如網宿科技就為熊貓、鬥魚等大量直播平臺提供CDN服務發展壯大起來。在Cloud 2.0時代,雲端計算將觸角延伸到金融、政務、教育以及與物聯網相關的裝備製造、安防、汽車、家居等領域。金融行業是雲端計算的重要突破口,傳統的IT架構已經成為其創新業務的阻礙;智慧工業雲是工業智慧化的基礎,為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起到了聚合產業生態的關鍵支撐作用。
在Cloud 2.0時代,“上雲”的企業客戶不僅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便宜的價格、安全穩定的架構,還有更多深入場景的多樣化的需求。如鋼鐵廠可以通過雲端的影象識別技術有效識別有缺陷的鋼板;在人力密集型的部門例如呼叫中心,利用語音識別、語義理解、使用者大資料等技術,幫助呼叫中心節約成本。
雲端計算的本質:共享、規模效應、服務經濟
億歐智庫認為,本質上講,雲端計算具有以下三方面特點:首先,從消費級產品(如搜尋引擎到個人郵箱)到各類企業級服務產品,雲端計算是一種共享經濟模式,讓使用者尤其是中小企業使用者方便、快捷、低成本地享用IT設施。其次,雲端計算可以實現資源管理時間和空間上的靈活性,拓展了IT資源的企業邊界,最大範圍實現了規模效應。最後,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雲端計算是典型的服務經濟,隨著技術不斷走向成熟,讓使用者獲得更多優質的服務才是雲端計算廠商的重要課題。常見的雲端計算服務模式有以下四種:
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是把基礎設施資源(計算、儲存、網路等)通過網路分配給使用者使用的商業模式。由於具備很強的資金、生態、技術壁壘,IaaS層的產業集中效應十分明顯。
PaaS(平臺即服務):是把計算環境、開發環境等平臺作為服務提供給開發者的商業模式。
SaaS(軟體即服務):是面向企業或個人終端客戶群體提供軟體應用服務,常用的有CRM,HRM,協同OA,ERP,雲端儲存等等。SaaS 市場空間巨大,競爭格局的長尾效應明顯,目前仍有大量初創企業湧現。
BPaaS(業務流程即服務):是通過雲解決方案,作為一項服務來交付的業務流程。這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由於國內雲端計算服務的標準化程度較低,企業的需求呈現更為分散和多樣化的特徵,BPaaS在國內較少被提及。
隨著產業發展越來越成熟,IaaS、PaaS、SaaS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當前,IaaS廠商依託生態、技術和資本不斷向下遊滲透,也有不少廠商如網易雲從產品研發和業務運營等層面出發,打破了傳統的劃分,解決場景下的具體業務需求。
中美雲端計算巨頭PK
從大型機計算、小型機計算 、PC計算再到如今的雲端計算,每個時代都有IT巨頭誕生。在雲端計算時代,以亞馬遜、微軟、阿里等為代表的廠商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紅利。在Gartner公佈的2017年度全球公有云IaaS市場份額分析報告中,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里雲名列全球Top3。
作為中美兩國的雲端計算巨頭,阿里雲和亞馬遜同樣起於電商,後強勢進入物流和新零售,即使是比較阿里雲和AWS產品線也有相當的類似之處。儘管兩家企業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但是在雲端計算業務上,阿里雲在規模上和營利能力上相比AWS仍有差距。
下圖非常直觀,兩家的雲端計算業務在體量上相差10倍左右。事實上,AWS在2014年第一季度開始,單季營收就突破了10億美元,在這以後至少保持了40%以上的年複合增長率。而據最新的財報顯示,阿里在2018年第二季度的營收為6.91億美元,尚未追平AWS在2014年時的單季營收規模。儘管如此,阿里雲已連續三年保持了100%以上的增速,今年前兩季度的營收就已經達到13.36億美元,預計2018全年增速在80%左右。鑑於AWS的營收基數巨大,能夠達到40%的年複合增長還是非常可觀的。

在剛剛過去的2018財年阿里巴巴集團的營收總計2502.66億元,而同期阿里雲的營收是133.9億元,僅佔5.4%。再來看盈利情況,AWS2017全年的營業利潤達到了43.31美元,為亞馬遜貢獻了超過60%的營業利潤,推動亞馬遜盈利能力和股價的顯著提升。相比之下,目前阿里雲仍處於虧損狀態,財報顯示,阿里雲2018財年EBITA Margin為虧損6%,好於2017財年的虧損8%,毛利率有所提升。
儘管在全球範圍內稱霸,AWS在中國的本土化並非順利。根據IDC的資料,在2017年阿里雲佔領了將近一半的國內公有云IaaS市場份額, 在全球市場上當之無愧的老大AWS僅佔比5.4%。億歐智庫認為,在雲端計算方面,國內外的技術差距遠不如IT硬體大,加上政策法律限制、文化差異的影響,外資公司的本土化道路任重而道遠。

雲端計算市場大有可為
Gartner和中國信通院的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公有云計算市場規模達到1110億美元,而我國是36.2億美元,佔全球公有云市場的份額不足5%。億歐智庫發現,如果按照Gartner最新統計的加入了BpaaS(業務流程即服務)部分的全球公有云市場規模來算,我國的公有云市場規模不足全球市場的3%。除了公有云,混合雲和專有云的想象空間也十分巨大。據報道,阿里雲除了提供公共雲服務之外,也提供飛天專有云,為大型客戶使用。我國現階段雲端計算產業尚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雲端計算市場的拐點還遠遠沒有到來。相關資料顯示,目前美國已有54%的企業使用雲端計算,其中網際網路公司的比例高達90% 以上,相比之下,我國各行業在使用雲端計算方面的積極性仍待提高。

此外,隨著各地方政府在政務、交通、安防等方面上雲的需求以及智慧城市的推廣,以及“一帶一路”的帶動,中國企業在全球雲端計算市場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