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美好的辦公裝置租賃,是否只是資本的遊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共享經濟熱潮下,人人都在饞涎這一巨大的風口,各種各樣的共享模式也是遍地開花,像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這些等等看似新鮮的事物都在不斷重新整理著我們的眼球,包括許多傳統的辦公行業,似乎也都搭上了共享經濟的快車,成為了資本市場的新寵兒。
而所謂的共享經濟,其實並沒有脫離租賃的本質,近日獲得多輪投資的共享辦公領域,也無非就是辦公室的租賃和辦公裝置的租賃。但儘管如此,也仍有不少數億元級別的融資在其中,似乎其中確實有著某種可行的商業邏輯,那麼, 所謂的共享辦公未來究竟能否成為顛覆傳統辦公模式的轉折點?又存在著哪些頑疾呢?
從“買產品”到“買服務”:企業的輕資產化或成大勢所趨?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快速發展,許多新興行業和中小企業數量不斷猛增,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業,所處的生存環境十分艱難。這就需要企業通過降低對固定資產和運維成本等方面的投入,來將更多的資金和精力聚集在核心業務上,進一步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從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所謂有需求就有市場,辦公租賃行業的火爆自然與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企業輕資產的運營模式下,通過“以租代買”方式,也確實能夠減輕企業運營中來自現金流壓力。而資本的嗅覺往往都是最靈敏的,一時間衍生出了大量的辦公租賃企業。
在這其中,也有許多針對不同垂直領域的企業陣營,例如辦公裝置租賃的平臺,就有易點租、優易租、租賃社、小熊U租、人人租機等幾十家企業;還有以優客工場、氪空間、WEWORK等平臺為代表的等辦公室租賃企業;包括專職於倉儲租賃和工程機械租賃服務平臺,入局的企業也都不在少數。
而在共享辦公這一商業模式快速發展的背後,不單單是依靠為企業減輕一定現金流的壓力,在日常的辦公中,也確實有著其存在的價值。
對於大多數企業而言,電腦、影印機、投影儀、傳真機這些都算的上是剛性需求,而這些裝置不光在採購的時候需要花費不少的資金,還要考慮其不斷增加的耗材配件費用,以及裝置折舊及日常維護,從這點來看,以少量的資金來租賃優質的辦公裝置往往是最佳的選擇。
據瞭解,現在大多數的辦公裝置租賃平臺都會負責企業在辦公裝置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費用,包括硒鼓的更換、加碳粉、裝置維修、日常保養等,而這些都算是對成本的一種節約。除此之外,如今許多租賃公司都能夠根據使用者的實際需要,貼身設計出一個使用高性價比的方案,細化到裝置的特徵、數量、具體租金、結算方式等,摒棄了早期租賃行業只租不管的落後模式,也就開始逐漸被企業所接受。
此外,從國家號召的環保政策的層面來看,電子裝置得更新速度如此之快,每年淘汰的各類辦公裝置十分巨大,而面對這驚人的損耗,廢舊辦公裝置的迴圈利用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這點方面,辦公裝置的租賃成為解決此問題的良策之一。
總的來說,隨著中小企業數量進一步上升,重資產已經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枷鎖,而辦公裝置租賃平臺和其他垂直領域的租賃平臺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解決痛點,算得上是引領了企業向輕資產化的方向發展,開啟了從“買產品”到“買服務”的大門。不過, 目前國內的租賃市場還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很多方面的體系尚且不夠成熟,而資本的瘋狂湧入很容易衝昏行業的頭腦,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
競爭激烈的藍海市場:辦公租賃的冰與火之歌
雖然當下辦公租賃的前景看似十分遠大,但對於租賃平臺而言,在高速發展階段中,必然會像曾經的網約車、共享單車、外賣行業等所有新興的風口一樣,面臨著殘酷的價格戰、營銷戰、公關戰等等,在這過程中也必將淘汰掉一批發展緩慢、虧損狀態、瀕臨破產倒閉狀態的租賃平臺,而想要在此藍海市場中生存下來,不光需要資本的“輸血”,繞不開的還有強大的自我“造血”能力。不過目前看來,大多租賃平臺在這方面還有所欠缺。
就拿辦公裝置租賃平臺的幾家頭部企業來說,所配備的硬體裝置大多是ThinkPad、聯想、戴爾、蘋果等品牌,同質化問題十分嚴重,而且雖然租賃的模式歲種類多樣,但也基本上都大同小異,總結起來基本上分為這樣幾種模式:隨租隨還、固定租期、租完即送、短期租賃、組合租賃等,這些看上去面面俱到的租賃服務,其中卻還有著許多相應的限制和捆綁條件,使得本應該方便快捷租賃服務變得不再那麼純粹。
而且,租賃出的裝置大多都不是全新的機器,相對來說出現故障和異常的概率會更高,這就需要平臺提供相對完善的維修服務,而往往像駐場服務、上門服務、軟體定製服務這些業務都需要另外收費且價格並不低,據瞭解,除了一些硬體上較為常見的小故障以外,許多軟體和較為嚴重的故障還要另收費用,再加上現階段的租賃管理、租賃售後服務等都沒有形成成熟的流程。這就很容易喪失一些本就持懷疑態度的使用者。
再來看長租業務,其中租完即送的模式算是一個小小的亮點,但根據筆者粗略的研究,許多裝置如果固定長租兩年左右的話,價格就基本接近了裝置原本的市價,這樣一來,就等同於是分期24個月購買了這款裝置,甚至算上維護和修理的費用還要高出裝置原本的市價,如果不降低租金價格,可想而知很難會有企業選擇這種模式去租賃裝置。
而一旦租金的價格降低,租賃平臺的利潤空間就會被壓縮,造血能力就會減弱,已是陷入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局面,不難看出,雖然有著資本市場的眷顧,但眼下的租賃平臺仍然迫切的需要獲得租金以外的收入來維持自身的生計。
再加上租賃市場的IT裝置投入是單次購買長期持有,資產無法及時跟上企業發展,租賃服務的出現只能解決短期的持有資產問題,依然無法滿足企業所有痛點。而這還僅僅是平臺內部的頑疾,除此之外,還有著眾多巨頭和新入局企業所帶來的外部競爭壓力,未來發展的道路可以說是十分的艱辛。
總的看來, 目前辦公裝置租賃行業的渠道非市場化、談判週期長、擴張速度慢、還要面對戰略投資的圈地,在還沒有形成使用者辨識度的情況下,渠道市場對他們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租金成本水漲船高、最終導致盈利能力枯竭。
消費升級還是降級?如何利用服務和技術搶佔使用者心智?
在這個C端消費市場逐漸被消費升級和新零售所佔領的過程中,眾多辦公租賃平臺也在擔任著B端市場消費升級的重任,但從目前看來,租賃形式的商業模式似乎並不能看出消費升級的苗頭,反而提倡使用二手裝置和非一線產品更像是在消費降級。
想要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就需要租賃平臺真正利用技術的力量與良好的服務體系來為企業打造出極致的體驗、創造出最大的價值,才能真正在這個萬億級的藍海市場中很好的生存下去,而這也將成為未來競爭市場龍頭地位關鍵一環。
具體說來,首先是要有專業高效的運維部門來提升技術水平,在有限的條件下保證使用者單位得到最高效的體驗。從而提升平臺方的自身口碑與品牌價值,提升企業續租率。
其次,就是要讓企業方感受到從“買產品”到“買服務”過程中的高度服務品質,這也就需要租賃平臺打造出一個較為完善的服務體系,建造一個完整的閉環服務,真正讓企業體會到為價值買單的滿足感。而在這背後,也離不開供應商、平臺方和其他各個環節的通力配合。
綜合來看, 當下的辦公裝置租賃平臺一方面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而另一方面則是嚴峻的商業現實。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提升裝置的後續服務將大概率成為行業的核心競爭力,而在進一步開啟市場空間之後, 未來幾年,行業的頭部效應將越發凸顯,而處於下游的品牌將逐漸消失在大眾視野。
至於究竟誰能夠殺出重圍,相信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正如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超現實主義詩人洛夫曾說:“我們惟一的敵人是時間,還來不及做完一場夢,生命的週期又到了。一縷青煙,升起於虛空之中,又無聲無息地,消散於更大的寂滅。
【鈦媒體作者介紹:科技自媒體“翟菜花”,訂閱號:網際網路深度點評,個人微信號zhaicaihua002,轉載保留版權,違者必究。】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訊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