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MCN 模式做藝術營銷,「不是美術館」用藝術家資源池讓藝術創意“眾包生產”
公眾消費能力和審美認知的提升,讓越來越多商業品牌、尤其是傳統意義上被認為很“土”的網際網路公司,紛紛尋求藝術的“包裝”以提升品牌調性。
例如,小米連續兩年在今日美術館舉辦 ofollow,noindex">小米“科技藝術大展” ,華為打出藝術家設計定製產品,天貓舉辦 “貓頭”設計創意展 , 蘇寧開創家電藝術 節, 騰訊視訊 、 盒馬鮮生 、 得到 等均通過線下藝術創意策展,發起品牌活動,製造話題傳播。
對於品牌僱主不斷增長的藝術營銷需求,廣告公司雖擅長營銷創意,但缺乏藝術家資源和藝術策劃能力,純藝術機構及藝術家往往又對商業化懷有謹慎,擔心折損自己的藝術品質。
36氪最近接觸到的「不是美術館」,就是一家連線品牌僱主和藝術家的藝術營銷公司。
用 MCN 模式持續輸出“藝術創意”
目前的藝術營銷主要有三種方式:藝術家成為代言人、品牌商贊助藝術展以及品牌商與藝術家深度合作。這對藝術營銷機構的要求是:藝術家資源、藝術鑑賞力和創意策劃輸出能力。
不是美術館在商業模式上類似 MCN(Multi-Channel Network), 一頭連線品牌僱主,一頭連線藝術家,機構本身自己生產內容,同時也會將品牌僱主的需求對接給匹配的藝術家,並對藝術家生產的內容進行總體把關,從而保障內容的持續輸出。
據創始人刁勇介紹,目前的藝術家資源有 300 位左右,形成了一個穩定的藝術策劃“供應”團隊。
主營業務方面,不是美術館主要給各大品牌做藝術營銷從策劃到執行的全流程,具體包括新產品釋出會、品牌升級釋出會、品牌營銷活動、線下藝術展覽等等。
此外,不是美術館也會根據品牌需求設計和製作品牌周邊、藝術品和衍生品。
藝術營銷的本質主要是利用線下文藝活動的新聞效能,在短時間獲得社會媒體關注, 同時作為品牌線上大規模傳播的話題介面,製造影響力 。 因此在選址上 ,不是美術館將活動地點定位購物中心、商圈廣場、地鐵站等人流量大的公共空間。
在長期跟阿里、騰訊等知名網際網路公司合作的過程中,不是美術館也積累下一些代表作品。 除了給品牌賦能外,關注度高的藝術營銷活動還給地鐵站、商圈本身帶來了客流、美譽以及價碼更高的合作訂單。
匯聚藝術家資源池,藝術創意“眾包生產”
當下,藝術家對於商業的接受度在提高,如何在保持藝術品位和個性的同時,實現商業上的盈利,也成為藝術家們思考的問題。不是美術館想為藝術作品匹配商業價值,尋找一種在商業和藝術之間獲得平衡的藝術經濟。
因此在累積一定的藝術家“資源池”後,不是美術館嘗試按照商業的邏輯與藝術家進行分工。大體流程是: 品牌主定下商業訴求和大方向,藝術家根據主題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和審美,不是美術館從中間進行平衡和把關。 最終,商業藝術策展中的藝術作品、藝術構思,也成為藝術家本身的代表作品。
營收方面,刁勇表示,BAT 等大品牌的客單價在 100 萬到 200 萬之間,每月三到四單;需求相對簡化的品牌客單價在 50 萬左右。被問及為何客單價較高,以及僱主為何能接受高報價,刁勇介紹, 有藝術營銷需求的品牌僱主,比較能認同其中較高的創意成本和藝術家資源調動成本,因此客單價高於一般的廣告營銷。
關於競品,由於藝術營銷剛剛興起,市場上的專業機構還不多,意外藝術、大藝數、藝術介入等做的較早,業務涵蓋藝術普及、地產策劃、藝術電商等。不是美術館的業務主要集中在品牌的藝術營銷活動上,因此近兩年積累了較多的大公司案例。
不是美術館成立於 2015 年,本輪計劃開啟 1000 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 關於融資規劃,刁勇介紹,隨著近一年單量需求增大,20人小團隊需要擴大規模;另一方面,與藝術家之間的合作溝通目前主要線上下,接下來希望研發平臺,將藝術家資源池線上化,明確需求、接單機制和交易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