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額分散”玩得溜,但有利網也吃到了模式的苦頭

今年6月28日,在北京市舉辦的“第二屆金融科技與金融安全峰會”上,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院長、國培機構董事長劉勇重磅釋出了《2018中國金融科技競爭力100強榜單》,有利網繼2016年首次登榜後,再次與螞蟻金服、騰訊金融齊名上榜。
隨著銀監會發布的四條紅線、十大原則、《網路借貸資訊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新規政策的落地,p2p平臺的監管元年宣佈到來。據瞭解今年6月份有接近60家網貸平臺出現問題,在7月份甚至出現了百億級別大平臺先後爆雷的情況。
然而從有利網官網披露的資料來看,從今年年初到9月5號,有利網累積出借金額達到了200億元。在近期各大p2p平臺頻頻爆雷的動盪時期,有利網依舊能保持這樣不錯的戰績,與其堅持“小額分散”的借款原則分不開,這從有利網借款專案的額度分配佔比上可以直觀的看出來:借款金額在1萬元以下的比例為89.41%,1~5萬元的比例為6.31%,5~10萬元的比例為2.89%,10萬元以上的比例僅佔1.39%。
“小額分散”思想炸市,有利網“罷黜”大額借貸
“小額分散”是什麼?為何它能讓處在雷潮期裡的有利網獨善其身?都說大額借貸模式更利於網貸平臺把控借款人的信用風險,為什麼有利網卻選擇堅持小額分散模式?
用通俗的一句話解釋什麼叫做“小額分散”,就是“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換言到網貸行業,就是指p2p平臺按照一定的小額度上限將出藉資金分散給不同年齡段、區域、行業等借款人的方式,比如有利網99%的借款都是在10萬元額度以下的,在借款人群裡,有10.2%的人屬於60後,41.72%的人屬於80後,28.9%的人屬於90後。另一方面有60.87%的人是男性,有39.13%的人是女性。
那“小額分散”原則有著何等魔力,能引導有利網在雷潮期裡一路披荊斬棘、斬獲頗豐?
一來“分散”恰如其名,分散的不是別的,正是對於p2p平臺來講最為重要的風險問題。回顧近來跑路的各網貸平臺,大多是因為資金鍊斷裂、本息回款逾期等問題導致平臺垮臺,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未能適當地分散借款風險,導致由於少數壞賬就引發了資金短缺的情況,進而導致出資人的回款無法發放,資金鍊斷裂的慘狀。
二來,“小額”明智地避開了傳統金融的競爭領域——大額借貸。近來,越來越多的p2p平臺開始反思,網貸行業與傳統銀行業是資源爭奪關係,還是市場互補關係?這個問題有利網已經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答案了,轉戰與傳統金融互補的小貸市場才是未來p2p平臺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與深耕大額借貸業務多年的銀行業爭奪市場資源,p2p平臺在政策支援、本金風險保障、收益保障等諸多方面都處於劣勢。但是存在既為合理,網貸行業一直賴以生存的原因,是基於行業短、頻、快的特點,而這種特點正是銀行產業目前所欠缺的地方。有利網也是看透了本質,才重點針對銀行滿足不了的小額快速消費長尾群體下功夫,時至今日,有利網已經為400萬人滿足了借款需求,累計借款共約860億元,可謂是戰果累累。
三來,看看有利網官網披露的借款額度資料:10萬元以下標的總佔比為99%。可以說有利網已經是完全拋棄了大額借款的專案,一心經營“小額分散”專案,那為什麼有利網要“廢除百家,獨尊儒術”呢?說到底,還是因為前面提到過的“監管元年”的影響。16年銀監會對p2p平臺借款額度做出了“單人借款上限不得超過20萬、單一組織借款上限不得超過100萬”等一系列明確限制,要求平臺需嚴格秉持“小額分散”原則進行發展。
所以,有利網獨尊“小額分散”的理念也是為了順應“合規”的剛性潮流。在目前網貸行業的大洗牌時期,洗牌規則不僅僅限於平臺之間的優勝劣汰了,最重要的還有“合規”這一決定性因素,近期爆雷的幾家網貸平臺上就有著深刻體現:唐小僧從15年成立以來,一直未上線銀行存管,終於在今年6月份落得因涉嫌非法集資而被經偵查封的下場。接著幾天後,另一四大民間高額返利平臺聯璧金融因為同樣的原因,在上海松江分局的立案偵查下涼涼了。所以至今網上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調侃的話,“唐小僧在西行的路上,帶走了路由器”。
“小額分散”有傷,“有利網”模式存痛
“合規”確實為網貸平臺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但同時也給平臺帶來了一定的“麻煩”。有利網在深度貫徹“小額分散”原則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以下這些問題。
首先,風險“分散”後大量良莠不齊的信用資質稽核問題令人頭疼。“小額分散”原則確實為有利網發生壞賬情況提供了較強的迴旋餘地,但是在借款流程前期,有利網必須在龐大且分散的信用稽核問題上花費大量時間。而且對於有利網目前的審信模式來說,這個“麻煩”可能是隱藏在其致命位置上的一枚定時炸彈。
為什麼這麼說呢。據瞭解,有利網與借款人之間是通過與各小貸公司合作而聯絡在一起的。這是一個由小貸公司線下蒐羅有需求的借款人,然後推薦給有利網,進而通過二次稽核有利網再將借款人與投資人對接到一起的過程。所以一次稽核的任務就完全落到了各小貸公司的身上,而由有利網進行的二次稽核則是完全脫離了線下實地考察的。
這樣做的結果雖然有助於有利網在遵循“小額分散”的原則下快速找到借款人,但是對於這樣的審信環節來說,有利網不僅要嚴格把控各小貸公司的信用資質,還要處理大量不同年齡段、不同行業、不同區域的借款人徵信資料,加之由於缺乏線下實地考察的透明性。總得來說,有利網建立在“小額分散”原則上的審信系統是具有很大的背後操作空間的,這無疑是有利網的一個暗病,而且可能是一枚隱藏的定時炸彈。
其次,小額借款通常發生在即時消費場景,因而對有利網內部的快速決策、快速放款能力是一個考驗。因為上面提到過有利網的借款端初次稽核是通過小貸公司完成的,所以有利網不同於一般的網貸公司可以直接進行借款,這在有利網的官網上也可以發現,其只有進行投資的入口,卻沒有借款入口。
所以如果有一位借款人想在有利網上借款,他首先需要經過小貸公司在個人資訊、工作資訊、銀行流水、財產資訊等方面一系列的稽核流程,通過之後,還要經過有利網內部關於個人徵信資訊、財產資訊、工作/公司資訊等審信流程,最後才能經決定是否可以獲得借款。不僅流程複雜,而且不同小貸公司的審信流程是不一樣的,這就更增加了時長的不可控性。顯然這與即時消費的需求是不相符的,也是目前有利網營運模式的一個痛點。
最後,“小額分散”帶來了大量需要承載的資料資訊,對有利網系統負荷、人力負荷徒增了壓力。不論是借款專案資訊、額度種類、借款人資訊,還是投資者與借款人之間的對接、借款端的催收業務等等,都隨著“小額分散”模式的進一步發展增加了大批資料和流量,這就意味著有利網不僅需要跟進提高系統的承載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來保證服務質量。
要知道,增強系統的資料承載能力只需要置辦更多硬體裝置,或提高金融科技的成本。但是,目前科技是還不能完全替代人力服務的,要額外建立起一批能提供優質服務的工作人員,有利網必然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財力來滿足公司暴增的需求量。如果有可能的話,若干年後,真的很難想象有利網的“網貸工廠”是什麼樣的。
銀監局釋出“小額分散”原則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了,有利網將“遵循小額分散原則”定為了企業的發展基礎,但是就以上方面來看,有利網還需要進一步深度貫徹“小額分散”思想。
資訊透明化、借款端自控,有利網仍行在路上
有利網CEO吳逸然曾說:“能還錢的借款人群體才是保證網貸平臺安全的底層系統。”可見,有利網對借款人的審信問題是極為重視的,這也正是“小額分散”模式能否運作的關鍵因素,但是,建立良好的借款人群體只是開始,要深度貫徹“小額分散”原則,有利網還有待苦修內功。
一方面,“小額分散”代表著有利網需要公佈眾多來自不同借款人的借款專案,而這些借款專案由於借款人“分散”的多樣化,其複雜程度也會讓投資人在審度有利網的可靠程度時感到頭大。而就目前有利網提供的借款專案披露資訊來看,還存在諸多的不足,比如借款專案的文字表述不夠詳盡,或是大多數的專案都不配有圖片。
所以為了讓投資人可以有效判斷投資風險,全面瞭解平臺的借款去向,增強投資者的安全感,有利網應該提高借款專案資訊的透明度,而著力點就是上面提到的有利網的不足之處。比如通過實地考察瞭解借款人詳細的需求資訊,為投資者提供準確真實的借款專案文字表述和圖片描述。
另一方面,有利網建立在“小額分散”原則上的信用稽核系統一直為人們所詬病,原因就在於有利網在借款端採取與小貸機構合作的模式,這種模式令有利網在風險評估方面很被動,而且一旦相關小貸平臺倒閉或者跑路,對有利網的影響將會極為不利。
但是根據有利網當前的發展情況,想要其完全脫離小貸機構的輔助,自主負責借款人的搜尋和審信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有利網可以通過部分收購或全資收購較為重要的小貸機構來加強對借款端的控制,落地實地考察借款人信用,以加強對借款端的佈局。
銀監會提出的“小額分散”,其內涵是全方位為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金融服務,這恰好與有利網以“普惠金融”為目標的發展戰略不約而同。但是據瞭解,目前國內的網貸平臺真正能做到“小額分散”原則的比例還不到一成,而今天的有利網,不僅在向著造福百姓的“普惠”方向發展,也在高調地引領著行業的合規潮流。未來,隨著有利網的不斷探索,相信其在“小額分散”原則上建立的制度會更加完善。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本文首發韭菜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