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遭破發,披著“光芒”的維信金科緣何不受股市青睞?

港交所迎來大批IPO企業的2018年上半年,線上消費金融服務提供商維信金科已於6月21日在港掛牌交易。然掛牌首日維信金科的股價就跌破發行價,最大跌幅達4.4%。
市場反映情況來看,近期上市首日破發的互金企業也不止維信金科一家。資料顯示2018年上半年,港股新股破發率高達70.3%,同樣在6月份登陸港交所的匯付天下掛牌首日即破發,截至收盤跌幅達11.73%。此外被稱為“新經濟五劍客”的眾安線上、易鑫集團等均有過跌破發行價的局面。
至於各個企業上市初期股價破發的原因何在,除了市場大環境,還離不開各個企業自身的因素。算下來從2006年至今,維信金科已經在國內的消費金融領域摸爬滾打了十年以上,其主要在獲客、風控等技術上為持牌消費金融機構提供支援,號稱國內“智慧消費金融第一股”。諮詢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以貸款未償還本金餘額計算,維信金科在全國獨立的線上消費金融服務商中處於前10的位置,市場份額佔4.5%。
按理說上市之初的維信金科,因具有多年的行業經驗,還獲得瑞信、高盛、JP摩根等幾大國際頂尖投行共同保駕護航,另有強大的基石投資者團隊,本應迎來“叫好又叫座”的良好局面,如今新股破發確在意料之外。
不過從維信金科的業務發展情況來看,或許可以發現其上市初期不受股市青睞的原因。
帶著“光芒”上市的維信金科
維信金科之所以擁有強大的上市護航團隊,或離不開企業自身業務佈局優勢上的多方加持。
首先,與P2P劃清界限,保持合規經營。此前維信金科釋出的招股書內容顯示,其目前擁有三大主營業務:信用卡餘額代償、消費信貸以及線上線下信貸業務。但在消費金融服務這個細分行業裡面,維信金科是少有的不碰P2P業務的企業。P2P的高風險在這裡自不必贅述,不做P2P也避免了企業在這輪監管大洗牌中業務受到波及,極大限度保持合規經營。
其次,擁有資料讀取許可權,客戶群體更加優質。資料顯示自2015年之後,維信金科平臺註冊使用者數量逐年猛增,從2015年末的110萬人,上升到2016年的1230萬人,再到2017年的4840萬人。並且龐大的使用者群體中,在央行徵信中心有信用記錄的超過84.3%。
這方面維信金科由於擁有官方授權,可直接、隨時訪問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消費者信用資料庫,這一權利在國內線上獨立的金融服務機構中少有。另一方面對維信金科來說也是兩大利好,一來企業能夠為合作方提供更加優質的客戶群體,二來可以提升企業在消費金融服務提供商市場中的行業地位。
最後,沒有流動資金儲備壓力,企業承擔的風險少。此前維信金科釋出的招股書顯示,其100%的資金均來源於持牌金融機構,同樣也能為其帶來兩大益處:一方面企業無需儲備流動資金,減緩了資金壓力,另一方面企業僅作為一個撮合借貸雙方的中介平臺,無需承擔借貸人違約而產生的連帶責任,降低企業運營風險。
總的來說,有了在消費金融領域多年的經驗,以及企業多方面優勢上的加持,其受到多方青睞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在消費金融市場競爭如此殘酷的當下,身為行業先行者的維信金科也難免棋逢對手。
實力不敵對手、持續虧損或成市值不高主因
與同類型的眾安保險對比,維信金科的市值大約在百億港元上下浮動,市值並不高。而眾安保險雖然沒有實現盈利目標,但近期資本市場卻給予了近800億元的高市值。
按理說前面提到的維信金科業務優勢,不僅是其上市的重要砝碼,也是獲得資本青睞的重要利器,但為何維信金科的市值沒能撐起業界的高期望?這得從其所服務的客戶群體說起。
網際網路金融興起之時,那些傳統金融機構暫時未覆蓋的龐大使用者群體,成為了眾多入局者的“香餑餑”,其中就包括維信金科,以及其他一些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等。
也就是說,維信金科所提供的信貸產品業務,與一些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等消金企業的服務群體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雙方難免在部分客戶群體上產生重合。狹路相逢,全方位的硬實力成為在這條賽道上突破的關鍵砝碼。與銀行、螞蟻金服等這些擁有強大資本實力以及品牌影響力的消金玩家相比,維信金科這個消金服務提供商明顯處於弱勢地位,與對手相比實力懸殊。
另一方面,從維信金科招股書中所透露的營收狀況,或許更能看清楚其市值不高的緣由。
資料顯示維信金科從2015年至2017年,總收入從10.6億元提升至27.1億元,但同時淨虧損額也在大幅上升,從2015年的3.03億元,到2016年的5.65億元,再到2017年的10億元,三年間虧損將近20億。同時在當前的監管大環境下,利率和費率等業務毫無疑問將會受到影響,企業盈利能力也會跟著下滑。因此也正如維信金科在招股書中所說,其在2018年可能還會繼續面臨淨虧損的局面。
此外,或許維信金科當前業務規模較為狹窄、股票定價對市場吸引力不大等因素,也是資本市場對其期望較低、新股破發的佐證。
總之,維信金科在與競爭對手的對比上,明顯不具資金實力等方面的優勢,又因為企業連年不斷的虧損等狀況,幾大因素雖說不足以成為維信金科市值不高的全部緣由,但或許是其不受股市看好的重要因素。
信用卡餘額代償:市場空間大,然盈利能力有限
再從維信金科當前的拳頭產品——信用卡餘額代償業務看,這個行業的發展情況如何。
信用卡餘額代償業務由於場景安全、更加穩定的合規預期,以及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等因素,成為許多企業爭相湧入的領域。截至2017年末,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髮卡數量為5.88億張,同時國內信用卡餘額代償總量達5.56萬億元,同比增長36.83%。
龐大的髮卡量與代償金額催生了一批頭部平臺,包括維信金科、51信用卡、還唄、省唄、小贏卡貸等。維信金科旗下的產品維信卡卡貸,甚至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引而出,成為行業內的領頭羊。截至2017年年底,以未償還本金餘額計算,維信卡卡貸以16.4%的佔比市場排名第一,並且其對維信金科的營收貢獻逐年上升,在2017年以57.7%的佔比成為維信金科的業務重心。
然市場份額第一的信用卡餘額代償業務,並沒有給維信金科帶來多大的效益,反而同樣具有一定的風險性。
首先,相比國外比較成熟的信用卡餘額代償市場,國內市場雖然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以及滲透空間,低利率也成為許多企業搶灘登陸的法寶,不過低利率也意味著對企業的盈利貢獻不會很高,這一點從維信金科的營收上就能看出。
資料顯示維信金科大約90%的收入均來源於淨利息,但身為當前業務重點的信用卡餘額代償業務,所貢獻的利息收入也只佔了三成,剩下的大部分由消費信貸和線上至線下信貸產品承擔。雖說線上至線下信貸產品在維信金科的業務結構佔比急劇縮減,但其在2017年依舊貢獻了43%的利息收入。
其次,信用卡餘額代償本質上也屬於一種放貸業務,避免不了被納入監管範圍的命運,甚至可以預見隨著政策的不斷收緊,未來的市場監管只會更加嚴格。因此,維信金科等從事信用卡餘額代償業務的玩家,在未來的日子裡除了要應對日益變化的市場大環境,更重要的是時刻警惕監管的干預所產生的未知風險。
整體而言,維信金科目前所引以為傲的信用卡餘額代償業務,為其營收所做的貢獻確實在逐年上升。但由於行業發展空間的侷限性,維信金科營收大幅上漲的目標可能在短期內難以實現。
線下業務紅利期已過,尋找新的增收渠道迫在眉睫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難題,對於維信金科來說,還面臨著線下信貸市場紅利期逐漸消失,線上消費貸款市場空間增大的局面。沙利文研究報告顯示,線上消費貸款的待償餘額已經大幅超越線下,從2013年的134.1億元暴漲到2017年的10372.3億元,並預計在2022年提升至人民幣7.54萬億元,徹底成為消費貸款的主流。
這一局面下,支撐維信金科絕大部分利息收入的線上至線下信貸業務,正在面臨貸款規模急劇縮小的境況,從2015年高達32.8億元的放款規模減至2017年的25.2億元,與此同時,其佔比也從2015年的93%驟降到2017年的10%。
因而,市場大環境下的維信金科,當務之急是要尋找新的增收渠道,為其接下來的長期生存助力,也為獲得股市的青睞添磚加瓦。一方面,營收來源絕大部分依靠利息收入,暴露了維信金科營收渠道的單一;另一方面雖然維信金科在信用卡餘額代償等業務上取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但由於盈利空間的侷限性,開發新的增收渠道顯得迫在眉睫。
這方面,維信金科或許可以從一直不願接觸的P2P業務入手。雖然此前在高風險、高收益,以及求穩妥面前,維信金科毫不猶豫選擇了穩妥,不過穩妥也意味著企業間接與一些“紅利”失之交臂。
從維信金科高調宣稱自己不做P2P這一現象看來,雖說保持合規是互金企業生命線,但營收能力也是企業生存下去的必要根基。但眾所周知P2P是一門“撈油水”的好生意,對於擁有較強風控能力,以及智慧化的催收管理系統的維信金科來說,接觸P2P業務或許能為其帶來營收上的意外驚喜。
綜合來看,在消費金融行業內苦熬了12年才上市,這對維信金科來說實屬不易。但上市不是終點,而是企業迎來更加激烈競爭的開始。長路漫漫,在當前線上消費金融市場競爭白熱化的情況下,2017年國內與維信金科同樣在消費金融服務領域摸爬滾打的企業有350家,可見其前方還有許多險灘需要跨越。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本文首發韭菜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