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訊飛回應以"AI"為名拿地蓋別墅:立刻停運,對自然保護區不知情 | 鈦快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快訊 | 10月15日訊息:針對10月13日央視曝光科大訊飛以建設培訓基地為名開發房地產,非法侵佔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事,科大訊飛今日迴應稱,從報道得知該中心位於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後,立刻停止該中心運營,全面配合地方黨委政府整改工作。
今日,科大訊飛回應稱,對該經濟開發區位於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不知情。科大訊飛在宣告中稱,觀塘科技島是訊飛子公司設立在涇縣經濟開發區內的IT產業研發中心,並非地產專案。中心作為支援革命老區經濟建設和扶貧工作的招商引資專案。入駐前,開發區內已有上百家企業。

科大訊飛今日發表的宣告
此前央視的《東方時空》欄目直指:科大訊飛已變成一家打著“高科技”招牌,到處招搖撞騙土地的房地產公司。報道稱,科大訊飛以高科技為名換區地方政府園區類用地,進行土地儲備和地皮套現。
報道還分析了科大訊飛這一被稱為“人工智慧第一股”是如何一步步將通過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將土地資產塞入自己口袋,而近年來,人工智慧領域成為炙手可熱的緊俏行業,科大訊飛此前備受市場認可,在與各地政府洽談招商引資時,常常掌握主動權,獲取更多優惠和資源,在合作之後,科大訊飛與地方政府成立合資公司,利用政府資源拿下大量訂單。但為人意外的是,央視報道稱,科大訊飛以搞研發、產學研合作為名,通過半賣半送、資源置換等方式大量拿地,增厚資產。
從報道內容來看,科大訊飛與地方政府達成合作後成立了一批訊飛智元子公司,涉及的地方包括安徽、重慶、湖南、等多地。根據央視曝光的安徽省就是科大訊飛大面積開展此類合作的重點區域,科大訊飛成立了近20家空殼公司運作拿訂單、拿地,成為其營收的主要來源。
據科大訊飛2017年年報,其主營業務收入教育產品及教學業務佔比25.54%和2.20%,智慧城市佔比27.30%,政法業務佔比10.23%,三項合計65.27%,科大訊飛幾乎三分之二的營收來自於地方政府採購。
在2017年科大訊飛的主營業務收入中,華東地區營收28.56億元,營收佔比達54.14%,由此可推斷,該公司很大一部分營收來自於安徽。此次被央視曝光的科大訊飛別墅群,也位於安徽省宣城市。
而從科大訊飛上半年的財報來看,科大訊飛的主要營收來自於政府補貼。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2018年上半年,科大訊飛實現營業收入3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2.68%;淨利潤1.3億元,同比增長21.74%;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2020萬,同期下降74.39%。 上半年非經常性損益金額為 1.1 億元,財報顯示,在1.1億元的非經常性損益金額中,有8800萬是政府補助。
藉著人工智慧的“東風”,科大訊飛趕上了利好的政策,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以來,科技部宣佈首批四家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其中就包括要依託科大訊飛建設智慧語音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而工信部頒佈《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也讓安徽省和工信部簽訂了圍繞科大訊飛打造中國聲谷的省部共建戰略合作協議。
因此,科大訊飛在華東地區的很大部分營收來自安徽省與兩者的合作不無道理。拋開政府補助帶來的盈利,科大訊飛2018年上半年的營收實在過於綿薄。而2017年科大訊飛淨利潤約4.35億元,同比降低10.27%,其盈利的頹勢在去年已經凸顯。
此前科大訊飛被指“同傳造假”,科大訊飛給出的解釋是,從未給出“AI同傳”的概念,認為人機耦合是未來發展之道。這次再被央媒爆料打著人工智慧的幌子換取地產資源。或許對於曾被稱為這家人工智慧的明星公司,我們需要的審視。(鈦媒體編輯劉煒心整理)
以下為宣告原文:
10月12日,《東方時空》欄目報道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違規侵佔的現象,涉及涇縣經濟開發區內的200多家企業和機構,其中提到的“科大訊飛觀塘基地”引起了公眾關注。經核實,我們對事件相關資訊說明如下:
1、觀塘科技島是訊飛子公司設立在涇縣經濟開發區內的IT產業研發中心,並非地產專案。中心作為支援革命老區經濟建設和扶貧工作的招商引資專案,建設流程規範、審批手續齊全。入駐前,開發區內已有上百家企業,我們對該經濟開發區位於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不知情;
2、為便捷研發人員工作、生活,中心配套提供員工住宿、餐飲、會議等設施服務。為減少浪費、提升使用效率,在工商審批許可後對外公開經營,對政府、企業和個人均始終明碼標價、統一收費;
3、從報道得知該中心位於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後,我們立刻停止該中心運營,全面配合地方黨委政府整改工作。
我們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按地方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求做好後續相關工作,歡迎媒體和社會各界的監督。我們也會繼續為革命老區經濟建設和扶貧工作作出積極貢獻。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10月14日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