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醫療折騰史:入局五年 始終在電商外圍“試探”
入局醫療五年, 京東 始終在電商的外圍“試探”。但僅憑電商,做不好醫療?在BAT強壓下“挺身而出”的京東雲,在醫療健康領域有戲嗎?
來源:無冕財經
作者:楊薇
“健康是一,其他的都是健康後面的零,健康最重要。”
說這話的是劉子豪,他是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雲生態負責人。一個月前,他在一場釋出會上宣佈了京東雲的醫療健康戰略:“京東雲不是醫療專家,是‘水電煤’,是做基礎設施的。”
這是京東今年首次公佈其醫療健康的相關計劃。不過在京東股價大跌、市值縮水、創始人陷桃色新聞陰影未散的當下,這一戰略反響寥寥。
醫療健康這個細分領域已成為“BATJ”必爭之地,但相比之下,京東其實在2011年就初涉醫療健康領域,但進度遠不及 騰訊 和 阿里 。
一位業內觀察人士對無冕財經表示,京東目前做醫療只有電商領域有水花,其他領域的投資和整合並不順利,但醫療健康領域最重要的其實是醫療診斷和患者資料。
京東雲此時站出來牽頭,扮演打通上下游資料、資源整合的角色,能彌補京東醫療的短板嗎?
投資收效幾何?
一直以來,劉強東將美國 亞馬遜 作為京東的“偶像”,亞馬遜進軍醫療領域,是以物流和資料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這也是亞馬遜優勢所在,亞馬遜雲端計算服務可以幫助處理醫療保健領域所需的大量資料儲存和分析。
京東也不會放過這個學習參考的機會。
在網際網路醫療這一塊,京東雖然入局較晚,卻趕上了一個好時代。經過幾十年醫改的洗禮,醫療行業正面臨以智慧化為特徵的新革命。網際網路巨頭們都看到了進軍醫療的巨大商機。
從時間表來看,京東的醫療佈局並不比BAT起步晚,但收效遠不如後者。
2011年,京東就和九州通達成合作,雙方組建京東好醫師平臺,在網上售藥領域佈局,雙方的合作在業界看來是網上銷售藥品資質和流量的優勢互補。可惜,這個看似完美的供應鏈對接合作在不到一年裡就傳出雙方合作破裂的訊息。2013年7月,京東將其所持的49%好藥師股權全部轉讓給九州通,“京東好藥師”自此成為歷史。彼時,在以電子商務方式出售藥品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這也被視為此次試水失敗的原因之一。
但是,一次失敗並沒有澆滅京東對醫藥行業的雄心壯志。
2013年,京東投資200萬元建立O2O模式的京東醫藥,繼續進軍醫療。隨後的幾年裡,京東的佈局涉及整個醫療健康產業鏈,包括網際網路醫院、智慧硬體、人工智慧、慢病管理、尋醫問診、電子處方、醫療資訊化和醫藥O2O等。
據動脈網統計,在2013至2017這四年間,京東共在醫療健康領域投資了12家公司,投資總額超過4億元。仔細觀察發現,京東進入醫療領域主要是通過合資創辦、投資、自營、戰略合作四個方式來完成,而投資是使用頻率最多的方式,且在2017年資本運作較為活躍。醫療行業門檻高、回報週期較長,用直接投資的方式來進行資源整合,也是企業跨界比較容易操作的辦法。
在這12家被投企業中,A輪、B輪居多,涉及智慧硬體領域的企業佔比最大,這符合京東的電商平臺屬性,能豐富其電商平臺的品類。比如投資國內智慧體脂秤品牌有品PICOOC,在過去的2017年,PICOOC有品體脂秤產品的出貨量超過百萬臺,在京東商城上的好評率高達99%。
▲京東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版圖。
與此同時,圍繞著京東醫藥電商所佈局投資的企業也在陸續接入,涉及診前、診中、診後等環節,試圖打通整個就醫流程。
比如2015年京東斥資1.5億元投資上藥雲健康,利用京東的網際網路基因,承接從醫藥機構外流的“電子處方”作為核心業務模式,為醫藥電商導流,這個投資也將京東的物流配送優勢進一步擴大。
不僅如此,京東物流在2017年8月公佈了醫藥物流解決方案,即“京東物流醫藥雲倉戰略”,並與國藥集團、紅運堂、華濰藥業、福康藥業、廣林藥業、蘇州恆鼎、健橋藥業、怡康醫藥集團等8家醫藥流通企業現場簽署《京東醫藥雲倉戰略協議》,根據協議,雙方針對醫藥流通領域開展全面合作。
隨後的一個月,京東又與銀川市政府簽訂了合作協議,京東在銀川自建網際網路醫院。這也是京東從“藥”轉“醫”、深度介入醫療體系的一次嘗試。京東的設想是,利用自己在物聯網、大資料、雲端計算方面的優勢,整合整個銀川的醫療產業的資料,從而實現大資料分析的價值。
但這些舉措大多數處於試水階段,沒有公佈階段性成果。例如銀川的網際網路醫院,在2017年11月以優厚福利面向全國招聘醫生“震驚”行業之後,至今一年過去,無冕財經未找到該醫院的網站,也未獲得醫院開業與否、進展如何的訊息。
未打通的閉環
一位接近京東的知情人士對無冕財經表示,醫療領域最重要的其實是醫療診斷和患者資料,而京東的醫療目前只在電商領域有水花,其他領域的投資和整合並不順利。
“京東的醫療佈局只是看上去很美,有待考驗的問題較多。”這位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認為,京東以引以自豪的自營物流配送優勢為基礎的醫療運營模式,需要大量長時間的資金投入才能產生利潤,何況京東的物流優勢正在與競爭對手逐漸縮小。
曾參與開發過智慧硬體產品的前京東員工餘暉(化名)則對無冕財經透露, “醫療行業正常來說應該是重服務輕營銷的策略,但從京東投入的這些公司屬性來看,目前產生盈利效果的比如有品PICOOC、三個爸爸等,都帶有營銷大於服務的特點,這些投入對京東醫療的後續發展實際上是沒有太多的發展潛力。”
餘暉認為,這類投資為京東“短期內賺點錢是沒問題”,但在醫療行業中價值最大的的應該是電子處方和慢病管理這兩個板塊,因為可以直接產生相關的醫療資料,京東在這方面是欠缺的。
▲京東的網際網路醫院業務介紹。圖片來源:京東醫藥官網。
相比其他競爭對手,京東最大的優勢是物流和電商,獲得了網際網路藥品交易服務A證資質。京東積累了大量的優質商家、商品和消費者,通過與上藥、七樂康等集團合作,在醫藥電商領域志在必得。
雖然有電商和物流基因,但服務和整合,是醫藥領域不可欠缺的一環。
長期關注大健康領域、運營公眾號“醫冠清瘦”的李慶對無冕財經表示:“得醫生者得天下,相比其他早已入行已久,並完成了‘跑馬圈地’的同行而言,京東對優勢醫生資源的整合能力並不佔據優勢。”
李慶認為,京東一年前開出豐厚福利招聘醫生,是一次明智但又無奈的舉措。京東醫療的產業鏈需要補齊醫生這環,才能完成診療、開藥、配送、複診、康復等完整的醫療閉環,覆蓋診前、診中、診後。
他進一步分析,醫療服務市場的核心資源是醫療人才,目前醫生的優質資源依然掌握在公立醫院手中,從醫療安全和醫院利益考量,很多公立醫院並不情願優秀的醫生去兼職或多點執業。加之醫療技術實施准入門檻高、網際網路醫療風險高,很多醫生只敢走“輕問診”路線,以打造個人或醫療機構品牌為目的,進行線下資源導流。
一位要求匿名的行業觀察者向無冕財經透露,京東網際網路醫院主要通過與微醫和好大夫等合作,將醫療服務與醫藥銷售結合,好大夫賺錢診斷諮詢費用,京東的盈利點還是在醫藥銷售上,而這種模式缺乏競爭門檻和服務閉環,存在各種政策風險,走起來不會輕鬆。
線下醫療服務機構佈局是實現網際網路醫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只有線上和線下結合,才能有可以預期的盈利增值。借鑑在銀川簽約網際網路醫院的微醫、好大夫、丁香園等企業來看,它們雖然沒有京東的佈局那麼廣,但是有一個典型特徵,即都擁有實體醫療機構。而這也是京東醫療目前比較缺乏的資源。
“部門牆”難打破?
帶著大資料、雲端計算概念挺身而出的京東雲,能補上京東醫療健康領域的人才和產業鏈整合短板嗎?
京東雲宣稱客戶群涵蓋300多家國內三級醫院、2000多家其他醫療機構、近1000家藥企、超過60000家藥店。但對於京東雲來說,短時間內要想做到發揮京東技術賦能重要平臺的牽頭作用,與各行各業的合作伙伴達成醫療生態戰略合作還是很難。
實際上,能否打通公司內部的“部門牆”,就是首先要面臨的一個檢驗。
前京東員工餘暉對無冕財經透露,京東一直沒有成立醫療事業部,從他此前參與京東醫療運營的各個專案情況來看,其團隊都是由京東其他部門的員工抽調組成醫藥品類專案組,去推進相關工作,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京東醫療專案的運營團隊不少“半路出身”,缺乏專業的醫療運營人才。
“管理層員工也會面臨一個尷尬的問題,就是沒有開發和運營的決策權,而且隨著管理層頻繁更換其執行策略的延續性表現的不是很好,佈局的產品線就會顯得凌亂。”
▲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雲負責人劉子豪。圖片來自網路。
凌亂的佈局、搖擺的戰略背後,凸顯的是京東在醫療領域人才的短板。
“京東最大的考驗在於京東的管理團隊對醫療行業的認知能力和操盤能力,阿里健康的資料優勢主要是交易資料量,騰訊的資料優勢主要是社交資料量,都還未完成對整個醫療環節進行有效滲透及整合。”李慶認為。
他認為,如果認知能力和操盤能力跟得上,其實起步晚不是障礙。網際網路+醫療的發展模式在國內依舊處於探索期,和其他競爭對手相比,京東的差距其實並不大,相比之下,京東起步晚未必是壞事,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隨著社會經濟和技術的快速迭代發展,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的競爭將更多的集中在服務效率的提升和資源的互聯互通上,這才是真正的考驗。
李慶的觀點是,未來能提供給醫院、患者、保險、藥企整套解決方案的企業,無疑將會是行業的贏家。
餘暉認為,在醫療領域中目前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京東醫療不應該著急去追趕別人,而是沉下心先嚐試幾個切入點做一做,本著為患者服務,為醫患關係發展維繫,探討一些新的可能。
“醫療行業是個良心行業,帶有網際網路基因的人難免會有急功近利的心態,認為可以用網際網路的打發改變醫療現狀,然而再怎麼改變,醫療的兩大群體依然還是醫生和患者,建議佈局網際網路醫療的企業要沉下心來認真對待這個行業。”他說。
目前來看,對於京東而言,從2011年開展網上售藥,嘗試醫療佈局,到電商平臺搭建,再到網際網路醫院,京東的醫療健康整合之路嘗試頗多,但因為種種原因進展緩慢,但這些又是京東不得不做的選擇。
未來在醫療領域,如何進一步啟用現有的資源加強運營管理,可能是劉強東接下來要認真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