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仰望星空的地方,藏著馬化騰的夢想
暗物質、蟲洞、人造生命、多維空間…… “推開雅努斯之門”,還是那個熟悉的格調和味道,看到這些推送的文字,就知道一年一度、科學大咖雲集的騰訊WE大會又要來了。印象中,我已經參加過三次WE大會,事實上,這已是它連續舉辦的第六年了。在眾多科技巨頭舉辦的大會中,WE大會是最為特別的一個: 它與商業無關,是唯一一個“看未來”的大會。
與距未來更近的人一起探索未來
WE大會是由騰訊主辦的年度科學盛會,它不是一個傳播騰訊品牌、業務或產品的商業大會,而是一個具有公益屬性的活動,邀請全球距離未來更近的人,提供平臺讓他們分享最新的科學發現和前沿思想,帶著所有人關注和探索未來。

從演講嘉賓名單就能窺見WE大會的屬性。今年WE大會的嘉賓有“可穿越蟲洞”之父、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基普•索恩,粒子物理學和宇宙學權威專家麗莎•蘭道爾,《自然》雜誌總編輯菲利普·坎貝爾,數字醫療專家喬爾•杜德利等人。

前面五年則邀請過Stephen Hawking(著名宇宙學家)、Barry Barish(引力波發現主要貢獻者、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Tim Berners Lee爵士(全球資訊網聯盟創始人、董事)、Reid Hoffman(LinkedIn聯合創始人)、伊藤穰一(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Peter Diamandis(X獎基金會的聯合創始人、奇點大學執行董事長)、Alan Stern(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任務首席研究院)等大牛。2017年WE大會,騰訊邀請到著名物理學和宇宙學家霍金視訊演講,這是他在中國的最後一次演講,霍金也將騰訊WE大會的全球知名度推上一個全新臺階。
所有嘉賓的演講主題都與自己的專業領域有關,他們分享最具突破性的科學發現和前沿思想,讓人們“開眼”,進而激發人們創造創新,探索改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如果不具備一定的科學基礎知識,在這個大會上很難有所收穫;如果不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甚至會覺得這個大會有一些枯燥。大會上充滿著蟲洞、粒子、引力波、暗物質、染色體、機器人這樣的關鍵詞,不只是對普通觀眾,即便是對現場同傳,也形成了巨大挑戰。
即便如此,這個大會依然越來越火,吸引著全世界科技行業從業者、科技媒體以及熱愛科學科技的青少年的關注。大會一票難求,主辦方開始利用網際網路將內容傳播到全世界,2017年WE大會,當天全球直播線上觀看量達到了908萬。
堅持辦會的背後是騰訊的夢想
為什麼騰訊每年都要辦一場與商業無關的大會?
答案是,騰訊致力於連線一切,包括未來。
每個網際網路巨頭都有自己的大會品牌。多數是技術產品釋出會、生態夥伴大會,有著切實的收益考量。在這些會議中,騰訊WE大會格格不入,它沒有任何商業元素,沒有贊助商品牌,騰訊不會給業務部門或者生態公司什麼演講名額,WE大會的舞臺交給了跟騰訊沒直接關係的世界大牛。騰訊WE大會的主題不是談現在,而是“仰望星空”,聊未來。

從商業層面來看,這是一個無價值的大會;從活動形式來看,這個大會的主辦方更像是科技協會或者專業媒體。然而事實上,從立意到策劃到嘉賓再到支出,全都由騰訊主導,一家企業能堅持6年做這件事情,不容易——一方面,企業的本性是逐利的,無利不起早;另一方面,企業是貪婪的,能夠剋制不引入商業元素不易。事實上,不只是騰訊意識到“看未來”的重要性,百度在幾年前也曾組織形式相仿的BIG TALK,一度聲勢浩大、備受好評,然而最終因為投入過大而未能堅持。
為什麼騰訊要辦這樣一個大會?為什麼騰訊可以堅持六年且可能繼續堅持下去?
1、中國科技產業需要仰望星空
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基於本土人口紅利和接地氣的創新能力,強勢崛起,然而相對於矽谷而言,總讓人覺得太過務實,少了一點浪漫,說得更透徹一點就是少了一點未來精神。馬斯克不只是實現了火箭回收的夢想,還嘗試在10年人將人類旅行者送到火星,且已確定要在5年內會給日本電子商務巨頭Zozo創始人前澤友作提供繞月旅行服務,他也在嘗試建造超級高鐵改變洲際旅行方式;亞馬遜CEO貝索斯則通過藍色起源(Blue Origin)來完成太空夢想;谷歌則在深海探索、生物科技、太空探索、無人汽車上全面佈局,成立AlphaBet的做法讓它距離目標更近。

相比之下,中國科技巨頭在“未來投入”上相對少許多。騰訊WE大會起到了一個承接作用:在佈局未來前,先讓更多人密切關注未來,中國科技公司腳踏實地的同時要仰望星空,如此方能避免坐井觀天、夜郎自大、裹足不前。
2、騰訊有著超出同行的未來情懷
站在騰訊的角度來看,它一直有著超出同行的未來情懷,從來都不缺乏夢想,不論是“連線一切”的巨集大願景,還是“將半條命交給夥伴”的魄力,都體現出騰訊獨特的超時代情懷,本身就是一種未來主義。
限於中國本土環境和企業戰略,我們要求騰訊去發射火箭或者造超級高鐵並不符合實際。向來只做不說的騰訊,花大力氣做WE大會,本身就是在展示一種未來情懷,它自己關注未來,且將這樣的價值觀通過WE大會傳遞到所有人。
3、馬化騰本人有著仰望星空的精神
微信啟動畫面是什麼意思?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話題。讓人意外的是,這不是一個人在看星空,而是一個人站在別的地方,看地球。地球是一張真實的照片,阿波羅17號飛船的宇航員用哈蘇照相機在4萬5千公里外拍攝的地球照片,這張照片的官方編號是:AS17-148-22727,俗稱“藍色彈珠”(The BlueMarble)。阿波羅17號飛船執行的是最後一次阿波羅登月計劃,從此以後,人類已經很久沒有飛船抵達這個距離對地球進行拍照, 看上去它的內涵就是:站在未來看現在。

馬化騰本人是一名重度天文愛好者,與此同時,他也對基礎科學和前沿科學保持著狂熱的關注。2016年,馬化騰宣佈,將捐出一億股騰訊股票注入正在籌建中的公益慈善基金,透過各家公益慈善組織和專案,支援在中國內地為主的醫療、教育、環保等公益慈善專案以及全球前沿科技和基礎學科的探索。馬化騰還是“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這個大獎激勵中國對基礎科學研究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單個獎項金額高達100萬美元,被視作“中國的諾貝爾獎”;馬化騰甚至還支援了位於阿里主場杭州的西湖大學,這座大學希望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馬化騰也是企業家中第一個對凱文凱利的《失控》推崇備至的,這本書全稱是《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

第一次WE大會,馬化騰親臨現場,他發表了《通向網際網路未來的七個路標》的演講,其中提到的“連線一切”“網際網路+”已分別成為騰訊和行業的現實。

加碼投入,快步走向未來
騰訊是最“仰望星空”的中國科技巨頭,這是一種價值觀,也是一種企業文化。它也有務實穩健的一面,重視做好當前的核心業務,一切以使用者價值為依歸,場景市場被擺在極為重要的位置。務實的騰訊如何規避短視風險,迎接未來?
WE大會是密切關注科學突破,從中尋找交匯點的一條路徑;與此同時,騰訊還在投資未來的一切可能性,從中把握到達未來的距離,既有人工智慧、機器人、量子計算這樣實實在在的科技前沿投入,也有透過投資把握未來的佈局,比如它從公開市場收購特斯拉5%的股票,投資了德國飛行汽車初創公司Lillium,投資了中國機器人明星公司優必選,還投資了MagicLeap等具有未來感的公司。

成立二十週年之際,騰訊進行了歷史上第三次架構大調整,原有七大事業群變為六個。值得關注的是,騰訊宣佈成立技術委員會,進行內部分散式開源協同,加強基礎研發,打造具有騰訊特色的技術中臺,也將持續投資未來前沿基礎科學,繼續加大對AI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和量子實驗室的投入。
基礎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騰訊明確要強化前沿基礎科學的投資,而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做創新,它將從產品驅動加快成為一家產品和技術雙輪驅動的科技公司。
巧合的是,騰訊上一次調整是6年前,當時騰訊從封閉走向開放。上次調整後騰訊舉辦第一屆WE大會, 這一次調整後WE大會繼續,騰訊還是那個熱愛仰望星空的騰訊,只不過身子向前傾了一些,距離未來更近一些,這一切,對騰訊而言都是積極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