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打架小鬼遭殃,企業夾縫中求生存
阿里最早做電商,京東和拼多多都是後來者,尤其是拼多多2年多的時間就突破了千億,今年破3000億。阿里面對潛在的威脅,是如何打擊競爭對手的?最關鍵的手段就是利用自己的規模優勢,迫使品牌在天貓、京東、拼多多之間“三選一”,尤其是在核心的服飾百貨品類,釜底抽薪,“卡脖子”這一招對付京東非常管用。
雖然有最新的電子商務法約束壟斷競爭,有明確條款“電子商務經營者因其技術優勢、使用者數量、對相關行業的控制能力以及其他經營者對該電子商務經營者在交易上的依賴程度等因素而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強令商家“二選一”,是電商平臺排除、限制競爭的常用手段,但阿里也是充耳不聞,我行我素!和美國一毛一樣,國際規則適用於小國,不適用於美國。
我每年都接到大量做品牌的朋友給我電話,該怎麼辦?存量市場阿里最大,但京東渠道增量更多,而且阿里明顯流量越來越貴,多渠道佈局才能降低經營風險。阿里搞出了“二選一”,且京東也非常強硬,自己夾在中間,該如何平衡?
我說:這個我也沒轍啊!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面對二選一,無非就三種解決思路:一個是自己足夠強大,蘋果、華為、美的等大品牌,阿里絕對沒膽去要挾二選一;一個是不要當炮灰,大隱隱於市,自己不要衝到最前沿;一個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發展更多的渠道,尤其是自己微信的一畝三分地分散風險。
中美貿易戰,依然還是“二選一”,這個和美國採用的制裁套路是完全一樣的。
如果你不聽美國的,就讓你滾出美元支付體系,滾出美國市場,不能用美國技術,不要和美國企業打交道。美國的制裁下,幾乎無一例外所有的企業和國家都不得不認慫認罰,最終妥協。因為現在大多數國家大多數的企業離不開美元,但只是看市場約束條件,美國市場已經不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僅僅是在整體的統計口徑上,中美零售消費市場規模基本相當。
但我說幾個數,2017年中國賣出的就有2887.9萬輛(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美國是1700多萬輛;中國家電與電子產品消費金額毛估估超過2.5萬億(其中家電8000億,通訊手機8000億,其它電腦數碼辦公裝置等9000億),而美國是981億美元,也就是6769億元。
昨天看麥肯錫的報告,按照人次和消費額衡量,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出境遊市場。2015年中國國內旅遊達到40億人次,出境旅遊為1.17億;預計2020年出境旅遊人次將達到1.6億。誰會願意得罪中國市場?
從市場規模增速來說,美國年均增速在3%左右,而中國年均增速在10%。
對品牌來說,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美國市場!真的讓品牌二選一,品牌當然選擇擁抱中國市場。所以特斯拉在上海買了1.45億美金的土地建廠了,寶馬斥資287億(36億歐元)收購華晨寶馬25%的股份,這週三蘋果庫克又來到了中國,因為中國市場才是蘋果的未來。
有企業撤離中國,但大趨勢是還有更多企業想進入中國市場。
關於貿易戰,我想另外補充兩個看法。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因為中美貿易戰會有很多損失,但沒有中美貿易戰,1.領導人會更加得意忘形,志得意滿,走很多政策彎路;2.有一些改革因為既得利益者而難以推行;3.因為習慣賺容易的錢,而忽視重大科技投入。此前也有普遍的媒體輿論,認為政府上千億的投資晶片產業,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中興被制裁,才發現缺芯,被人卡脖子了。
《孟子·告子下》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論語_衛靈公》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中美貿易戰,對中國未必是壞事兒。給中國人,給政府官員,給企業們都敲響了警鐘!
能打在於先能扛揍
先有抗揍的能力,等對手暴露了足夠多的缺點的時候,再有反擊的能力!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先講一段軍事的故事。
蘇德戰爭,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發動“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10天時間,就突入蘇聯境內600公里,蘇軍就是逃跑都跑不過德軍。前期階段,蘇聯被德國打的摧枯拉朽,蘇聯軍隊被按在地上摩擦摩擦,死百萬俘虜百萬,人口丟失大半,僅基輔戰役中就有70個師66萬軍隊被圍殲。
但也是到了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戰役,莫斯科戰役的時候,德國的後勤也已是強弩之末。在加上蘇聯的寒冬,打了半年的巷戰,1943年初蘇聯全面反擊,一擊就潰,成了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二戰的轉折點!
蘇德戰爭,蘇軍一開始死得多也被俘虜的多,但到了打反擊戰的時候,德軍死得多也被俘虜的多。如果去翻看拿破崙去征服俄羅斯的歷史,大多數人也都是死在了寒冬,死在了後勤上。俄羅斯,能扛揍,是非常重要的成功要素。不看俄羅斯,去看十九世紀的英國阿富汗的三次戰爭,英國人與德國、荷蘭後裔的布林戰爭,也是被當地人打的苦不堪言。軍隊規模,經濟,武器科技完全落後英國幾條街,但英國就是搞不定。不是實力有多強,就是能扛揍。等到對手暴露弱點,一擊即中。而二戰中,法國、波蘭這種不扛揍的,就很快滅國了。
第一階段美國進攻中國防守階段。中國被美國按在地上摩擦,中興被制裁只能認慫,雖有反擊,但美國無關痛癢。特朗普宣佈自己的政策傷害了中國經濟,自己贏了。
第二階段相持階段,中美貿易額的一半都被加增關稅,接下來要不要加碼就成了問題,因為美國企業和使用者自身利用會有重大損害。之前是殺敵一千自損兩百,現在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國內阻力大得多。
今天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資料顯示,9月份以美元計出口同比增速加快至14.5%(人民幣計價,同比增長17%),進口增速放緩至14.3%,貿易帳擴大至順差316.9億美元。出口大幅好於預期,進口稍低於預期,貿易順差值也大幅好於預期。
這就說明中國經濟,中國製造業的韌性非常強,也就是能扛揍。一般國家,挨美國這麼多制裁,早就扛不住了。比如土耳其,匯率暴跌40%!聽說11月份中美首腦要在阿根廷談判,我覺得還是美國川普熬不住了,因為可用的大招大牌都出的差不多了。畢竟打不是目的,為自己的企業獲取利益才是目的。再打下去,絕對不利於中期選舉,更不利於自己連任。何苦之有!
第三階段中國反擊階段,我覺得還要等十年以後再說吧!中國還沒有能力去傷害打擊或者挑戰美國,無論是科技上,經濟上,還是軍事實力上。這意味著,中美對抗是持久的,相持階段的狀態可能會延續好幾年。也就是,所有的企業應該做好長期的準備。所以一些跨國企業,將部分製造轉移到東南亞的國家也算是正常規避政治風險的正常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