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作機器人的機遇與挑戰-2
上一次寫這個話題已經是兩年前了,有些基礎的內容可以看看第一篇。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韓峰濤:國產協作機器人的機遇與挑戰前一段時間GLG邀請線下講講協作機器人市場的新進展,一些新的看法與大家分享下。
PS,誠摯邀請各位朋友在9.19~9.23蒞臨珞石在2018上海工博會的展臺和新品釋出會,詳細資訊在文章末尾,謝謝。
PPS,歡迎各位在校同學關注珞石2019校園招聘,見文章末尾和珞石官網、微信公眾號~
前言

▲協作機器人的起源和主要特性可以參考
韓峰濤:讓機器人更安全(二)- 協作機器人的興起和
韓峰濤:讓機器人更安全(三)- 如何定義人機協作行為?除了上兩篇提到的幾點外,最初面向中小企業的協作機器人目前正被越來越多的大企業採用,其主要的關注點是安全性高,可以節省佔地面積和簡化安全工序/投入,協作機器人的目標客戶群正在悄然擴大。

▲工廠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全自動化的生產,但自動化無法實現階躍式的變化,中間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分步改造是當前的主流思路。這裡的分步主要是指工序/區域分步,即生產過程的某些階段或者區域先改為自動化,這部分自動化工作基本不需要人類的參與,可以認為在小範圍實現了100%自動化,是當前絕大部分系統整合的路線。但是這種改造方式只適用於結構化生產,對於小批量生產或者機器人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的場合實用性比較差。

▲因此,需要一個過渡,在這個過渡過程中,引入機器人和人類員工的配合,充分發揮機器人的精準高效(彌補人類效率和精度的不足)和人類的靈活性和柔性(彌補機器人柔性和智慧性的不足),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老生常談,協作機器人為機械臂從工業走向商用提供了可能。同時,感知技術的發展使得不少公司開始基於協作機器人嘗試不同方向的商業化應用,例子很多,不再列舉。
協作機器人的分類
目前市場上存在幾十種不同品牌不同款式的協作機器人,從技術路線上可以分為四大類:
- 基於傳統工業機器人改造;
- 類UR;
- ABB yumi;
- 直接力控制的柔性機器人;

▲毛毛多的協作機器人,手腳並用都數不過來,列幾種有代表性的。

▲最容易想到的也是最早出現的協作機器人,谷歌上多搜一搜還可以找到不少上古年間在原本就笨重的機器人外面再包一層防護墊,看起來蠢萌蠢萌的協作機器人圖片,比如德國的MRK。。。
這個路線中,只有Fanuc的綠協作系列看起來在批量出貨,其他家的產品基本上都是負責出來露個面,刷下存在感。
綠油油的,動起來好慢的。。。

▲毫無疑問,UR引領了這一次協作機器人的浪潮,其推出的UR3/5/10是第一種在成本和效能之間達到良好平衡的機器人產品。
這種型別的協作機器人本質上是在傳統工業機器人上,採用新的設計理念發展出來的產品,並未採用太多新的技術,應該看做是產品層面的創新,這個案例非常值得每一位機器人PM好好學習。
由於對精度和速度要求的降低,在不考慮供應鏈和安全認證的情況下,這類機器人的總體技術要求甚至比開發一臺高效能的傳統機器人要低不少。

▲這種型別的機器人目前在售的產品只有ABB的Yumi家族,包括最早的雙臂以及去年剛剛釋出的單臂系列。
拋開電機是否中空,反饋用旋變還是編碼器這些技術細節,從基本原理上看,Yumi的硬體方案與UR可以認為是差不多的,但是在輕量化設計和模型補償上做了更多的工作,使得Yumi達到了非常好的協作效果。
除了Yumi之外,協作產品線ABB還有其收購的Gomtec,但是已經沉寂了3年多,去年iREX上展示的IRB14100實話說與ABB的一貫的水平感覺有些不符,產品設計理念和競爭優勢也讓人困惑。目前據說還在持續改進中,期待下。

▲KUKA的iiwa,Franka的Panda以及珞石的xMate都屬於這個品類,也是目前為止最有可能在成本和效能獲得良好平衡的下一代協作機器人技術,珞石稱之為柔性協作機器人。
柔性機器人Soft Robot與其他協作機器人的主要區別在於從位置控制變為了直接力控制,其核心技術是基於全狀態反饋的柔性關節直接力控制和全新的控制架構,使得機器人在高動態力控、關節/空間柔順控制方面有突出優勢,同時關節引入的扭矩感測器也一併改善了碰撞檢測的靈敏度和拖動示教的實用性,大幅提升了安全性和易用性。
發展趨勢

▲發展方向很多,只提幾個跟機器人關係比較密切的。

▲首先仍然是程式設計問題,程式設計難以程度直接反映了機器人的使用難度。藉助於近年來在感知和決策技術方面的進步,機器人有可能在簡單的特定工序上實現從運動級程式設計到任務級程式設計的進步。有關任務級程式設計的介紹可以參考這個回答 李少珂:工業機器人領域,什麼是任務級程式設計呢?

▲與任務級程式設計配合的即機器人的自主規劃,國外的Mujin和國內的一些視覺公司都在做這個方向的事情。

▲小型協作機器人的終極發展方向是在完全擬人化的基礎上提升精度和速度,因此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機械臂更像人類的手臂,這需要從位置控制往力控制方向發展,從固定剛度到變剛度關節。在VSA這個技術路線中,DLR做的很靠前。
結論

▲最後,一點結論。

▲對於關注這個領域的投資人或者產品人員來講,分析協作機器人產品要從最核心的三個方面出發,即易用性、安全性和經濟性。這三個要素構成了協作機器人的基礎,不管一款協作機器人採用何種新技術或者新設計,都應該以改善這三個要素為目標,以具備實用性為基本條件。
當然,擴充套件來講,這三個要素同樣適用與傳統機器人,畢竟最初的協作機器人就是為了改善這三個方面的問題才出現的。

▲當前國內協作機器人市場還處於一個非常初級的階段,終端客戶尤其是國內中小客戶對於協作機器人的主要特性還存在很多誤解或者說存在過高的期望。
以安全性為例,原本國內使用者對於安全性要求就低,經常存在主動要求供應商刪減安全防護裝置以降低成本的情況,協作機器人的出現使得絕大部分客戶認為使用了協作機器人之後就不再需要進行安全評估和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從而導致較為嚴重的後果。這其中有機器人廠商宣傳導向的原因,也有新市場需要時間來培育的客觀因素。
協作機器人作為一種新的工業機器人細分品類,其應用領域必然會越來越廣,踏實做好Coexist Robot,才能助力最終Collaborative Robot的發展。
最後,歡迎大家在下週(9.19~9.23)蒞臨2018上海工業博覽會珞石展臺,展位號7.1H-F009,同期還將舉辦2018新品釋出會和B輪融資釋出會,歡迎來撩~


以及珞石2019校園招聘,歡迎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