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保健日要來了,從杜絕熬夜說向資訊過載
“ 每年的10月13日是世界保健日。每年聯合國都要選擇一個與公共衛生領域相關的主題,旨在提高全世界人對這一保健領域的認識,藉此激發起一項長期宣傳活動,促使該領域工作的開展。“世界保健日”期間,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衛生組織各會員國,都舉行紀念活動,推廣和普及有關健康知識,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哦?

我吃了一驚
這麼多年
抽菸喝酒熬夜擼串都過來了
怎麼這節日沒有宣傳到我頭上?
害筆者從曾經的小鮮肉

變成了中年大叔

這中間都發生了什麼?
細想起來無非是曾經以為的

變成了現實中的


同樣是宣傳,保健知識的宣傳效果好像永遠比不上熒幕上魅力男主抽菸喝酒的瀟灑鏡頭。人們都知道酒喝多傷身,可都喜歡《笑傲江湖》中酒不離身的令狐沖;大家都曉得抽菸有害身體健康,可都為約翰尼·德普的抽菸鏡頭而陶醉。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從不同的媒介中獲取不同的資訊,無論這些資訊是否是我們需要的。前段時間,筆者重溫了《娛樂至死》,這本書即使放到現在書中的某些觀點也絲毫不過時。它給我留下的一個深刻印象是:從不同媒介的傳媒中獲取的資訊,往往帶來不止於內容,還有內容表達的形式,而從時代上看,內容的形式往往比內容本身影響更為廣大。
在石器時代的洞窟裡,考古學家發現許許多多的壁畫,非常詳細了描繪了遠古時期人們的生活。那個年代沒有文字,人們能交流的,只有語言和誇張的肢體動作,所以那個年代的人肯定圍著火堆跳著舞,然後嘴裡“呼啦呼啦”的唸叨一堆,猶如現今各大原始部落保留下來的傳統一樣。那時的資訊通過肢體動作與嘴來傳播。
到了紙媒時代,人類迎來了智慧的高峰。人類的智慧高峰發生在需要通過晦澀難懂的文字進行深入思考的年代。我們現在熟知的哲學家、思想家如蘇格拉底、孔子、釋迦摩尼等,都誕生在那個年代。不僅僅是單純活得比我們早,更重要的原因是,那個只有紙媒的年代,作家就如同現在的明星。而人們“追星”的方式便是去看偶像寫的作品,去思考偶像寫的作品。

而以文字為載體的資訊閱讀難度是相當巨大的,同時也是資訊最全面的,可以沉澱作者整個人生的思考與領悟。這也是為何在美國林肯總統選舉辯論期間,無論臺上演講得如何高深晦澀,底下的聽眾依然絡繹不絕,興致勃勃,因為底下的普通民眾已經習慣於從書本中獲取資訊,所以對再高深的演講也能“應付”。若放到如今,如果演講稍微高深了些,大家估計都要低頭刷抖音了。
到了電子資訊時代,電視、電影、網際網路的出現,讓資訊的獲取變得空前便利的同時也變得空前的容易。和從書本閱讀獲取資訊不同,目前最流行的短視訊,能把高深的知識拆成若干小段,並且用對使用者十分受用的語言來重組知識,最後給使用者呈現如此這般的現象:這個我懂了。
而這個過程其實把系統性學習的知識體系打碎,去除其中的系統性與自我思考、消化吸收,把一個看似好理解的話語擺到使用者面前。好像看著是對使用者的幫助,省去了使用者自我學習的時間與精力,但實際上並沒有幫助到使用者,往往令使用者“浪費”大量時間,且容易誤入歧途。

這是筆者對現下短視訊類知識付費資訊的看法。我們在資訊社會中面對海量的資訊,容易迷失。資訊的攝取對人產生一種奇妙的滿足感,即使再無聊,人們也能面對電視、電腦、手機不斷“攝取”與我們自己毫無關係的資訊。比如某某網紅出事了,這樣的資訊與我們沒有任何關係,可我們會很容易被吸引並花費大量時間,同時在大腦裡存入大量無用資訊,導致真正有用的資訊因空間不足而遺忘。
世界保健日來了,或許我們可以反思自己,每天熬夜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完成工作,還是為了玩手機。如果是玩手機,我建議立刻停止不必要的資訊攝入,在資訊過載的今日,只有對我們最有用的資訊才值得我們花費時間,而且白天的時間完全夠用。若是因為工作,應該想想白天的狀態如何?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還是不經意間又做了許多攝入不必要資訊的行為?
戒掉垃圾資訊,早睡早起,我們都將在大資料時代過完此生,資訊有的是,但身體就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