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用思維導圖幫助使用者激發創意靈感:專訪 XMind | 幕後
作為一款優質的國產思維導圖工具,XMind 對於許多使用者來說想必不會陌生,它憑藉著強大的功能和全平臺覆蓋的優勢獲得了不少好評。事實上,XMind 的功能也早已不侷限於畫思維導圖,開發團隊在結合了個人和企業使用者的使用場景之後,在軟體中加入了甘特圖、頭腦風暴等功能,讓 XMind 變得更加全能。
最近我們採訪到了 XMind 團隊,和他們聊了聊最初為什麼想要開發思維導圖工具,以及思維導圖工具和團隊協作之間的關係。

簡單介紹⼀下 XMind 團隊
XMind 目前是一個 40 人的團隊,座標深圳,公司於 2006 年創立。當時包括創始人在內,團隊只有幾個人,直到去年,公司人數仍然不多。這一年來我們多做了一些產品,所以今年擴招到了 40 人。
我們團隊目前在做的思維導圖工具有 3 款,分別是 ofollow,noindex">XMind 8 、 XMind: Zen 以及 Lighten 。我們團隊的定位是「小而美」,專注于思維導圖這個細分領域並持續不斷地打磨精品。
當初為什麼想到要做⼀款思維導圖型別的產品?
我 (指 XMind 創始人) 在初中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用手繪形式的思維導圖來整理數學、歷史、政治等科目知識,巧合的是我也很喜歡科技事物和產品,2 種想法的碰撞讓我選擇了思維導圖工具這個方向。
你們團隊早期給人的感覺是更面向海外市場,這也讓很多⼈一直以為 XMind 是來自國外團隊的產品,請問當時是基於何種考慮?
我們一直在國內市場環境下認認真真地做產品,並沒有刻意將品牌塑造成國外的產品。思維導圖的概念在國外火的比較早,國外很多使用者也一直都有腦圖的概念和做腦圖的習慣。加上我們團隊非常在意產品本身以及使用者的使用體驗,因為這些原因,越來越多的海外使用者選擇了 XMind,成為了 XMind 十幾年的老使用者。
現在回過頭看,我們不僅有大量的海外使用者,這麼多年來,我們其實也積累了大量的中國使用者。這可能就是市場選擇了我們,而不是我們去選擇了市場。
除了 XMind 8,你們還開發過 Lighten,後來又推出了 XMind: ZEN。同樣是思維導圖類產品,為什麼開發了這麼多種不同的版本?其中 Lighten 已經半年多沒更新了,你們對它還有接下來的打算嗎?
XMind 8、Lighten、XMind: ZEN 是不同的思維導圖產品,擁有不同的定位,適合不同型別的人群。XMind 8 偏專業路線,主打全功能,適合對頭腦風暴、甘特圖、幻燈片展示等功能有重度需求的使用者。XMind: ZEN 更加輕量化但也不失專業性,主打全平臺,適合對於思維導圖工具的體驗有極致追求的使用者。Lighten 的定位是簡潔的思維導圖工具,完全專注於 Apple 的系統生態之下。做一個預告,我們最近也在為 Lighten 憋大招,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和 XMind 8 相⽐,XMind: ZEN 有哪些新特性?
XMind 8 和 XMind: ZEN 是兩種不同的思維導圖工具,它們都有自己的特點並且都可圈可點。XMind: ZEN 並不是 XMind 8 的延伸,也不是它的下一個版本。XMind: ZEN 是是一款革新性的產品,我們用最新的技術重寫了軟體內部的每一行程式碼,使它沿襲了經典的 XMind 的使用體驗,但是在核心和介面上這是一款煥然一新的產品。
XMind 8 功能更全,定位上更專業,我們也保留了軟體較為經典的介面和使用體驗,畢竟這是一款風靡了全球 10 餘年的產品,有大量忠實的老使用者在使用它。而 XMind: ZEN 目前功能上相對輕量,但也非常專業,可以滿足大部分人日常對於思維導圖工具的需求。除了介面簡潔、操作易上手外,XMind: ZEN 也有特有的功能,比如 ZEN 模式以及即將上線的深色介面和大綱檢視功能等。

通常情況下⼤家認為 XMind: ZEN 中的 ZEN 指的是「禪」,對應軟體內提供的「專注模式」,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其它含義嗎?
這個理解沒有錯,我們認為專注地思考非常重要,ZEN 有專注的意思,禪在佛學裡面也是一個非常有蘊意的詞。12 年來,我們團隊一直致力於打磨思維導圖產品,同時給使用者帶來更加專注的使用體驗,所以就用了它作為軟體的名字。
XMind 8 功能⾮常強⼤,但在界⾯設計上和 XMind: ZEN 相⽐有些不夠「現代化」,為什 麼沒有直接對 XMind Pro 的界⾯做⼤改動,⽽是推出了新的 XMind: ZEN?

介面設計是產品的一部分,但它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產品本身。我們在舊金山、悉尼和倫敦分別見到了我們十幾年的老使用者,他們不會因為設計是否現代化而去選擇一款產品,但是他們會因為這是一款真正優秀的產品而選擇它。如果直接改動 XMind 8 介面而在功能和特點上沒有任何改動的話,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
很多⼈認為腦圖⼯具的功能基本上已經「做完了」,沒有什麼新功能可以加了。XMind 卻在傳統腦圖的基礎上加⼊了很多創新性的功能,這些有趣的 idea 都是如何誕⽣的?你們自己有沒有比較喜歡的功能?
因為我們並不是「很多人」其中的一員,我們是「少數人」或者說「少數派」。創新來源於思考,那些說腦圖工具功能已經「做完了」的人可能沒有認真思考。我們是一個熱愛思考的團隊,也非常喜歡用各種方式來進行思考,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琢磨和思考哪些功能會對使用者真正有用,哪些功能比較有意思等等。
至於比較喜歡什麼功能,可以說我們喜歡 XMind 現有的所有功能。如果做出來的功能,我們自己不喜歡,相信使用者也不會喜歡,所以至少是我們自己喜歡。
功能的不斷增加勢必會導致軟體看起來越來越「臃腫」,XMind 在增加新功能時是如何權衡這⼀問題的?
為了不變成「胖子」,我們在做新產品 XMind: ZEN 時砍掉了很多功能,在增加新功能時都會進行充分的考量,確保這個功能是使用者喜歡並且會用得到的功能。我們希望在不變得「臃腫」的同時,讓軟體變得更好用。
比如說我們在 XMind: ZEN 這次的大版本更新中,除了軟體效能上的極大優化外,在保證了軟體流暢度的基礎上,我們還加入了一些會讓使用者十分驚喜的功能,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XMind 8 加⼊了⽢特圖、頭腦風暴等功能,這些功能已經超出了普通腦圖⼯具的範疇,為什麼要在 XMind 中加⼊這個功能?XMind 認為腦圖可以成為這類項⽬管理功能的⼀個很好的載體嗎?
真正有效地使用思維導圖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幫助我們激發創意的靈感。甘特圖和頭腦風暴並沒有與思維導圖不搭邊,反而很好地融合了效率和創意靈感。
當你或團隊在進行頭腦風暴的時候,腦袋中不斷迸出各種想法和靈感。這時,你可以通過評估、組織和連線這些想法以發現更多的線索和靈感,並整理成一個較為完整的解決方案。在這個基礎上,對專案人員進行任務的分配,定下 deadline,並一鍵轉換腦圖為甘特圖,然後開始執行。這就是一個非常理想且高效的團隊協作和專案管理的工作流。思維導圖本來就可以作為專案管理工具,有不少公司或者個人都用它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XMind 中加⼊⽢特圖、頭腦⻛風暴這類側重於團隊協作的功能,是希望腦圖可以更多地參與團隊協作⼯作嗎?腦圖中加⼊這些功能的優勢在什麼地⽅?

甘特圖和頭腦風暴並不是完全側重於團隊協作,和 XMind 的思維導圖功能本身一樣,甘特圖和頭腦風暴既可以用於個人也可以用於團隊協作,關鍵看你如何使用。我們經常再線上和線下收到不少優質使用者關於使用 XMind 這些功能的心得和體會,這恰恰反映出思維導圖工具加入這些功能後體現出來的優點。
如果在能完成個人工作的同時提高團隊協作效率的話,那當然最好,畢竟現在這個年代,合作出好成績也非常重要。優勢的話,可能就是上面一個問題的答案裡面說的,這些功能很好地融合了效率和創意靈感吧。
之後還會針對團隊協作開發更多新功能嗎?
我們有在思考。思維導圖工具安裝在每一位使用者的個人電腦裡,在從使用者角度思考軟體功能和使用場景時,我們可能更多時候是先從個人角度出發,再到團隊。如果團隊協作這個需求對使用者來說很重要,我們會認真考慮,並權衡我們團隊的特性和擅長點,把這塊功能做好,確保能讓使用者實現無縫的協作方式。但具體有什麼新的協作功能,我們暫時先保密。
你們團隊在⽇常協作中如何使⽤ XMind?可以介紹⼀下你們的⼯作流程嗎?你們最常⽤到的功能有哪些?
我們團隊每天都在使用 XMind 思維導圖來寫週報,做計劃等任何事情,我們甚至用 XMind 來創造 XMind,比如用 XMind 8 來為XMind: ZEN 做功能計劃。而不同崗位的小夥伴對於 XMind 的使用習慣則各有不同:產品經理可能更經常用它來整理產品規劃的思路,開發可能用來整理 API,市場小夥伴可能更經常用 XMind 來做活動策劃。
我們可能會用到 XMind 裡的所有功能,但最常用的還是畫思維導圖本身。我們也相信,一個做效率類工具的團隊,不能只是用自己家的產品,所以我們也同時在用很多流行的效率工具來幫助我們團隊進行工作。
少數派聯合 XMind 為少數派讀者帶來限時促銷活動,即日起到 10 月 23 日,前往「少數派正版軟體商城」購買 XMind: ZEN「桌面版 + 移動版」套裝一年版 ,原價 200 元,現僅需 18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