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2018年賺了41億,新零售扮演了什麼角色?
FILA、迪桑特等國際品牌與ANTA將產生什麼化學反應,將是一大懸念。
天下網商記者 王詩琪
2月26日,安踏釋出2018年度業績公告,營收大漲44.4%至241億元,股東應占溢利增加32.9%至41億元。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讓安踏穩坐中國運動品牌第一把交椅。
2018年,安踏營收達241億元
財報釋出這天,安踏以44港元收盤,微漲0.11%,總市值達1181億港元,是李寧公司的5倍。
安踏等組成的財團作價46億歐元對始祖鳥母公司亞瑪芬發起的要約收購,是2018年中國最引人注目的收購案之一,這樁本土民營企業對行業頂尖品牌的收購,在安踏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看來,是他創業27年來所做“最重要的決定”。
丁世忠說,2019年,安踏要進入“協同價值年”,意味著各品牌、各業務不再單線作戰。
500家智慧門店還不夠快
線上線下,安踏的業務都在快速增長。
截至2018年底,安踏集團共有門店12188家,其中安踏主品牌(包括安踏兒童獨立店)超過1萬家。據悉,安踏的商場店佔比超過30%,一二線城市佔比40%以上。
記者留意到,安踏為2019年門店增長設定的目標不高,安踏和安踏兒童門店數總共增加50-150家左右,但將進一步增加其在購物中心、百貨公司的店鋪比例。
這意味著,安踏對線下門店的側重點不在擴張,而在優化門店組合、提升店效。
安踏新的門店形象
2018年天貓雙11,安踏電商全天流水達11.3億人民幣,較2017年提高67%。丁世忠稱,安踏主品牌加上FILA,在2018年天貓雙11的銷售成績是“江湖第一”。
去年,丁世忠帶著團隊遠赴美國哈佛大學求教,學到了一句話:“以消費者為核心”。他說,技術的發展,讓在零售端實現資料、內容和服務價值成為可能。
如今,安踏已在多地試點智慧門店,通過大資料把握消費者喜好,提升店效。
記者從天貓處獲悉,自2017年底安踏和天貓開始啟動智慧門店專案合作以來,一年多時間,僅廣東區域,就累計接入近500家智慧門店 ,招募品牌會員近百萬。
天貓內部工作人員透露,安踏新近調整了新零售業務負責人,由此前負責電商業務的張冰擔任。這被視作安踏加速推進新零售線上線下融合的訊號之一。
安踏稱,2019年將通過大資料來指導產品設計和零售終端規劃,這勢必離不開與阿里的合作。
加強主品牌、孵化新品牌
自2009年收購FILA後,安踏開啟品牌擴張,接連收購迪桑特、小笑牛等一批國際知名體育品牌。
安踏品牌矩陣
如今,多品牌策略也迎來豐收。據財報,2018年,安踏主品牌零售額增長幅度10%-20%,相比之下,其他品牌如FILA、迪桑特等,增幅達85%-90%。
將來一旦對亞瑪芬的收購完成,還有一批知名品牌被安踏收入囊中。
目前,安踏已形成大眾專業運動、高階時尚運動、專業戶外運動的三大業務佈局,其中,安踏主品牌處在中端。丁世忠指出了一處隱憂:安踏主品牌的增速還沒有超越競爭對手。
這裡的競爭對手,既有國際大牌耐克、阿迪達斯,也有通過時裝週走紅的李寧。
2019安踏計劃在運動鞋服領域形成“品牌群矩陣”,不是“單兵作戰”,而是協同發展。
FILA、迪桑特等國際品牌與主品牌ANTA將產生什麼化學反應,將是一大懸念。
丁世忠說,2019年,安踏集團的核心任務就是搭建孵化平臺,實現對新品牌、小品牌的賦能,包括供應鏈、電商、物流、財務等,讓新品牌能在集團平臺孵化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