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方控費推動變革,GPO市場迎來轉折時刻
【編者按】 GPO(Group Purchasing Organizations)是藥品集中採購組織的簡稱。 GPO是受到支付方控費擠壓下的產物,因此在支付方控費壓力較小的早期發展非常緩慢。但作者認為,隨著支付方控費的變革,GPO市場迎來轉折時刻。
本文來源村夫日記LatitudeHealth,作者Latitude Health;經億歐大健康編輯,供行業人士參考。
隨著2015年Vizient完成對Medassets的收購,GPO市場的整合迎來高峰。但之後的市場發展卻呈現日益碎片化的現象,寡頭的份額正在被逐步蠶食。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醫療機構對GPO 的普遍不滿。大型醫療機構紛紛開設自己的GPO,或者索性在部分產品的採購上直接繞過GPO。
GPO(Group Purchasing Organizations)是藥品集中採購組織的簡稱。GPO是受到支付方控費擠壓下的產物,因此在支付方控費壓力較小的早期發展非常緩慢,雖然已有百年曆史,但到1962年仍然只有10家。第一次數量上的擴張是1970年代,那是因為隨著大量營利性醫院的進入推動了對成本的控制,GPO超過了100家。但真正的爆發是在1983年全美開始實施DRG付費之後。DRG是按照病組對醫院的打包支付模式,在每一個病組上,如果醫院不能控制好成本就會出現虧損。除了人力成本,產品成本是醫院的第二大成本,醫院出現了對產品控費的直接動力。到了2016年,GPO的數量超過了600家。
伴隨著GPO的增長,市場的整合也加強了。截至2001年,全美80%的急性期醫院的訂單掌握在6家最大的GPO公司手裡,年訂單金額達到250億美元。但到了2017年,最大的GPO公司Vizient一家的年訂單金額即高達1000億美元。據HSCA(Healthcare Supply Chain Association)估計,GPO在美國醫院採購中的滲透率達73%,2016年總採購金額可達3062億美元。2014年,Dobson DaVanzo & Associates預計,到2022年,GPO可以為醫療機構節約8644億美元。
雖然GPO確實為醫療機構節約了一部分費用,但是與PBM一樣,作為中間人的GPO為了自身的利益也損害到了他們的客戶利益。
198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Medicare anti-kickback safe harbor的條款,將GPO從供應商(Vendors)收取管理費的行為列入“聯邦反回扣法”的豁免條款。這推動了GPO業務的暗箱操作。GPO的營收主要來自採購金額3%的管理費,做大采購金額是其收入增長的關鍵,因此,在過去十多年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單純為醫療機構降低成本就能做大的市場消失了,現狀顯然不符合GPO自身增長的要求。
GPO往往要求和其簽約的醫療機構的50-95%的採購量是在簽約期必須保證的,而且不可以再向其他GPO或直接向廠商採購。同時,GPO依靠自己的體量和廠商簽訂排他性條款,控制產品的准入,並要求按照採購量支付回扣。通過如上操作,GPO一面通過對醫療機構進行捆綁來獲取體量,並運用這一體量去和藥企談判,從而通過產品准入獲得更高的回扣。在這一過程中,GPO並不是為了醫療機構的利益考慮,而是首先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來推高採購金額,以便獲得更多的管理費,這其實與GPO成立的初衷是背離的。
GPO的這一問題引發了醫療機構的日益關注,很多機構開始開始繞過GPO來開展采購。比如,作為德州最大的非營利性醫療網路,Baylor Scott & White在2018年3月直接向廠商採購關節和心血管器械,比使用GPO節約了3200萬美元。
隨著美國醫改的推進,醫院更多需要的是如何去適應價值醫療對其的衝擊,這需要對供應鏈進行再造,傳統的GPO越來越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這就引發了市場的改變。變革是從兩個方向展開的,但都是圍繞著醫院自身的需求展開的。一方面,醫院更關注再入院率等核心考核指標,這就要求供應鏈跟著改變,大型醫院往往會僱用GPO來做諮詢以便進行供應鏈流程再造,但很多大型醫療卻成立了自己的採購部門,繞開GPO來自己進行採購。另一方面,面對日益高漲的藥價,大醫院結盟自己開設藥企,直接掌控藥價。
就第一方面來看,大型醫療集團紛紛成立了自己的GPO部門,導致這一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也縮減了大型GPO的體量,這對GPO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大型醫療網路Intermountain Healthcare (Intalere)、 UPMC (Pensiamo)和Mercy (ROi)都成立了自己的GPO併為其他醫療機構提供GPO服務。而小型GPO也日益活躍,他們主要是為細分市場提供服務,比如執業醫生偏好的某些產品。
同時,大型GPO也開始為客戶提供諮詢服務,這主要集中在病人管理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特別是在價值醫療關注的再入院率等領域。當然,GPO也可以為大型醫院系統內部供應鏈流程的標準化進行諮詢,比如,Vizient就為Indiana University Health提供了類似的服務。而大型器械廠商飛利浦則直接為醫院提供PHM管理軟體以應對價值醫療的挑戰。
由於GPO的增長逐步放緩,大規模的併購是市場發展的趨勢。但併購進一步加大了GPO的話語權,從而為醫院的成本控制帶來了衝擊。以骨科植入物為例,其實際成本只佔售價的32%,超過40%的費用是銷售和行政成本,這迫使更多醫院脫離大型GPO併成立區域性的GPO機構,為自身和這一地區的其他機構提供服務。
新型的GPO對這一市場也帶來了不同的元素,比如Pensiamo就為會員提供基於分析工具的供應鏈管理服務,而不再是原先目錄式的採購列表,這也符合之前提到的GPO日益切入諮詢服務並提供一站式服務的趨勢。
總之,在支付方日益強勢的控費推動下,醫院為應對自身發展危機加強了對GPO的控制成本需求,作為中間人的GPO如果延續原先的依靠客戶自肥的模式很難再獲得大型醫院的青睞。在大規模併購達到高潮的時刻,市場也迎來了碎片化的新競爭態勢。區域性和一站式服務將成為GPO新特色,支付方最終再次推動了GPO市場的變革。
特別策劃【非公醫療100+】系列專訪與選題報道
消費升級與社會辦醫大潮下,醫美、體檢、全科診所等角色紛紛站上醫療健康行業的舞臺,它們在公立醫療機構的另一頭唱響高歌。億歐大健康頻道特別策劃【非公醫療100+】系列專訪與選題報道,聚焦民營醫院、診所、網際網路醫院、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和醫生集團等細分,歡迎推薦與約聊。
如果您有合適的企業推薦,請聯絡億歐大健康頻道負責人郭銘梓(微信:Lelion8742390)。
“健康中國2030”的政策定調,直接推動了萬億級市場的不斷擴張。而“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也為大健康產業指明瞭方向。科學生活、健康管理、健康消費等一系列細分賽道上,不斷湧現出創新者的身影。新風口之下,如何把握機會進而彎道超車?大健康投資又該怎麼找到好專案?
2018年11月30日,北京國貿大酒店,2018億歐創新者年會【大健康創新者論壇】 特開免費報名: ofollow,noindex">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