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與製作人》精神續作:《流言偵探》TapTap百萬下載9.4分
【Gamelook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Gamelook報道/只為“講好一個故事”的視覺小說,到底算不算遊戲,在玩家當中還有很多爭論。儘管有的人認為玩這樣的遊戲不如看本書、買張電影票,但以故事驅動的遊戲產品,近年來已經成為收割口碑的利器。
隨著製作過《行屍走肉》、《人中之狼》等優秀作品,專注視覺小說的歐美開發商Telltale Games倒閉關門,作為媒體GameLook也不禁也開始關注起國內製作視覺小說的開發者的生存狀況來。有趣的是,印入腦海中的第一家公司卻是《戀與製作人》開發商疊紙網路。然而,操心一家做出過3億月流水產品的公司的生存,意義著實不大。
不過在最近一段時間,通過社交廣告,一款名為《流言偵探:活著的死者》、以推理為題材的視覺小說手遊進入GameLook視野,這款產品以原創30萬字的偵探小說為主要賣點受到粉絲喜愛,特別獲得了不少廠商心水的女性緣。然而稍顯遺憾的是,儘管在TapTap上下載破百萬,正傳和番外評分都高達9.4分,但迄今《流言偵探》在App Store免費榜和暢銷榜排名都在千名以外,雖屬佳作,但未能復現《戀與製作人》的現象級吸金水準。
硬核+女性向?心動、疊紙兩家實力廠商護航
《流言偵探》是由深圳木狼科技研發一款典型的視覺小說遊戲,於2018年2月上線,版號資訊顯示發行方是隱志網路,也就是TapTap母公司心動網路前身VeryCD背後的公司。目前,木狼科技已將重心移至新品開發當中。
而所謂視覺小說,即是有聲讀物的衍生,也就是可以玩的小說,玩家只需跟隨故事推進劇情,就可以此獲得富媒體式的偵探小說閱讀體驗。該種品類多見於歐美和日本市場,早期手遊較有名的有《生命線》等。比較來說,國內開發者對視覺小說涉獵較少,其大多存於女頻小說和AVG遊戲網站當中,屬於小眾圈子,超脫主流市場之外。
之所以將《流言偵探》成為《戀與製作人》的精神續作主要有四點原因:
- 品類都是視覺小說;
- 玩法和付費模式接近;
- 粉絲以女性居多;
- 《戀與製作人》開發商疊紙網路持有《流言偵探》開發商木狼科技20%股份。
然而,與《戀與製作人》這樣的產品強調視覺體驗所不同的是,《流言偵探》在語言文字上著墨更多,整體產品形式偏向小說,並輔之以語音和影象的調劑,因此表現形式對玩家而言相對激進,使得產品更加受到心(shan)思(chang)細(nao)膩(bu)的女性玩家喜愛。
遊戲推進劇情的主要方法是通過遊戲內設計的微信聊天的形式進行,這也是《戀與製作人》,和一些女性向小說網站所採用過的方式。該系統被遊戲稱之為“流言”,意即通過與不同角色對話獲取資訊,探明線索和開啟故事。模擬社交對話推進故事,給產品賦予了更沉浸的代入感。遊戲故事部分則很像一個閱讀器App,互動方面也很簡單,只需點選部分文字上覆蓋的“血珠”就能夠獲得線索。
由於篇幅龐大,《流言偵探》遊戲時長約在20個小時左右,對於一款劇情向的單機手遊而言的確算是個小巨人。產品以免費下載+內購方式發行,不過遊戲設計出發點比較“良心”,沒有對玩家體力做太多限制,因此即便百萬下載口碑爆炸,其收入也未能企及《戀與製作人》高度。
遊戲再演繹推理經典,有效卻差臨門一腳
遊戲本身的背景故事是一個典型的密室復仇殺人事件,八名年輕人共同前往雲南一處偏僻的村莊(密室),共同悼念學生時代不幸離世的好友。然而,尚未出發人們卻收到了已不在世上的好友來信,八名年輕人、一名亡者、一名變態殺手,加上村中追蹤殺手的偵探,共同交織出了遊戲曲折的故事,這也是遊戲副標題“活著的死者”的由來。
實際上,《流言偵探》故事,明顯有向“偵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說《無人生還》致敬的影子,同樣主要“客人”角色是八個人,被一件共同的往事所束縛牽扯。不過具體劇情處理上,《流言偵探》做到了充分的原創,人設的魅力也征服了粉絲,比如有女玩家就稱某某角色“滿足了自己對男人的所有幻想“。要知道,賣一個極具魅惑人設,才是直擊女性玩家痛點的根本。
當然,作為開發商木狼科技處女作,《流言偵探》在故事層面並非沒有缺憾,比如就有玩家反映遊戲後期劇情太拖沓,以及結區域性分經典的反轉雖起到了效果,也有玩家提出了過度突兀的意見。不過總體而言瑕不掩瑜,遊戲百萬下載量仍能保持9.4的TapTap評分,和4.7的App Store評星,足見品質過硬。
據官網資訊顯示,木狼科技成立於2017年6月,創始人呂呈堯是騰訊海外發行業務出身,2015年開始創業,2017年創立木狼科技後隨即開始了《流言偵探》的製作,同時番外篇《曼谷暴雨》也已在蘋果上線。不過由於時機原因,缺失版號的《曼谷暴雨》無法在安卓登陸,進一步影響到了這款被兩家實力廠商光環加持的產品。
儘管上線8個月後,仍然能夠在社交網路上看到TapTap為《流言偵探》砸下的廣告,但產品已經進入較平穩的狀態,七麥資料顯示其日下載量約在1000左右徘徊,百度指數也是保持了類似波幅。
和《戀與製作人》一樣,《流言偵探》的確抓住了女性使用者的喜好,總體下載量也過關,但產品收入上最終未能到達同一高度,癥結可能出在付費系統的設定上,過於“良心”導致沒能激發玩家氪金需求是其中之一。
並且,《流言偵探》與《戀與製作人》根本不同,在於一個是以故事為主打,一個幾乎完全仰仗人設發威。這就導致了《流言偵探》無法利用好KOL傳播,因為主播或核心玩家試圖營造病毒營銷的行為,必然會造成劇透,進而損害《流言偵探》核心魅力。因此,《流言偵探》傳播渠道也就容易變得單一。
而以偵破案件為主線的劇情類遊戲當中,加入其他多種形式的內購也很容易讓玩家齣戲,被敏感的女性玩家抨擊,而賣人設的女性向遊戲卻無此後顧之憂,甚至新服飾裝扮還會受到玩家歡迎。因此《流言偵探》成功無法進一步擴大化,也在情理之中。不過我們相信,有《流言偵探》珠玉在前,開發商以及後續瞄準女性向市場的廠商,能吸取經驗教訓,製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女性向產品。
原創文章,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www.gamelook.com.cn/2018/10/34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