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幼教平臺將成趨勢
在幼教賽道,越來越多企業湧入爭搶國內近30萬家幼兒園、近億適齡兒童以及其背後新生代父母的消費需求,憑藉天然的使用者連線屬性,打響“跑馬圈地”的流量搶奪戰。而在經歷集中爆發、流量搶奪、增值試水之後,領跑者佔據近70%市場份額的格局初顯。在幼教新政和大力發展普惠園的程序中,針對幼教集團轉型平臺化發展的狀況和趨勢,及資本在幼教市場未來可行方向,北京商報記者專訪了掌通家園CEO葉荏芊。
行業無序分散“幼教行業無序化是非常明顯的,也是極度分散的,園所極度分散,老師極度分散,供應鏈極度分散。市場需求大,而供給跟不上,這是我覺得行業最大的問題。”葉荏芊表示。
葉荏芊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包括以前在資本層面上,收購幼兒園並沒有真正把教育做好,只是為了賺PE的差價。所以國家開始整頓,並在普惠教育上下大力氣。
而這就是惡性競爭造成的劣弊驅除良弊,缺乏規模化的平臺給行業助力,沒有好的渠道分發內容,也沒有公允的標準讓好老師能浮現出來。
在葉荏芊看來,師資是這個行業很大的痛點。在早幼教行業,渠道分走了大部分利益,老師的收入佔比很少,流動性也大。所以只有提高了老師的待遇,整個行業才能好起來。所以掌通家園的平臺化更像是一個“大眾點評”平臺,給園所和家長提供一個篩別幼師的參考標準,給老師一個提高收入的機會。 “目前掌通家園擁有100多萬註冊幼師,每天日活幼師40萬。而這個數字,目前是業內甚至是全球第一。”葉荏芊補充道。
其次,缺渠道,優質內容無法觸達使用者是另一痛點。幼教行業的基礎設施就像水電煤都是不通的,路也難走,因為渠道成本很高。而掌通家園就把自己定位是個渠道。在四年的規模累積後,已有足夠的議價能力,並通過規模化解決行業效率的問題。對商家來講,只有規模才能產生內容均攤成本的降低,好的東西才可以更好地傳播出去。
綜合性平臺是趨勢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髮現,幼教集團轉型平臺化主要集中在三個平臺品類上。一是做幼兒園資訊化,自SaaS工具延展至平臺、再從平臺深入到賦能;二是做幼兒園內容供應商,因賽道普惠化後,集團採購、師訓皆成剛性需求;三是做綜合服務商,提供包括內容、經營管理和技術上的支援等。但什麼才是好的平臺呢?
“對C端的消費者來說,平臺是該有信任度的,在平臺上出現的任何東西,平臺方都需要為它的結果負責。另一方面,除了有線上,還要有非常完整的線下。未來,園所需要的是一個綜合性的一站式的可提供軟硬體服務的平臺,”葉荏芊談道。
而這個平臺的基礎還要與家長產生高頻連線,這也是掌通家園最初選擇家園共育作為切入點的原因。當連線家長之後,家長會為了孩子選擇更好的東西,從而觸發家長對服務和供給需求的上升,那整條利益鏈就會越來越好,而且把中間那些不產生價值的利益鏈去掉。所以像一些連鎖類的綜合服務商是沒有真正的連線使用者的,覆蓋園所沒有意義,連線家長和老師才是關鍵。
此外,在葉荏芊看來,目前出現的所謂平臺品類是不可分割的,新幼教的趨勢一定是往綜合型發展,線上和線下相融合的,就像天貓加上美團外賣,產生單邊到多邊的產業鏈重組效應、關係網增值。
以規模提效益
針對未來市場格局,葉荏芊算了筆賬:按全國10萬所幼兒園算,家園互動的市場規模在三四十億元,天花板很快顯現。但如果把市場拓寬到2-6歲家庭的教育服務,包含幼兒園的學費、培訓機構的費用、親子游的費用等等,每個家庭每年消費3萬-4萬元,根據全國8000萬家庭的粗估,整個市場擁有2萬億-3萬億元的潛在規模。市場很大,蛋糕看起來很誘人。但“規模和盈利”是必須平衡好的關係。而做平臺,規模是一切的核心。
顯然,與其他教育類平臺相比,由於不需要提供教育課程,不用培養老師,家園共育行業的商業模式具備典型的網路經濟特徵,不受教育行業擴張慢的制約,因而可以實現規模效應、邊際成本遞減,容易出現一家獨大的玩家。留給後來者的機會已經不多了。
近一年,行業的馬太效應愈發凸顯。小玩家逐漸倒閉出局,家園共育下半場的戰爭也已開局。“內容方只會選擇規模第一的平臺,使用者也將繼續向頭部產品集中,市場的7-2-1格局在2019年底可能演變為8-2或9-1格局。”葉荏芊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