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計算所帶來的成本節省究竟何在?
在雲端計算的倡導者之間存在著一種普遍的看法:與內部計算相比,雲端計算總是具有一定的經濟性優勢。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即便如此,在還沒有真實雲端計算使用體驗的使用者以及剛剛開始涉足雲端計算服務的網路運營商中,這還是一種占主導地位的觀點。事實上,這些團體會估計雲端計算帶來的成本節省能夠達到至少25%,而使用者對成本節省的平均預期大約為原成本的三分之一。這是一種概念性的誤解。這是因為,雖然幾乎每一家公司都能夠從雲端計算中獲益(即幾乎每一個雲端計算服務市場都是可以獲利的),但是每一個應用程式並不都是雲端計算應用程式。
對於以雲端計算服務為手段來實現最佳利潤目標的供應商來說,瞭解其中的差別可能是非常關鍵的。

雲端計算所帶來的成本節省究竟何在?
雲端計算成本節省代表了在雲端計算中執行給定應用程式與在內部計算中執行相同應用程式之間的差異。這種成本差異源於諸如軟硬體、維護與支援、以及設施之類的資本和執行開支,這些都是使用者和運營商都能夠理解的。這些成本差異的來源通常來自於基本成本和規模經濟的變化。
軟硬體方面的基本成本差異與採購規模最相關,這意味著,採購上千臺伺服器的雲端計算供應商要比僅僅購買少量伺服器的零售採購商能夠獲得更低廉的價格。這一情況表明,這種基本成本節約可能最適應不具有IT採購定價權的中小型企業。
許多企業已擁有了能夠確保實現與雲端計算供應商所帶來的價格優勢相同的措施,這就使得供應商不太可能通過採購規模來實現預期中的成本節省。這也使得他們很難實現軟硬體成本節省方面的效益。
相反,反而是維護和支援方面的成本節省可以更廣泛地詮釋雲端計算和內部計算之間的基本成本差異。雲端計算中最實質性的效益在於其集中化的維護和支援能力,而云計算供應商能夠為支援崗位找到合格的候選者併為其職業發展提供堅實的規劃。通常來說,包括一些企業在內的終端使用者都無法做到這一點,而這一問題也會轉化成為更高的勞動力成本、滯留問題、額外的技術培訓和資格認證費用。但是在具有較雄厚、技術驅動的勞動力資源的大型城市區域中,較大規模企業往往可以媲美這一成本領域的雲端計算供應商,他們會斷然拒絕所謂的雲端計算成本節約的誘惑力。
最後在設施方面呈現的基本成本差異包括了資料中心地面空間、保險和加熱、通風和冷卻方面的成本。一個雲端計算供應商能夠把設施部署在所有相關成本較低的區域,而企業則通常只能把他們的資料中心部署在公司的總部或主要衛星城市辦事處或其附件。因此,這方面的基本成本則基本上總是雲端計算供應商最能表現出明顯效益的所在。
規模經濟效益是成本節省的另一個大方面。任何特定的應用程式幾乎總是在使用一臺單一的伺服器,這樣做最終就會導致成本超過實際所需的軟硬體成本。但是,通過使用如虛擬化、多程式設計作業系統等不同的技術,雲端計算供應商能夠把平均使用水平提高至近100%。這也就降低了每個應用程式的單位執行成本,這樣,它所實現的成本節省反過來也能夠以更低雲端計算服務價格的形式反饋給客戶。
隨著規模採購所帶來的成本節省,其經濟效益對於中小型企業(SMB)的意義顯得尤為重要。大多數企業已採用了諸如虛擬化這樣的技術來降低他們的資源與功能浪費,可通過固化他們的IT資源以提高支援效率。中小型企業只是剛剛開始涉足其中,因此他們只能把雲端計算託管視為一個效率驅動伺服器整合措施的替代解決方案。
同樣的概念也可適用於支援成本;技術支援只能使用整體人數,而工作人員隊伍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能應對各種運營變化,才能擁有應對各種病假、節假日以及假期的冗餘資源。企業往往也有多個裝置需要逐個得到支援。相反,雲端計算供應商則可能只擁有若干個資料中心,但其技術團隊的規模卻足以高效地支援它的所有客戶。
確定可盈利的雲端計算戰略
顯而易見,雲端計算服務可能還無法對大型公司實現盈利,但是還有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即供應商所提供的雲端計算服務型別。它們可以通過使用更低的雲端計算成本代替客戶的IT內部成本以便於實現成本節省。因此,諸如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這樣託管硬體和提供硬體資源的低層次服務能夠以較低的潛在節省支援目前的客戶。
另一方面,軟體即服務(SaaS)不僅取代了硬體開支而且還代替了作業系統、中介軟體、應用程式軟體及相關支援的成本,最終提供所有云計算服務的最大潛在節省。
企業是最有可能的雲端計算採購者,從而確保雲端計算所帶來的直接節省,因此以企業為目標的雲端計算服務必須首先努力確保業務流程和敏捷性改善所帶來非經濟性節省。它們還能夠從更高層次的雲端計算服務中獲益,取代更多的成本以實現更高的預期節省。
中小型企業,尤其是小企業,能夠通過採用雲端計算實現直接的成本節省。如果所交付雲端計算服務的層次越高,那麼所節省的成本就越多。SaaS的成本節省要高於平臺即服務(PaaS),而PaaS的成本節省則要高於I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