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方法論:如何培養設計視野
簡評:Facebook 產品設計師介紹自己的方法論,通過拆解其他 App,來深入思考產品設計。

本文作者:Kathleen Warner,Facebook 產品設計。以下「我」代表 Kathleen Warner。

當我最開始做設計的時候,我很蒙。我痴迷於複製 Dribble 熱門的作品但是卻不在意這些作品背後的設計邏輯。但隨著設計經驗的積累,我漸漸能看到那些隱藏很深的陰影,那些看似無用的線條,以及要如此設計的因果。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方法論。
不要只使用 App,你要研究它們
你要思考如果你是 App 的設計者,為什麼這裡要如此設計。現在開啟你經常使用的 App,別隨意滑動,剋制著玩它的衝動,仔細觀察這個 App 的頁面,以下是你要關注的點:
-
層次結構:App 如何設計,引導你的關注?哪些資訊是突出顯示的?文字、顏色如何處理來凸顯某些元素的重要性?
-
內容:App 為了達成某種體驗和感官設計了什麼樣的文案?什麼內容是可見的、有趣的?什麼內容不能直接可見需要點選跳轉?如何使用間距和模組來劃分區域?
-
意圖:為什麼有人會開啟這個 App?它解決了什麼問題?如何設計,來更好地解決問題?
-
使用者:誰是它的受眾?使用者之間使用場景有什麼不同?如何針對不同場景來做設計?
拆解 App
在下面的 Gif 中(園長:檔案較大但等待是值得的),我拆解了 App,以更直觀和方便的形式展示每個元件。你可能會發現之前使用 App 時沒有注意到的細節。請保持好奇,時刻反思,為什麼這個產品要這麼設計?為什麼這裡要放圖片?為什麼搜尋欄放在這裡等問題。
Airbnb

Airbnb
上面這張 Airbnb 圖中,可以思考一下:
- 在最頂端搜尋欄中,提示的文字為什麼不是「請在這裡搜尋」而是「試試'倫敦'」?
- 為什麼在首頁無法看到日曆?通過旅行時間來選擇出行酒店,這是正常邏輯。但 Airbnb 是先選擇位置再看時間,是什麼資料支援了這種邏輯?

觀察:
- 要注意轉發(Retweets)和喜歡(Likes)的數字是加粗的
- 為什麼在個人主頁是具體的時間(3/9/18,3:37 PM)?在 Twitter App 首頁的 feed 流是其他的形式時間(3 h)。想一想這個細節有什麼不同?
- 為什麼發表回覆的時候不是「Add Tweet」而是「Add another Tweet」?(中文版直接是「發表回覆」)
Spotify

Spotify
觀察:
- Spotify 如何保持歌曲的視覺化?
- 在歌曲下面展示的資訊是什麼?
- 為什麼播放列表 New Music Friday 能看到關注者數量,而播放列表 Release Radar 則沒有?
深入瞭解,你才能獲取設計思維
下次在排隊或者等朋友的時候,開啟一個 App,並且以設計師的視野和思維方式來思考一下,為什麼如此設計?通過定期分析其他 App,你也將慢慢獲取產品思維,設計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