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遺作警示AI的未來之“患”
人工智慧(AI),是斯蒂芬·霍金生前熱衷談論的話題之一。他的遺作《對大問題的簡明回答》於16日釋出,文中對人類未來提出了以下問題:人工智慧會比人類聰明嗎?宇宙裡有其他智慧生命嗎?地球未來面臨的最大威脅是什麼?上帝存在嗎?“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
“超級人工智慧的出現將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好或最壞的事情。”在霍金看來,人工智慧的最大風險並非惡意,而是能力,一個超級聰明的AI將非常善於實現目標,“如果這些目標與我們的目標不一致,我們就會陷入困境。”
在霍金看來,人工智慧很有可能成為一種不受人類控制的新物種,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將快於我們的想象,如果機器有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這意味著它已經是一個有生命、有思想的個體。“人工智慧能以不斷加快的速度重新設計自己。而人類則受制於生物進化速度,無法與其競爭,從而最終被超越。”
“對於智慧時代的到來,我感到了一絲恐懼。”霍金一方面從自己那張輪椅中感受到了人工智慧的神奇,另一方面也為人類越來越依賴人工智慧而擔憂。
從全球範圍看,人工智慧的熱度越來越高,滲透到日常生活的程度也越來越深。全球科技商業預言家、暢銷書《失控》作者凱文·凱利認為,未來20年,全球最重要的技術就是人工智慧,而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人工智慧學者馬克·戴森羅克說:“如果人工智慧以這種速度發展下去,我們或許在未來10到20年裡就能看到電影《鋼鐵俠》中那個人工智慧助手賈維斯。”
作為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霍金為人類研究人工智慧提供了一個好萊塢大片般的視角,足以滿足淺層科幻愛好者的好奇心。如果換成歷史學家,又會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和人類世界的未來?
著有《人類簡史》、《未來簡史》及《今日簡史》等熱門書籍的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一直保持著較高警惕。“我們開始生產半機械人和完全無機物的生命形式。”赫拉利說,如果人類不小心的話,最終可能落入一個由超智慧但完全無意識的實體所主宰的世界,“這個實體在任何任務中都能超越我們的實體,但卻不能感受到愛,不能欣賞美,也不能體驗快樂”。
這位研究了人類社會整個發展程序的學者坦言,沒有人知道2050年就業市場會是什麼樣,但肯定與今天完全不同,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將改變幾乎每一個行業。現在人們從事的許多工作,到2050年都可能會消失:製造襯衫、駕駛出租車、診斷疾病、銷售保險、教書育人等等。
赫拉利在《今日簡史》中說,這有點像19世紀汽車取代馬車時的情景,當時有許多馬車伕轉行當計程車司機,遺憾地是,我們可能不是那些還有其他就業選擇的馬車伕,而是被徹底淘汰的馬。
“不過,2050年就業市場的特點很可能是人類與人工智慧的合作而非競爭。”赫拉利說,從警務到銀行等各個領域,“人類+人工智慧”的表現都將超越單純的人類或單純的計算機。就趨勢而論,人工智慧不只是讓計算機更加聰明、運算更快,還會在生命科學、社會科學方面取得突破。“我們越瞭解是哪些生化機制在左右人類的情感、慾望和選擇,計算機就越能分析出人類的行為、預測人類的決策,並最終取代司機、銀行經理和律師等。”
不過,對人工智慧持樂觀態度的大有人在,比如著有《終極智慧》一書的作者,美國企業家、發明家阿米爾·侯賽因。他認為宇宙一直在等待被更多的智慧生命所感知,如今人類即將進入感知機器與人工智慧的時代,這一等待終於要告一段落。對人類來說,人工智慧不是一種威脅,而是我們追求知識的又一個階梯。“我們可以將未來的人工智慧比喻成思想中的‘蟲洞’,通過與它們合作,我們可以探索突破進化限制的思想空間,可以獲得宇宙中隱藏得最深的知識,最終我們可以變成新生命的創造者。”阿米爾·侯賽因說。
總之,與牛頓、達爾文等人類發展史上的大師們一起長眠於倫敦泰晤士河畔西敏寺的霍金,又一次激起了世人對人工智慧的思辨:“我們站在一個美麗新世界的門檻上。這是一個令人激動的、也是危險的位置,而你們就是先驅者。”霍金已經故去,而活著的你我卻有機會見證一切。

責任編輯:陳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