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l :陌生人社交,可行不可行?
“soul”是通過演算法將具有相似性質的人匹配到一起,旨在實現匿名社交的一款app。從定位上來看,soul看似能夠大多數社恐年輕人的社交需求,但是究其根底,要想真正地完成社交目的,還是要看個人的社交能力。那麼,陌生人社交到底可不可行呢?以下,筆者將與大家詳細分析。
所謂的陌生人社交軟體,就是:提供給陌生人一個網路平臺,讓那些具有相似性質的人群聚在一起,以減少了空間的距離、資訊不對稱的差距。
但是,聚在一起是一回事,如何產生交集卻又是另一回事。
筆者以soul app為例,於2018.9-2019.02,通過隨機(筆者的性格測試,及尋找的聊天物件均為隨機——即無論廣場頁面私聊或者星球匹配)選取100位使用者作為樣本進行觀察、接觸、聊天,得出一些資料及個人關於soul及社交的思考。
——好奇心被失望取代,該走的還是會走。
一、“為什麼來soul?”
——從定位上來說,soul就是一個幫助人們找到自己soulmate的工具。
1. 迴歸人性而言
來到soul的使用者,無非是想找到soulmate,或是宣洩情緒。
孤獨:
“通過靈魂找到你”,一句簡單的話則足以吸引那些想找到靈魂伴侶的人,通過個性匹配與推薦,給人類找到同類的契機。
心理學中早已說明:人們天生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待在一起。
馬修·利伯曼在《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中也寫道:“每個人都有對愛和歸屬感的需求。”
有跡象表明:別人表達出來的喜歡、讚美、摯愛我們的訊號對於我們所感受到的幸福感至關重要。我們的大腦確實非常“渴望”獲得他人的積極評價,這種“渴望”的熱切程度幾乎高到了令人尷尬的地步。而與同類在一起,這種幸福的感覺就能更自發且容易地得到。有些愛好小眾,就註定了這些人身邊知己甚少。
自由:
同時,沒有身份、沒有頭像,匿名給人以隨意做自己的放鬆感。
想要發展成親密的關係就是要讓我們真正的被瞭解。所以,與他人交往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真誠。
誠然,每個人都希望在他人面前展示最優秀的自己。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因為自己的身份或者環境,不得不刻意表現、害怕犯錯也成為人們難以放鬆做自己。而在soul裡,沒了負擔與壓力,與人建立聯絡變得輕鬆起來。
2. 誘因分析
於陌生人社交而言,人們對社交的需求是實實在在的,關鍵是:如何去引導?
如果我真的孤獨、真的渴望自由,在感受到或者沒有感受到這些感情時,我為什麼會選擇soul呢?
失戀:
有15%的使用者在講述自己經歷時提到:自己當時下載APP是為了緩解失戀的悲痛——“上半年剛失戀,需要傾訴。碰到的就基本都是失戀的, 然後變成安慰其他人。並不會因為安慰別人而心情變好,該難過的還是會難過,不過不同人的見解還是很有啟發的。”
而在這一點上,soul可以通過線上匹配,廣場推薦,很容易找到想傾訴的物件,並達到排解內心沮喪的情緒。
廣告或朋友推薦,步步好奇:
有20%的使用者從微博廣告,覺得有意思就下載;有40%的使用者是因為朋友推薦。
主要是因為朋友在soul交到soulmate,或者覺得soul適合被推薦者以及看好友朋友圈得知:“從一個測試題開始,步步好奇,最後是因為好奇而上鉤的。好奇就嘗試一下,更多是想來豐富精神世界。乏味的生活總是需要了解一下各路大神。”
同時,受朋友或戰友的推薦,來soul上的軍人為了找女朋友而來到soul的比例非常高佔了30%,且這一般一般聊天開始就會很直接地表達自己想找女朋友的需求。
壓力大:
日常工作繁多的使用者,同時也是夜貓子,比如:“因為天天加班,回來就動一下,玩一下。”;或是“工作很晚就無聊,找人聊聊天,說說話覺得挺好的。”;再者就是壓力山大的幹論文的大學生精神崩潰來到soul發洩。
閒的發慌:
soul就是抓住了使用者想逃離微信,以靈魂社交的切入點,於空閒時間中填滿了使用者的時間。
比如:工作是戶外性質的,只能偷懶時看手機,無聊閒著一口氣一直玩一直匹配、刷廣場等,soul便成為了最佳選擇。
Soul上有個很奇怪的現象,要不忙的太忙,剩下一點空閒時間就到soul解壓;要不閒的太閒,大把時間只能用來匹配聊天打發時間。
二、Soul的優勢
- 即時即效率:在測試完所有性格測試之後,靈魂匹配以及語音匹配能夠通過大資料運算快速找到同樣有社交需求的人,並且是和自己性格測試類似的人。而人本能的會對和自相似的人更容易產生好感。
- 氛圍的建立:soul的運營每天都會推送話題,通過將優秀的文章,短視訊或者音樂置頂來鼓勵大家參與交流。
- 樹洞:對於厭倦了qq和微信上發說說,或者朋友圈會被品頭論足的人而言,soul的隱祕性是個良好的樹洞。
- soul的廣場不斷刷出的瞬間,和微博的形式類似,能滿足人不斷湧起的好奇心嗎?
- 新推出的戀愛鈴:對於擁有談戀愛需求的人來說,這個功能能夠隨機匹配到同城的異性,幫助使用者更好的找到屬於自己的soulmate。
經過半年多的時間,對當時聊過的使用者再次統計,有40%的使用者已經離開soul。
1. 留下的人的特點
- 喜歡瞬間吐槽:把有趣當成目的、喜歡儘可能多一點用自己現有的知識理解到的事物。很早就不看書了,不過偶爾在網上心情好遇到感興趣的戳進去看看,隨緣,對於社會熱點,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
- 樂觀:比如,一個在僅有的兩個瞬間中吐槽的使用者,以為交到了知己,結果一個騙了錢一個騙了信任。但還是自得其樂,本性就比較樂觀。
- 同時,雖然在soul上失去摯友的打擊很大,但只要這個人足夠樂觀,並不會有太大影響。
- 閒著的時間多,容易無聊:有30%的使用者有斷斷續續之前就解除安裝過soul,可能是當時忙或是覺得沒意思。但一旦覺得無聊,或者在微博等廣告上再次看到推送,就會重新下載回來。
- 目的在於沒事找個人說個話,這軟體還是可以的。聊聊最近有什麼煩心事、開心事;意識到越遠越好,不要奔現。近了目的就不在交朋友上了。
- 宅。
個人交際問題:主動發言沒人回覆或者回復了不懂接話,現實中本來不擅長社交的使用者在網路上也是如此。沒有動態沒人發言而流失佔了流失原因的二分之一。
- “有主動找人聊過天,有聊著聊著就消失的,沒什麼好的感覺,沒話題了。後來解除安裝了。”
- “雖然是因為失戀下了這個,但最後發現,並不想跟陌生人分享這個,然後卸了。”
體驗不佳:
- “不真實感,虛擬的網路,在這裡怎麼交到好朋友,可能自己太無趣了,覺得自己不特別,只是普通人。”
- 經常發個瞬間被騷擾,遇到約pao、聊騷的人太多了。
- 在soul上遇到自以為soulmate,卻發現只是自作多情,因為一個人拉低了對soul所有的印象。
個人工作、學習忙碌等:“忙、沒時間。”
第一印象不好:剛剛下了,發現聊的人很無趣,很粗俗,很容易流失。
3.不加微信QQ的原因
- 在soul上聊一般也不會故意要微信,要加微信其實souler主要還是在soul上聊;有的時候,只是他們要上學/解除安裝或者說聊到那個份上了就加了。
- “從來不加QQ微信,因為加了就沒話說了”。
隨著使用者數的增多,劣質資訊,以及不懂聊天的人越來越多,造成使用者體驗越來越差。暫不糾結人是否擁有靈魂一說。
大眾所認為的有趣的靈魂,往往是風趣,幽默,能夠調節自己情緒,同時擁有洞察別人內心的能力這樣的人——也就是俗稱的情商高。
而當一款產品變得流行,也就意味著社交能力偏弱的人越來越多。但是,社交終歸是自己社交能力的問題。
開口只會“你好”,打完招呼不會接話,不發動態,社交技能低,也就吸引不到有趣的靈魂與之交流。
如果不做改進,社交產品的使用者體驗會逐漸變差,例如:知乎在使用者群體擴大化之後 ,沒有含金量的問題和回答越來越多,段子故事之類橫行。
而soul現在明顯能感知到的就是:匹配到的人無趣的越來越多,廣場中刷到的瞬間的有趣程度減少了。
2. 存在的缺點
soul上存在希望找到同類卻沒有辦法找到同類的使用者。因為孤獨,所以更想要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但現實生活中,他們多是因為興趣小眾、不擅交際才顯得孤獨。而這一點,也是soul定位所想滿足的。
3. 盈利問題
soul從2016年開始運營之後融資了多次,至今尚未看出盈利模式。
目前只有努力增加使用者數,維持使用者體驗來讓更多投資者投資。如果不能找到合適的盈利渠道,融資又受阻或許就會只有賣給別人了。摩拜就是因為擴張太快,導致現金流斷裂,只能賤賣給美團。
五、解決方向 1. 對於使用者體驗變差的問題
首先,可以給予情商高和愛與人社交,這兩個屬性在靈魂匹配和語音匹配上有更高的權重(這兩個屬性應該在做靈魂測試時就已經粗略的測出來了)。
雖然soul匹配給自己相似的人,這個願景很美好,可是兩個人都是不懂交流的,匹配到一起只能打啞謎嘛。而匹配到情商高的人聊天,聊天能變得有趣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其次,是廣場有趣瞬間變少的問題。剃選出廣場中有趣瞬間的難度太大了,不如用數學裡的證明x是什麼太難了的話,不如去證明非x是什麼。
我認為可以這麼做:提供有趣內容生長的土壤
- 嚴格限制色情暴力的瞬間,一經出現一次警告二次封號。
- 三觀不正,見解偏頗,消極陰暗的瞬間不予置頂,對使用者可能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聚焦。(之前有幾次明明是三觀不正的內容卻偏偏往上發。)
- 對廣場瞬間進行分類,讓使用者進行興趣愛好的選擇——不好分類的就丟預設裡,容易分類的內容就獨立分類(但獨立分類的內容也應該在預設裡 )。
總而言之就是快速試錯,反響好就繼續優化,不好就回復原來的做法。
2. 盈利的問題
我覺得盈利的問題是實在是太難解決了。將使用者數做上去之後,還不如直接賣給大廠,大廠或許有辦法活用起來盈利。
正如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提到:
伯克希爾當年擁有一家信貸公司,這家公司貸款給一家就在好萊塢賽馬場對面的酒店。後來那個地方發生了變化,到處充斥著流氓、強盜和毒販子。他們為籌集賭資,甚至把牆壁上的鋼管擰下來賣錢,酒店周邊有許多帶槍的人在搖晃,沒有人敢到這家酒店住。
“我們前後兩三次沒收了這家酒店,貸款眼看是收不回來了,我們似乎遇到了一個無法解決的經濟學問題,一個微觀經濟學問題。”
“我們原來可以去找麥肯錫,或者一群哈佛大學的教授,那樣的話我們將會得到一份十英寸高的報告,闡述各種方法,建議我們如何讓這家位於糟糕城區的失敗酒店走出困境。”
“但我們沒有那麼做,而是在酒店外面拉了一條標語,上面寫著:‘出售或出租。’有個人看到標語,於是來找我們。“
“他說:‘你們要是能夠改變區域用途許可,讓我能夠把停車場改建成高爾夫球杆練習場,我就願意花20萬美元來裝修你們的酒店,並通過貸款高價把它買下來。’”
“‘可是你總得讓旅館有停車場呀。’我們說,‘你是怎麼想的呢?’”
“他說:‘不用,我的業務是從佛羅里達用飛機把一些老年人送過來,讓他們住在機場附近,然後用大巴將他們送到迪斯尼樂園和其它地方,再把他們送回酒店。我不在乎周邊的環境有多麼糟糕,因為圍牆以內可以滿足客人所有的需求。他們只需要早上坐大巴出發,傍晚再回來就可以了。他們不需要停車場,他們需要的是高爾夫練習場。’”
“所以,我們和這個傢伙做成了生意。這件事情運轉的非常順利,我們收回了貸款,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巴菲特經常說:“假如你發現自己在坑裡,那至少不要繼續往下挖了。”
第一次試著把對soul的思考寫下來,不足之處歡迎多多指正,不斷完善中。
作者: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大三學生,找實習中。經歷/主導過多個專案從零到一,摸爬滾打學運營;熱愛營銷策劃。
本文由 @邇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