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使用者人設更真實立體,「自言」想用 Story 的視訊形態切入陌生人社交
好像突然之間,Story就在國內網際網路圈火了。
微信推出了“視訊動態”(原叫“時刻視訊”),今日頭條剛釋出了“多閃”,騰訊之前還孵化過個叫 DOV 的產品,而它們無一例外都選擇了 Story。
什麼是 Story 呢?簡單來說,就是記錄日常生活的短視訊,長度大概在 10s-2min 不等,與抖音類短視訊最明顯的區別是“真實”。
36氪最近接觸到的專案「自言」也選中了這種產品形態,是一款針對陌生人的社交產品。自言主打突出人臉的 Story,發現頁展示的視訊封面以自拍為主,而視訊內容是為了更豐富立體地展示人設。
為了加強點對點的溝通,使用者的評論會直接變成私聊短訊息發出,與“多閃”類似,不過這一點用在陌生人之間似乎比熟人之間更合理一些,畢竟如何建立點對點的溝通是陌生人社交第一步,現在內容提供了一些對話素材。
也正如上所說,自言希望使用者看到的潛在好友都是更立體的形象,比如你的 Story 裡出現了音樂劇表演,證明你是真的喜歡,而非只是一個隨手新增的標籤。這種基於 Story 的溝通,能夠讓使用者更快速更準確地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何旭表示:“我們不是內容消費型的短視訊社群,所以內容質量並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內容是否能展示出一個人的生活。”
不過我的疑問是,雖然產品的初衷是把核心放在交友而非內容上,但只要有內容存在就會天然分層,而使用者會追逐優質的內容,特別是當內容是動態視訊時,使用者更在乎可看性,那最後就會導致交友環境出現供需不平衡(即需求都向頭部的供給端傾斜,長尾的供給無人問津)。
對此,何旭表示:“曝光和匹配都控制在平臺手上,關鍵是匹配的精準性,所以平臺之後會上線匹配功能。此外, 自言是通過陌生人社交作為市場切入點,未來並不會排斥天花板更高的泛社交形態,就像視訊版的微博。”
自言之前的產品定位是針對熟人的視訊社交,與現在的“多閃”十分類似,但何旭發現,關係鏈的遷移在目前仍是個無法解決的難題,於是選擇了轉型。 目前產品剛上線一週,之後團隊會從一線城市的大學生群體中開始推廣。
何旭曾任滴滴打車高階產品經理,此前曾獲得來自青山資本的數百萬元種子輪融資,目前新一輪融資計劃已經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