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化建設的時代機遇
作者:桑文鋒,神策資料創始人兼 CEO,前百度大資料部技術經理
引子:這次資料驅動大會我的演講記錄,最近我的核心認識就是在資訊化建設上,要從面向業務流的思路轉變為面向資料流的思路,並且提出資料化建設落地的三個層面。
每個時代的機遇性發展都有一個大的背景,我們只有在認清所處的背景,自身所處的位置和階段,精準定位面對的最大問題,並解決它,才能抓住這個機遇。
一、中國資訊化建設所面臨的問題
以史為鑑,資訊傳遞存在的三個問題
桑文鋒以井岡山的故事為引子,闡釋了一直以來資訊傳遞面臨的三個問題:
- 不及時,在過去資訊從發出到使用者獲取往往歷經幾個月時間;
- 不準確,經過間接傳遞會出現理解偏差,導致誤傳的情況;
- 不全面,長時間的傳遞過程中會遺漏資訊,並且由於傳遞手段原因,許多資訊都沒有反饋上去,導致偏差性決策。
如今,資訊傳遞問題解決了嗎?答案是沒有,但是近幾十年,資訊化建設使資訊的傳遞速度和準確性有了可觀的飛躍性進步。
面向“業務流”是資訊化建設的核心問題
做好任何一件事,存在兩個核心環節:決策和執行,兩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指令和反饋是通訊的兩個環節,也是決策和執行能無縫對接,發揮最大能量的“聯結器”。指令,指決策要變成一個可執行的指令傳遞下去;反饋,只有通過反饋才能評估過程的進展和質量,同時有益於佐證決策,做出更科學正確的決策。

2000-2015 是 15 年的中國 IT 化建設時期,眾多企業做了 OA、ERP、CRM 等的開發和應用,這些實際上是在解決指令的下達和傳遞問題,比如通過電子郵件可以把一個決策立刻傳達下去。
解決了“指令”的實現,那麼“反饋”呢?

執行過程的有效反饋很重要,大多數企業會通過週報和日報來進行工作執行的反饋,但是這種方式會忽略工作的細節和反饋的時效性。
我們可以將反饋分成兩個部分:
一個是內部反饋。在內部,有一些工作是人工操作,存在沒有記錄進而導致缺資料的情況,且因為內部會存在多個不同的 IT 系統,會導致資料不互通的問題,比如市場部門和研發部門的資料。
另一個是外部反饋。在外部,反饋往往依賴市場調研機構,所獲取的資料也通常不全面,還會出現反饋滯後、週期長的問題。
從根本上來說,面向業務流的資訊化建設是核心問題,可以從傳統和網際網路兩個角度來看。
面向業務流的資訊化建設(傳統)
傳統企業,在企業的發展中工作結構和方式發生了從純人工,到引入機器,再到建設 IT 系統的轉變,例如,某個集團性公司的運作機制,會形成如上圖的網狀結構,一系列 IT 系統和不同職能線的人構成了整個服務體系,意味著缺少了人,這個體系就無法運轉。

面向業務流的資訊化建設(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企業,像 BAT 這些網際網路公司通過接近 20 年的發展,相比傳統企業,整個體系運作起來相對完善,即使在一天內沒有人工工作,整個服務受到的影響也不會很大,因為整個服務和系統的 IT 化還可以支援企業正常的有效運轉。但這樣就完成了反饋嗎?並不一定,使用者使用 IT 化系統的過程中,使用者需求是否被有效地反饋很難決斷,機器擁有的互動性和理解力與人相比,還是相差很多。
因此,11 年的從業經驗,我都在思考如何有效地收集使用者資料,並基於這些資料進行有效地反饋,讓產品變得更加強大和智慧。
事實上,過去的資訊化建設是面對“業務流”的,也就是說,企業通過引入一些 IT 系統,減少某些業務職能,使整個服務能更高效地正常運轉,不管是針對傳統企業,還是網際網路企業來說,在過去資訊化建設的過程中,資料也只是 IT 化的副產品,這樣會導致當業務存在問題時,沒有資料支撐解決問題。
比如,電商業務中存在一些資料,運營人員想通過這些資料找到出現的問題和優化方案時,往往會發現資料不全,無法做深度的分析,所以,歸根到底是底層思路的問題。
資訊化建設轉變為面向“資料流”

因此,解決資訊化建設的根本問題,要在整個企業資訊化建設過程中,實現面向“業務流”到面向“資料流”的轉變,不單只是考慮業務流,而是更多考慮如何把整個資料體系建立起來,來支撐業務更好地發展。
那麼,如何建設企業的資料流?

如圖所示,未來 IT 系統的定位將改變,以前 IT 系統是核心,未來建 IT 系統是為了更好地收集資料,使資料流更高效地流轉,最後再建立應用層,這樣一來,不管是業務本身還是科學決策和產品智慧都能更好地實現。
以神策資料的 ToB 資料流建設為例
神策資料就是 ToB 資料流建設的一個很好的例子,神策資料的整個業務對外有三個重要的環節:市場營銷、銷售和客戶成功。
這三個環節覆蓋了神策資料服務客戶的整個全生命週期,不同的環節都會產生一些資料,通過整合營銷、售前行為、銷售行為、客戶行為、業務等資料建立資料流,雖然建立的過程會出現一些挑戰,但是一旦建立了完善的資料流,就會消除不同團隊、各業務之間的割裂,讓各部門為同一目標而努力(如下圖),加速公司目標的實現。

資料化建設賦能產品迭代
今天,存在多種多樣的產品形態,越來越複雜,使用者在不同的場景使用不同的產品形態。為了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產品需要不斷地迭代,某種意義上,“迭代”決定了一個產品的未來。
傳統的產品迭代方式
傳統的產品迭代方式相對簡單,可以理解為兩個步驟:點子和產品。

時至今日,依舊有很多網際網路公司僅憑藉一個好的想法,開始盲目地做產品,如此非常依賴於產品經理的悟性,但人難免犯錯。所以,我們要思考如何讓整個產品迭代的過程變得更加科學,面向資料流的產品迭代,就是一個科學的方式。
面向資料流的產品迭代
在傳統的產品迭代方式中加入資料變成三個環節:點子、產品、資料。

如上圖,有了資料的加入,我們在將想法轉化為產品時,可實現建立可衡量的假設和指標、資料採集方案以及 A/B 測試的實施,讓想法先得到科學的驗證,再投入技術的開發,防止無畏的技術資源、時間、精力的浪費,實現投入產出比最大化產品迭代。
迭代後的產品會產生相關的新資料,通過資料分析,企業員工可以有所學習和思考,從而產生新的點子,然後讓這個迴圈有效地運轉下去。如此,將產品迭代變成一件科學的事情,所謂科學就是不斷地假設、實驗,驗證。
資料化建設之資料驅動產品智慧

通過迭代可以使產品不斷改進,但是更多的時候我們期望產品能自動感知、適應、滿足使用者的實際所需,也就是產品智慧。
所謂的智慧,就是使產品具備學習能力,而具備學習能力,需要知識的輸出與輸入,對於機器來說,資料就是它最好的知識。將使用者的行為資料、交易資料、業務資料等整合起來,使用一定的機器演算法,構建產品的指令和反饋的閉環,也就使機器具備了決策和執行能力,實現了智慧。
目前中國的智慧發展還尚不完善,但是未來十幾年,必定會出現新的變革。
資料化建設之運營革新
對於運營,資料化建設可以實現什麼價值呢?如下圖是一個電商運營人員發起一次營銷活動的完整過程。

仔細觀察整個過程,我們會發現多次的跨部門配合,使整個週期非常長,且不能得到實時的效果驗證,最大的問題是,每次營銷活動關於優化過程可汲取的經驗很少,無法簡化流程,也就是無法實現運營流程的迭代。
當搭建好資料流,可以實現運營人員做的每一步操作,不依賴於有具體的研發人員的配合,通過自助式操作可完成整個運營過程(如下圖)。

構建可執行的運營分析閉環,從時效性和投入產出比,以及運營人員自身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價值,如下圖當有了資料根基,我們通過給使用者打標籤,實現使用者分群,構建使用者畫像,並根據其制定運營策略,實施運營方案,實現使用者觸達,再通過效果分析,進行優化迭代,最終讓每一次運營都變成一次學習。
資料化建設之資料驅動的企業落地
很多人對神策資料的認知僅停留在神策資料是做資料分析工具的,但是,一個工具不可能讓一個企業實現業務資料驅動化。
事實上,實現企業真正落地資料驅動,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 老闆及管理層有資料意識;
- 業務流程和組織要進行資料化改造;
- 重視資料採集,構建資料平臺。
老闆及管理層要有資料意識
一個企業變成真正資料化的核心是老闆、管理層具有資料意識,能自上而下地推動資料驅動的落地。
假如,一線工作人員花費 2 天時間進行資料分析選出最優方案交給老闆,最後老闆還是憑他的喜好拍板做決定,那麼以後就不會有人再去真正的做資料分析,而全部都想變成心理專家,去洞察老闆的喜好。相反,如果老闆本身有資料意識,員工開週會彙報工作,需要有資料為依據。那麼,這個企業至少在形態上具備資料驅動的前提條件,即人人在意資料,也就是樹立資料驅動文化。
從百度的第一天入職,“用資料說話”的文化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8 年時間在百度做任何事都要基於資料。探討 Google 文化的《重新定義公司》這本書,其中有一大篇是講 Google 是如何用資料說話的,例如 Paypal 表示有資料就有更大的自由權。
業務流程,組織的改造
前面已經闡述了很多業務流程改造的內容,這裡不過多描述,簡單來說,不管是市場、產品、運營、銷售都要做到讓資料成為核心的一部分,讓自身成為整個流程的一個核心環節。
關於組織改造,公司中的各個部門,包括市場、產品、運營、研發等人員,都要基於資料流程對自己的定位進行改造。
對於業務人員不僅要提出資料需求,還要提出業務需求,業務需求和資料需求要同步提出。對於研發人員來說,要意識到整個產品開發跟資料收集,資料建設是同等重要的事情,不要覺得產品經理提資料需求是副產品,也許,未來評判一個研發工程師的標準,不僅要看開發和寫程式的能力,還要看資料收集、資料建設上的能力如何。
資料採集與平臺建設
神策資料非常重視資料來源,資料採集是所有應用的根基,“大、全、細、時”是神策資料對資料來源的認識。

關於神策資料體系和服務有三點。
第一,神策資料服務客戶的過程本身就是迭代的過程。神策資料早期只有一個產品——神策分析,但隨著業務應用點的增多,單一的一款使用者分析產品無法全面幫助客戶實現資料驅動。因此,神策資料在今天推出產品矩陣,今後也將繼續迭代。
第二,將服務客戶變成標準化和科學化的過程。神策資料擁有成熟的客戶成功團隊以及團隊管理系統,在如何更好地服務解決客戶的問題上,神策資料遵循“追求極致”。
第三,給客戶提供系統化的諮詢解決方案。企業並不能單靠引入一款產品解決所有實際問題 ,神策資料會圍繞企業面臨的具體情況,為其提供一個真正可執行的系統化解決方案。
寫在最後的話
我對歷史非常感興趣,我認為通過閱讀與歷史相關的書籍和文章,可以加強對資料的認識,產生遞進式的認知。比如:
- 《萬曆十五年》,作者為歷史學家黃仁宇,這本書講整個明朝的管理,一個國家是一個大企業,整個管理過程中的效率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作者認為,真正要管理好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數目字管理。
- 《反對本本主義》,90 年前的毛澤東寫了這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經久不衰,在今天仍是真理。
這些是歷史沉澱下來的真知灼見。我們走到這個蘊含機遇的十字路口,讓中國資料化建設變得更好是我們的使命,相信未來,我們會一起創造中國的資料化建設輝煌!